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讲法

时间:2021-11-02 07:18:41 意向书

【篇一】串讲法

匡正谬误抓根本,切实教好文言文(网友来稿)陈立   关于文言文,教师中有两种观点一直颇有“市场”:一是文言文难教,二是文言文不应教。这两种观点说法尽管不同,目的却十分一致:将文言文从语文课本中撵出去。  依笔者看,萌生这两种观点的原因,既非文言文多么古奥难懂,也非学习文言文有百弊而无一利,而是持有这两种观点的人不懂得如何教文言文,继而归咎于文言文。这两种观点给我们研究文言文教学效率为何不高提供了重要线索。只要这两种观点在教师中确实存在,必然会影响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因为持有这两种观点的人即便是认真教,那也是教不由衷,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正确认识和学习热情。  所以,要教好文言文,“文言文应不应教”、“文言文难不难教”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文言文怎样教”才可能得到真正落实,“新课标”中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文言文应该教的三个理由  一、从语言嬗变角度看文言文应该教  文言文的存在有其合理内涵,只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才能绵延数千年。但其语言的缺陷性决定了它只能以一种惨淡的方式让位于白话文。有人将文言文和白话文简单地比成新旧事物间的关系,是非常荒谬的。先有口头语,后有书面语,口头语与书面语互相依存、互为补充,这才是汉语言数千年嬗变发展的实际轨道。文言文和古白话分别是古汉语书面语和口头语的直接表现形式。文言文简洁但脱离口头表达的实际,古白话晓畅却过于疏散土俗。因而书面语口头化、口头语书面化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正是文言文和古白话共同孕育和滋养,才有了今天的白话文。可以说,白话文是口语化的书面语,也是书面化的口头语。相较于绵延数千年的文言文,白话文还是一个幼儿,需要文言文和口头语的永远滋养。  二、从传承中华古文明角度看文言文应该教  自汉语言诞生以来,它就伴随中华民族(汉族为主)的繁茂衍生而不断发展阜盛。它承载着厚重、古老的中华古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创业的艰辛。可以说,是中华古文明孕育了汉语言、汉字、文言文,而汉语言、汉字、文言文又忠实地记录、亲密地伴随、强有力地促进了中华古文明。只看到文言文的缺陷性,忽视文言文在中华古文明发展史中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那只能是一种割断历史传承关系的不负责行为。白话文占据汉语言统治地位还不到100年,它肩负着承载中华现代文明的重任,若又要它承载中华古文明,那是勉为其难。文言文和中华古文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要我们还需要汲取中华古文明的营养,我们也就永远不能拒绝文言文。  三、从学习和运用白话文角度看文言文应该教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言文被白话文所替代,淡出汉语言的现代舞台。由于其语言的独特性,文言文不可能完全被消灭,而是以融入现代生活和融入白话文的方式继续存在。对联、旧体诗词是文言文融入现代生活最典型的例证。文言文存在的方式更多的是表现在融入白话文之中。翻检报刊书籍,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文言文的痕迹。即便是高中语文课本中写作时间最近的课文也少不了成语和虚词的使用。巴金在《谈我的散文》一文中写到:“这两百多“文言和语体,我认为是一贯的;因为文法所差有限得很。”⑵学文言文,重点在把握4种句式、18个重点虚词和150个文言常用实词。“文言的语词跟现代语的语词比较起来,有相同的,有不同的,也有部分相同的。”⑶相同的简单,不相同的也相对容易掌握,最难的是那些最多而又最难搞清楚的部分相同的词汇,但仍有规律可循。以词性活用为例:“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一句中的“舟”,如依本义译为“船”,原句译为“我从齐安船行驶去临汝”明显不通,考虑“船”放在动词“行”之前做主语不顺,只能做修饰语,而动词前的修饰语是状语,因而可以得知:“舟”,名词做状语。诸如此类现象,只要肯思考,“难题”不难,至少与英文里不同词性有不同写法相比容易得多。  三、从“新课标”规定的文言文学习目标角度看文言文不难教  与白话文一样,文言文也有深奥和浅易之分。从春秋到“五四”前的每个时期,都有很多作品读起来并不难。陶潜的《五柳先生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苏轼的《记承天夜游》,想来一般初中生都能看懂。“新课标”明确规定文言文学习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而课本选文也基本是浅易文言文,因而文言文不难教是切合教学实际的。诚如叶圣陶所言:“要是起头学习就一丝不苟,不囫囵,不躐等,有三年工夫该能养成阅读普通文言书籍的能力。”⑷    教好文言文的一大“根本”  吕叔湘先生一直强调文言文教学“要从根本处做起”⑸。依笔者看,这个“根本”就是“读”。  现今的文言文教学,有两种教学方法比较盛行:一是“串讲法”,二是“鉴赏法”。“串讲法”看似实在其实低效,多年来饱受挞伐。吕叔湘认为:“文言的教学,如果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文言书籍的能力这个目的,绝对不能光依靠串讲。”⑹“鉴赏法”看似精彩其实浮泛,近年来颇具市场。这种教法披上“鉴赏”外衣,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两种教法,都未抓住“根本”。  张志公先生对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积弊进行批判的同时,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有益经验予以充分肯定。他说:如果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有益经验能同现今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赋予旧的经验以新的生命,使它得到发展和发扬。这样对于我们今天研究语文教育工作能有些参考作用,对于研究我国语文文字的特点也会有些益处。”⑺  叶圣陶先生在总结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时,特别肯定传统语文教学中重视教学生读、教学生反复读、教学生广泛读的做法。谈到读的重要性时他说:“白话是与文言一样需要吟诵的。白话与文言都是语文,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工夫去吟诵。”⑻他认为反复读尤为重要:“今时教古文,自亦宜熟读。”⑼“读得烂熟,不知不觉之中就懂得了它的条理。”⑽至于广泛读,他认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从前书塾里读书,学生为了要早一点到教师跟前去背诵,往往把字句勉强记住。这样强记的办法是要不得的,不久连字句都忘记了,还哪里说得上体会?”⑿因而传统语文教学虽然重视“读”,但只是让学生盲目地、无梯度训练要求地读,教与学的效率不高可想而知。  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文言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紧扣“新课标”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具体要求,不但要抓住“读”这个“根本”,还要采用恰当的“读”的方法;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还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不但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还要让学生自觉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积累、整合,学会感受、鉴赏,学会思考、领悟,学会应用、拓展,学会发现、创新,学会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和评价文言文,勇于质疑、勇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有鉴于此,笔者总结出如下这种“四读”教学法,即教学生按四个梯度要求,分步阅读、分层推进,从而把文言文读准、读顺、读懂、读透。  以《石钟山记》为例:   一、教学生读准。“准”指把字音读准确。这是学好文言文最起码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疏通文中出现的生字、通假字、特殊读音字。让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找出“蠡”、“铿”、“罅”等10个生字及“莫”、“识”、“函胡”等3个通假字(词)及“射”等特殊读音字,分组查课文注解、查词典注音。然后大家齐声朗读,个别读得不准的地方教师突出一下。