二十世纪以前的世界名画

时间:2021-11-10 10:15:05 意向书

篇一:《世界名画赏析及介绍》

【图文】世界名画赏析及介绍

蒙娜丽莎 达.芬奇 油画 1503-1506年 77×53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

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晚钟

米勒 1850年 55.5×66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

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象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 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象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纳、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

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伏尔加纤夫 (作于1870-1873)

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1844.7-1930.9) 国别:俄国

作品尺寸:131.5cm×281cm

圣彼得堡 俄罗斯博物馆藏

《伏尔加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

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九级浪

时 期:1850年

创作者: I.K.艾伊瓦佐夫斯基 俄国

规 格:221cm×322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处: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二十世纪以前的世界名画}.

简介:九级浪表现的是风暴中飘泊的人们,

他们栖居在帆船的残余物上,为了生存,拼命挣扎,狂风巨浪,呼啸而来。暴风雨中的船与人,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抗衡,表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与不可抗拒性。画面气势逼人,色彩动人,借以烘托人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幅关于人和自然的颂歌,使人震动,也使人动情,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篇二:《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二十世纪以前的世界名画}.

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梵高的油画《向日葵》, 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他画《向日葵》时, 精神异常激动, 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 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 使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

作画时梵高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单纯和粗厚中却又充满了灵气和智慧。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热情和原始冲动的生命体,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华美,艳丽,同时又是优雅,和谐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梵高的油画《向日葵》也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他在最痛苦的煎熬中所倾心绘制的最充满光明的精神追求的作品.这幅作品在1990 年的艺术品拍卖行中创造了数千万美元的世界最高纪录, 然而在当时, 他的生活却是与一贫如洗的痛苦联系在一起的。 这幅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梵高的《向日葵》,这幅油画却将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精神保留至今。

篇三:《世界上最贵的十幅画》

世界上最贵的十幅画{二十世纪以前的世界名画}.

随着拍卖记录的不断刷新,截至2006年底,世界上拍卖最高的十幅画为:

1.《1948年第5号》,售价1.4亿美元,作者:

杰克逊·波洛克(美国)。

2.《阿黛尔·布洛赫鲍尔I》,售价1.35亿美元,作者:克里姆特(奥地利)。

3.《拿烟斗的男孩》,售价1.04亿美元,作者:毕加索(西班牙)。

4.《多拉·马尔与猫》,售价9520万美元,作者:毕加索(西班牙)。

5.《加歇医生的肖像》,售价8250万美元,作者:凡·高(荷兰)。

6.《殴打婴儿》,售价7350万欧元,作者:鲁本斯(荷兰)。

7.《红磨坊的舞会》,7810万美元,作者:雷诺阿(法国)。

8.《没胡子的自画像》,售价7150万美元,作

者:凡·高(荷兰)。

9.《对无辜者的屠杀》,售价4950万英镑,作者:鲁本斯(荷兰)。

10.《帘子、罐子、盘子》,售价6050万美元,作者:塞尚(法国)。

下面就来逐一品味这世界上最贵的十幅画。 第十名:《帘子、罐子、盘子》,售价6050万

美元,作者:塞尚(法国)。

静物画《帘子、罐子、盘子》充分体现了塞尚的探索精神和画风特色。在这幅画中,物体成了画家借以分析形体和组建结构的媒介。塞尚将它们高度地简化,并以深色线条勾出轮廓,使其看起来显得明晰而坚实。为实现画面有秩序的布局,他有意地歪曲画中的透视关系,将水平的桌面画得仿佛前倾,使桌上的物品得到充分的显示。他也不在意物

篇四:《世界上最昂贵的十幅画》

世界上最昂贵的十幅画(2006年)

2013-05-20 18:40:38|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截至2006年底,世界上拍卖价格最高的十幅画为:

1. 《1948年第5号》,售价1.4亿美元,作者:杰克逊·波洛克(美国)。 2. 《阿黛尔·布洛赫鲍尔I》,售价1.35亿美元,作者:克里姆特(奥地利)。 3. 《拿烟斗的男孩》,售价1.04亿美元,作者:毕加索(西班牙)。 4. 《多拉·马尔与猫》,售价9520万美元,作者:毕加索(西班牙)。 5. 《加歇医生的肖像》,售价8250万美元,作者:凡·高(荷兰)。 6. 《殴打婴儿》,售价7350万欧元,作者:鲁本斯(荷兰)。 7. 《红磨坊的舞会》,7810万美元,作者:雷诺阿(法国)。 8. 《没胡子的自画像》,售价7150万美元,作者:凡·高(荷兰)。 9. 《对无辜者的屠杀》,售价4950万英镑,作者:鲁本斯(荷兰)。 10. 《帘子、罐子、盘子》,售价6050万美元,作者:塞尚(法国)。 下面就来逐一品味这世界上最贵的十幅画。

第十名:《帘子、罐子、盘子》,售价6050万美元,作者:塞尚(法国)

塞尚{二十世纪以前的世界名画}.

帘子、罐子、盘子

静物画《帘子、罐子、盘子》充分体现了塞尚的探索精神和画风特色。在这幅画中,物体成了画家借以分析形体和组建结构的媒介。塞尚将它们高度地简化,并以深色线条勾出轮廓,使其看起来显得明晰而坚实。为实现画面有秩序的布局,他有意地歪曲画中的透视关系,将水平的桌面画得仿佛前倾,使桌上的物品得到充分的显示。他也不在意物象的远近不同而产生的视觉上的虚实差别,而将画中物象在清晰度上,处理在同一个平面。这样既强化了物象的实在性,又可以加强平面上构成的意味。1999年这幅作品以6050万美元的价格被出售。

后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出生于法国南部城市埃克斯—普罗旺斯。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曾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律师。然而塞尚却对法律不感兴趣,而特别醉心于绘画。1862年,23岁的塞尚终于冲破家庭阻挠,来到巴黎专攻绘画。他经好友左拉介绍,结识马奈、毕沙罗等印象主义画家,并多次参加印象主义画展。后来,他由于不满于印象主义的艺术追求,而与印象主义者分道扬镖,从此专心于自己的艺术探索,并在绘画上取得巨大成就,成为西方现代美术史上一位卓越的、划时代的画家。

鲁本斯

对无辜者的屠杀

第九名:《对无辜者的屠

凡·高 没胡子的自画像

杀》,售价4950万英镑,作者:鲁本斯(荷兰)

2002年7月10日,十七世纪巴洛克风格天才艺术家鲁本斯一幅未见经传的油画《对无辜者的屠杀》在伦敦的苏富比拍卖行以4950万英镑售出。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画家,即使宗教神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但他还是以世俗的人物和自然去描绘神界人物,正如法国美术史家丹纳所言:他的作品表面上涂着一层天主教的圣油,而骨子里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一切都是是异教的。在鲁本斯的作品中体现出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美好理想、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艺术形象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欢乐,他善于运用健康丰满、生机勃勃的形象,洋溢着乐观与激情的性格,去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趣味。由于他所处的上流社会环境,迎合上层贵族的审美要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妇女几乎都是贵妇人,体态胖肥,皮肤细嫩,骚首弄姿,扭捏作态,而男子都是浪荡公子一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兰德斯贵族资产者的追求享乐和骄奢淫逸的生活情趣。鲁本斯一生创作极为丰盛,作品多具有宏大的场面,强烈的运

动感,雄健的造型,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情节;对比鲜明、响亮饱满的色彩;流动的线条、激动人心的画面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富丽堂皇、华美火热、欢腾鼓舞的艺术感受。

第八名:《没胡子的自画像》,售价7150万美元,作者:凡·高(荷兰)

凡·高一生很少拍照,却画过无数的《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凡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这幅《没胡子的自画像》于1998年拍出了7150万美元的高价。