字音读准了,语句才能读得顺畅。  二、教学生读顺。“顺”指把语句读顺畅。这就要学生弄清文中出现的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把握好各句的语气、句读。讨论解决文中“以”、“而”、“之”等重点文言虚词及“石之铿然有声者”、“古之人不余欺也”等特殊句式,再通过听范读,学生互相听读,确保学生把每一句都读顺。  三、教学生读懂。“懂”就是能知道每句、每节、全文写了什么。这就要求学生辨别文言实词和词性活用等特殊语法现象。先分析讨论“鼓”、“得”、“遗”等文言实词和“舟”、“目”、“耳”等词性活用词,其次口译全文,再归纳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确保学生对全文内容理解正确。四、教学生读透。所谓“透”,指能比较透彻地解读课文,理解思想内涵,探索丰富意蕴,领悟艺术魅力,阐发独特见解。可让学生补充阅读唐李渤的《辨石钟山记》、清周准的《 游石钟山记》、清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清彭玉麟的《石钟洞序》,然后参照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设计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①文章怎样描写夜泊绝壁下的见闻?②文中的叙述和议论怎样有机结合?③作者夜游石钟山并特地撰文,表现了什么治学精神?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⑤综合审视苏轼等人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的文章,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合作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和评价文言文,勇于质疑、勇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并为学生实现知识运用、知识迁移,提高阅读、理解、表达能力和培养全面素质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当然,要使学生把文章完全读透,还需要教学生反复读、广泛读。  总而言之,要切实教好文言文,须匡正谬误抓根本。只要我们能紧扣“新课标”,正确认识文言文,真正热爱文言文,遵循文言文的语言规律,抓住“读”这个“根本”,让学生学会有目的、有梯度地读准、读顺、读懂、读透,那么,“文言文难教”、“文言文不应教”的观点就会销声匿迹,文言文教学的春天也就一定会来到。注:⑴ 《吕叔湘论语文教育》第13页,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⑵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4卷第1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⑶ 《吕叔湘论语文教育》第174页。⑷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4卷第78页。⑸⑹《吕叔湘论语文教育》第16页。⑺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第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⑻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237页。⑼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493页。⑽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108页。⑾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134页。⑿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238页。Email:cnjschenli@sohu.com作者邮箱: cnjschenli@sohu.com

【篇二】串讲法

游恒山记                         游恒山记 1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9月14日一、课程目标:1.熟悉并把握课文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大意。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恒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景物特点。二、教学策略:图片展示法、串讲法、问答法、抄读法。三、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教    学    活    动 一、介绍背景,导入课文1.师: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遍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游勘察的记录。……(简单介绍徐霞客旅游勘察的情况)本文便是他登北岳恒山时的日记。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1.让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学生字,疏通文意。(字词提示见板书1)2.师:请大家看第一段写了些什么?“风翳净尽,澄净如洗”属哪种表达方式?    2.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第一段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略写)  表达方式:描写。3.师:第二段主要写什么?3.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写上山登顶的经过。(详写)从上山到登顶的过程中,作者描写哪些景物?(在明确答案中层示相关图片)(1)景物:望仙台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2)作者是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安排详略的?点拨:作者的略写,也能抓住景物的特色,一步到位,准确而生动。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话虽不多,而景物的形象却活现于笔下,使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如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攀登之不易。(3)请谈谈你对徐霞客“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精神的认识。(3)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讲讲这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的重要性。4.师:第三段写什么?  你能解释一下文中所说“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 北”的现象吗?(安排学生在课前查资料找出答案)  (2)根据文中所述,请你判断恒山的具体地理位置,画一张恒山方位图。5.师:第四段写什么上山下山,作者的观察角度也有所变化,试举例说明。4.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1)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然是土山也没多少树;而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是石山,却长了很多树。  (2)阅读课文,划恒山方位图。5.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点拨:这样的描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看出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表明作者视角转换的语句:“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游恒山记2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9月15日一、课程目标:1、体会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2、学习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二、教学策略:图片展示法、串讲法、问答法、抄读法。三、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教    学    活    动一、翻译课文1.范读课文,注意咬准字词,读出感情。2.抽学生朗读,在反复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抽多名学生按段翻译课文。教师可先作示范,以第一段为例:“十一日,风停云散,碧空如洗。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要求:在全面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翻译课文,要做到文字顺,尽量以直译为主,个别地方,如原文中带有描绘性的部分可以采取意译的办法。4.点评修正,二、组织课堂讨论1.师:大家从这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人生的困难和挫折是常有的事情。正如登山,目标的达成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困难被克服来实现的,因此,登山运动与人生旅程有着象征性的对应关系,都需要恒心、毅力和韧劲。人生应该有一个目标,在目标的召唤下,向顶峰发起冲击,“不  畏艰险,迎难而上”是人生的应有之义,否则,等待我们的只有失败。   三、背诵默写1.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第二段中从“还过岳殿东”到“始登其顶”这一段文字。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三。3、确认读下列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风翳净尽  策杖登岳  浅阜  无攀跻劳  虬松  离立  循崖乘峭而上  杰坊  官廨  拾级  庑门  穹碑森立  危崖  间道  槎材  比肩连袂  不啻课后体会本文生字较多,句子较拗口,教学时要求学生先预习,掌握生字生词,熟悉课文课堂上教师要范读,也要让学生朗读,在反复阅读中理解文意,对于需要重点研讨的段落,可采取串讲的方法进行教学。

【篇三】串讲法

文言文教学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师中心稿)目录1、中文摘要………………………………………………………………………….(1)2、外文摘要………………………………………………………………………….(1)3、引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必要的……………….(2)4、第一部分: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2--3)5、第二部分:论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3—4)6、第三部分:论述文言文及文言文教学的特点………………………………….(4)7、第四部分:论述如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4—6)8、结束语:综述全文,总结论述………………………………………………….(6)9、引文注释………………………………………………………………………….(6)10、参考文献………………………………………………………………………….(7)[中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沿袭了二千五百年之久,其存在“合理内核”(1)是它可以传承不息的根本原因。面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众多社会问题,用现代的方法手段和观念许多问题无法得到更好的解决。俗话说,观念思想是灵魂,是决定一个人行动的原因。在现代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它本身所负有的文化信息是不言而喻的。文言文是古人的留传之作,它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记录体。这一特点决定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极其必要。它不仅有积极的现代意义,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达到文言文教学的深层的教育目标。而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而非糟粕,应采取多种方法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才是每一位文言文教学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弘扬   传统文化[Abstract] China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nation has followed for 2,500 years, it has " reasonable kernel " whether it pass basic reason of the interest on. In the face of modern a lot of social concern that society appear, and idea a lot of problem unable to get fine settlement by means of modern method. As the saying goes , the idea thought is the soul, and a reason to determine to take action alone. Carry forward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have positive realistic meaning extremely in modern society. And characters carrier of culture, it itself house shoulder some cultural information self-evident. Writing in classical Chinese whether whom ancient hand down to posterity make, it writing record body, China of traditional culture.Characteristic this is it carry forward China to be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tial extremely while study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to determine. It not merely has a positive modern meaning, contributes to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text even more, deep educational objective reaching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studying. Should carry forward the quintessence but not dro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study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should take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carry forward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 This"s every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studies the question that workers should think deeply about ..[Key words]  The education and study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Propag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文言文教学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在当代学校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教学大纲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无论是中学生还是中文系的大学生都要认真学习好文言文。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产生了不小的波澜,他们都积极探索文言文的教法与学法,争取深刻挖掘文言文所蕴涵的知识,让学生能从中获取最大的收益。当然,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但无论是“串讲法”(2)还是“阅读法”,要想让学生更好的对文言文进行理解,除了字、词、句的翻译外,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根本而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二千五百年的传统文化在文言文中有比较详尽的记载和体现。