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3.30-1890.7.29),是一位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画家,他的悲剧性的生涯,造就他那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1972年荷兰政府建立了凡高美术馆,更是这位一生穷困悲惨艺术家的无上荣耀,而他的画也同他多姿多彩的生涯一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热爱,获得崇高的评价。他的画,的确耐人欣赏,也让人感动,带给我们感受到仿如亲眼看到一个新鲜而更美丽更有意义的世界,几乎重现凡高生前所到之处及所见景物,让我们从中体味和认识这位19世纪产生的伟大悲剧人物的艺术心灵。

第七名:《红磨坊的舞会》,7810万美元,作者:雷诺阿(法国)

雷诺阿

红磨坊的舞会

鲁本斯 殴打婴儿{二十世纪以前的世界名画}.

·高

加歇医生的肖像

毕加索 多拉·马尔与猫

毕加索

拿烟斗的男孩

克里姆特 阿黛尔·布洛赫鲍尔I

篇五:《世界名画赏析》

《世界名画赏析》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萨尔瓦多·达利的艺术成就及其启示

所在院系 理学院物理系

专业班级 材料物理11051302

姓 名 周刚

学 号 2013302847

成 绩

任课教师 于凤丽

提交日期 2015.12.29

萨尔瓦多·达利的艺术成就及其启示

——————走进达利的怪异梦境

周刚1

(西北工业大学 物理系,陕西 西安)

摘要:超现实主义绘画是西方现代文艺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运动之一,达利作为该运动在美术领域的主要代表,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对象。达利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础,采用理性的、有秩序的方法寻找和表现超现实主义的幻觉,探索人的潜意识与欲望,在真实与梦幻之间达到平衡。达利的作品在感官上给人以荒谬、怪诞的感觉,而这些感觉均来源于达利的主观构思而非其潜意识的流露。

关键词:达利;超现实主义;弗洛伊德;潜意识

1. 绪论

萨尔瓦多·达利于1904年5月11日出生于西班牙东北部赫罗纳附近的菲格拉斯市,他很小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艺术天才,与此同时也形成一种桀傲不逊的叛逆性格。达利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大师,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影响。因此,达利更乐于发现人的潜意识的心态,总是试图突破符合实际的现实观念,把自己的本能、潜意识和梦境相结合,以达到绝对的超现实主义。基于此,达利的许多作品,总是把具体的细节描写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与象征等手段结合地使用,创造一种介于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读他的画,人们既看懂所有细节,从整体上,又

感到荒谬可怖,违反逻辑,怪诞而神秘。然而这种“潜意识”的景物,并非来自于潜意识的流露,而是来自于画家的精心构思和描绘。

在发挥和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上,达利可以说是超越了他们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群体。我们无法以常规思维理解他的绘画,他为我们创造的是一种既晦涩、又难懂、异常的时髦艺术,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

达利赞成人应该培养真正的幻想,像临床的妄想狂一样,而受理性控制的人的精神背后,仍保留有一些剩余意识,这些剩余意识使人处在静态之中。达利曾狂妄的说:“如果世界上有2000个毕加索、30个达利,50个爱因斯坦,这个世界将变得非常令人难忘。”达利的行动和言论让人出乎意料,有人认为达利是疯子,但他自己却说:“我和一个疯子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我没有疯。”在达利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里,做尽了让我们瞪目结舌的事。在那些怪事和怪诞言论里,给"巨匠们打分"已经成为达利的品牌。 在西班牙绘画史上,达利与委拉斯凯茨、戈雅、米罗、毕加索等绘画大师一同辉映着西班牙俊美的天空,传奇着西班牙的绘画史。达利那双目空一切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忧郁地注视着这个世界。

2. 超现实主义绘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无论是战胜国英、法、俄等国,还是战败国德、奥等国,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让人不忍睹视的伤痕。整个欧洲,经济萧条、世态炎凉,人民生活困苦,整个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厌世、悲观的情绪。此种形势之下,艺术家们开始否定一切,开始逃