因此,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个新的教学课题——文言文教学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浅出的共同探讨这一教学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化或非理论化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机构的共同精神、共同的心理状态、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3)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儒家文化是它形成的基础文化,其他各家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互相糅合,互相渗透,各取所需,各显所长,逐渐形成了以一为主,多家综合的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的比较完整系统的,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并延续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等,都是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染的体现。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两点在传统文化身上体现的更为鲜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二千五百年的历史中逐渐塑造出来的。它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历史特征。它既不同于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希腊文化,又有别于注重人与神关系的中东及印度地区型文化,它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它的特征具体体现为:1、伦理本位。即人本注意,它既注重人的重要性,又注重人与人的关系。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这一特征的最好体现。2、关心现实政治生活。它不是脱离实际的,而是与现实政治生活直接接触。3、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不能为了私欲而不顾自然规律去征服自然。4、富于辨证思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都是辨证的而不是形而上的。5、强调整体观念。这一点是中华民族最优良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分分合合的根本原因。6、重视人际关系。它弘扬人本主义,必然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丰姿多彩,它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长期以来,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许多优秀的生活品质和人文习俗,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熏陶下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精神我们概括为: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一点在塑造个体和整体上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体都拥有这一品质,我们的民族才能在世界之林立于不败之地。2、人本精神。即人本主义,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它包括民贵君轻的基本政治思想。3、天人合一精神。即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4、礼治精神。即把礼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它是一种辨证的、直觉的、中和的思维方式;它的价值取向是伟大的,它讲究一个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注意伦理,重义轻利;它同时具有尚古倾向,理想上追求平均大同。                           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事物形成的同时,旧事物便被人们慢慢的淡忘或自己消逝。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便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而不再发挥它潜移默化的作用,代之而来的是新兴的现代文化。然而现代文化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些弊端是只靠现代文化所改变不了的。比如说: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的耗费和匮乏;人际关系的疏离、个体与群体的价值对立等等,所有这些弊端正是现代人们在现代文化的促使下才导致出现的,它是现代文化的产物,只靠现代文化是不足以解决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的传承,它已深深的溶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是不言而喻的。存在即是合理的,更何况存在二千五百多年的呢。之所以说它具有“合理内核”是因为它包含了许多人类的一般命题。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在集会的宣言中,有这样一个令人注目的口号:“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里的“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要想解决以上出现的弊端,只有重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影响现代人们的一举一动。我们说重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说传统文化比现代文化优秀,可以取代现代文化,而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和穷究的问题,包含了“人类一般精神”。对于现代的中国社会,重新拾起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第一,在现代社会弘扬中国传统问有利于中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所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良精神品质正可以改变现代社会人们歪曲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中国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加速进行。比如说传统文化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一精神,无论是对个人奋斗者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企业都是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人人都有这种人生态度的话,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将会是何等面貌!再比如说,传统文化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提它似乎有点封建守旧,但只要我们稍作变化的加以弘扬,同样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党把民看做君,民把党看做臣,父爱子,子敬父。如此一来,党爱民,民爱党,当官的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同样爱护当官的,家家和睦,再也没有贪污受贿、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这样的气氛一旦形成,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将会取得何等成果!第二,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坏自然,而只能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利用、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这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十分吻合的,与现代自然界中所出现的许多弊端是截然相反的。