避现实,追求不存在的梦幻,以脱离现实的悲哀与残酷。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在1922年前后,在达达派艺术内部,产生了超现实主义,并占据了当时艺术发展的主导地位。超现实主义并非美学样式的革新,但它深刻地影响着欧美的艺术运动,不仅左右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波及到小说、电影、戏剧和诗歌等诸多方面。

超现实主义最主要的哲学依据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潜意识常表现为杂乱无章的反常规的幻境,这也决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反逻辑及非理性的“反常”特征。潜意识虽不合乎理性的社会,但却为人的本能所驱使,是人的某些本性的真实存在。超现实主义注重人类的先验性,致力于突破合乎逻辑与实体世界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经验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或超然的真实情景。正是这种表现无理之理的努力,使超现实主义绘画具有了反常而又合道的境界。这种更接近艺术之道的无理而妙正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另一特点。正如禅的目的是追寻本体论意义上的“悟”,而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知”,绘画的目的也是追求艺术意义上的“美”,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真”。{二十世纪以前的世界名画}.

3. 达利与超现实主义

达利的绘画接近梦幻,但又感到是真实的,他受弗洛伊德意识发现的影响。弗洛伊德反对一味压抑潜意识,主张寻找合理渠道来发泄。艺术的创作就是潜意识“本我”超越现实逻辑与规范的升华表现,梦

与艺术具有共通的性质。而达利就刚好具有这些特性,他从小不合常理的行为就是对潜意识的一种发泄。

达利对立体主义的研究使他在肢解精确的现实主义画面时获得某种自由。他以梅索尼埃和维米尔的精细笔法来描绘极写实的局部,再利用立体主义的某种构成原则按照梦境与环境的感觉把这些局部重新加以组织,便营造出一个超现实的荒诞画面。在他精确而扎实的写实技巧的伪装下,他的画面产生出现实与幻觉的交错,再加上引导性的标题,观众被带入达利所设定的一种荒诞而恐怖的梦境中,他也很喜欢双重或隐藏的形象。这种表面的无意识行为下面还是隐藏着达利潜在的目的,不仅精湛的学院派技巧充斥着理性分析的绘画过程,而且他还把他的艺术观念与社会意识隐藏在他的画中。

达利经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了超现实主义画家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梦的诠释者,弗洛伊德理论的绘画实践者。合理解释内心最深处的潜意识和欲望,在真实与梦幻中通过“自我”、“本我”,达到“超我”的境界来完成艺术创作,当欲望平衡时就是自由的极点,这是一个艺术创作者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的极至。在他的作品中,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了令人激动和震惊的艺术形象,在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家之中,他的地位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

达利对艺术的自负并不徒托空言,他一生呕心沥血,创作约1200幅油画、数千张素描以及许多雕塑巨作。这些天才的结晶当之无愧地成为艺术史上的瑰宝,为后来者竖起了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篇六:《世界名画欣赏分析》

世界名画欣赏

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生活中从来就不会缺少美,而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美,其中之一就是世界名画之美,下面我将介绍两幅名画以及我对他们的理解。

一、《最后的晚餐》

这幅世界名画是由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它主要描绘了在庆祝逾越节(是犹太教的主要节期之一。逾越节是犹太历正月十四日白昼及其前夜,是犹太人的新年,犹太民族的四大节日之一(第二个是犹太历七月吹 角节—赎罪日—住棚节,一个节日系列;第三个为献殿节;第四个是普尔节)。逾越节是基督的一个预表。)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 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

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

在耶稣右边的一组中,我们看到一个黑暗的面容,他朝后倚着,仿佛从耶稣前往后退缩似的。他的肘部搁在餐桌上,手里抓着一只钱袋。我们知道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伊斯卡里奥特。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块银币的赏钱。

犹大的侧面阴影旁是圣.彼得,我们也可以看见他一头银丝与一副白晰的手,他向年轻的圣.约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着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对着犹大的背后。圣.约翰的头朝彼得垂着。在所有门徒中,他是耶稣最喜爱的一个。约翰象耶稣那样平静,他已经领悟了他主人的话。

耶稣左边是小雅各,他力图去理解他所听到的可怕的话,他两手摊得大大的惊叫了起来。 从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们看到了圣托马斯,疑惑不解的托马斯,他怀疑的神色通过他竖起的手指表现出来。小雅各的另一边,圣.菲利普往耶稣靠去,双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说:”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远不会出卖你的。”他的脸由于爱和忠诚而显出苦恼的神情。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处于故事的发生的中心。巴塞洛缪与老雅各的身体向他们倾着,而他们身旁的老安德鲁并没有站起来,但他想听听,于是便举起手似乎要求安静。右边还剩下最后三个门徒,他们正在讨论有关耶稣说的那句话,他们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到此为止,画里十三个人的外貌,情绪和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印入我们的脑子里,观赏画的人好像随画中人经历了这一严重时刻。这是一群典型的人物,具有典型的性格,处在典型的环境中。画面具有戏剧冲突的舞台艺术效果,它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情节性历史画,这个题材曾为达芬奇之前的不少画家所描绘过,但唯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空前的杰作

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 《最后的晚餐》在艺术形式的处理上也是极为完整和成功的。画面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因此总的是在单纯中见丰富。大师把十三个感情激荡的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划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高度地概括又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戏剧性的场面。画家尽可能地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着意表现出耶稣的临危不俱、神态自若。画家将十二个门徒三人一组平均对称地分配在基督的两边,以其各自的动作和表情与基督发生联系和呼应。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单纯,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的人物,这些独具匠意的艺术处理,使艺术语言显得高度精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五百年过去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巨人”的伟大作品,对于我们中国的画家和观众,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艺术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虽然歌颂的是基督教的主题,我们并非赞美基督教的精神的伟大。但画家笔下所描绘的不是神而是人,是人类社会中真、善、美的化身,是人类善恶的对比写照。大师所歌颂的不是神的力量,而是人的善良、正义的美德;斥责的是卑鄙和丑恶的叛徒行为。因此,这件杰作在历史上永远是不朽的,它不仅属于意大利人民,也属于全世界的人民。

通过欣赏这幅画也让我对美有了深刻的理解,这幅画不仅线条美丽,人物表情和形态刻画的更美,画面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因此总的是在单纯中见丰富。它让我明白,美并不一定代表复杂和色彩鲜艳,有时候简简单单更美。美丽也不一定代表华丽,金碧辉煌,简单的构图也是一种美。达芬奇用一种简单的构图却更加加深了人们对画面之美的印象。它的美不在表面,而在于人物形象、形态的刻画之美,它是内在的美,让人们久久无法将其忘记。看了这幅画,我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美不在再那么局限,内在之美才是真的美。

二、《割耳朵后的梵高》

中文名:扎着耳朵的自画像

外文名

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创作时间

1889年1月

创作地点

阿尔 Arles

类 型

画布油画 Oil on canvas

尺 寸

60x49cm

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右耳。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2]。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你的耳朵长在何处?

他据此画的这幅自画像,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家头缠绷带,面孔消瘦,眼睛深陷,流露出悲愤和绝望的感情,整个画面好像处一于滚动的波涛之中,汹涌的狂流似乎在威胁着狂热不安的画家,给人造成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力量。

创作背景

在巴黎期间,他创作了从第一幅 《戴黑色毛毡帽的自画像》到1888年初的《画架前的自骊像》共八幅自画像。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从而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期间《自画像—献给高更》和《包扎耳朵的自画像》等三幅自画像诞生。1889年在来到雷米尔后他又创作了最后的三幅自画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梵高病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右耳。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

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台湾译名梵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