其实,从根本上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只有充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大自然重新回到自由发展的环境中去,才能使人类生存在更自然的大自然中。第三,在现代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加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国的繁荣与统一。贵和尚中,重和谐统一,重实际与稳定,所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都培育了中国人民追求和谐、反对分裂的整体观念,滋养了崇尚中道,不走极端的平和心境。这对加强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历史上及现在都深深的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能激励起台湾人民的爱国情结,同时使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爱国情结更加巩固。由此可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这里所说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弘扬的精华而非糟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它同时也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在此只从几个大的方面论述了它的意义所在。                          三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文化不仅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习惯、风俗中表现出来,更主要的是在人类的文字中记录下来,要想真正理解并搞清楚古代文化,你不可能回到古代人们中去体会他们的生活,接受他们的文化熏陶,只能更多的靠研究他们遗留下来的记录他们一言一行的文字。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是指从春秋后期、战国到西汉的书面语,以及后代仿古写成的‘文言文’”。文言文用来记载五千年中华文明,知识的海洋何其浩繁,学术的人文精神何其深博是不言而喻的。汉字记录汉语,汉语表达文化。文字本身所负有的文化信息是巨大的。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文言文中有深刻的蕴涵。这是文言文的一个异常重要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记录体,是古人留传下来的。其历史性和文字的发展性不言而喻。因此,现代人学习文言文是要费一番工夫的。我们不仅要从文字的发展上去弄清楚字、词、句的含义,更要从古代文化的底蕴中去理解文章的含义。文言文负载中国传统文化信息这一重大特点启示我们广大文言文教学工作者——要想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含义,我们必须弘扬文章中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氛围中来深刻学习与领会文言文。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从根本上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广大文言文工作者的夙愿。文言文的特点决定了文言文教学的这一重大特点。比如说,在讲授《苏武传》一课时,文中写道“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4),待到苏武牧羊北海时,苏武是旄节不离手,“卧起操持”。当我们讲到这时,学生不免有疑问:苏武出使匈奴为什么“持节”呢?他为什么对旄节情有独衷,卧起操持呢?那么,授课老师要想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就必须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就必须对什么是旄节,旄节的意义何在?以及“忠义”思想的内涵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只有让学生们明白:旄节是用牦牛尾做装饰的一种旗帜,是汉朝是出使者的信物。也就是说,匈奴人只有看到你手持旄节才会相信你是使者,否则不予接纳。旄节就好比现在的介绍信,或者说就好比现在的印章,没有印章的介绍信是不可信的。古时的忠君思想是很浓厚的,这一点在苏武身上有深刻的体现。苏武正是深刻铭记“忠于皇上”这一中国传统忠君思想,才会对象征自己国家的旄节情有独衷,卧起操持,不让它落入匈奴人之手而让自己国家的荣誉受到侮辱。当授课老师给学生们讲解完这些知识之后,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对文章的含义以及苏武这一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由此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必要的。                           四通过以上几部分的论述,我们可知: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优秀的成分,这些传统文化精华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第二,在文言文当中蕴涵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文言文教育工作者要想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吸取更多的有益成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法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文言文教学不能不顾及传统文化教学,弘扬传统文化能更好的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那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到底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东西,以及如何来弘扬呢?我们下面来展开论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首先,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我们要从语言方面来鼓励学生学习并体会优秀的辞藻,看看古人是如何创造出如此优美的句子的,自己应当试着去做。《桃花源记》就是一我们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授课老师要花大力度来歌颂与赞美焦中卿与刘兰芝的高尚忠贞的爱情,让学生在爱情观上有一个纯洁而高尚的认识;同时还要大力赞颂刘兰芝为爱而死的高尚的中华传统女性形象和道德传统;再次,还要大力抨击封建礼教对爱情与婚姻的无情束缚与破坏,以此来衬托焦刘二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此一来,学生对《孔雀东南飞》一课必定有深刻的印象和体会,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必定会有很好的掌握。第三,我们要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古代“英雄形象”和“先人形象”的优秀个人品质的弘扬,以此来极力鼓舞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达到以古为范的教育目标。在历代古文中不乏塑造或体现优秀任务形象的精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杜甫,《游天姥山吟留别》中的李白,《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满江红》中的岳飞等等。授课老师在讲解这类课文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章中心人物或作者中心思想的弘扬,以此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四,在文言文教学中还要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曾经一度遭到外族的入侵与骚扰,但中华民族从没有屈服害怕过,而是进行了最为顽强的抵抗。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文言文中是蕴涵极为深刻的。弘扬这种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上注入了强心剂,为当代中国的更快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骄勇善战,林则徐的为国禁烟,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显现。另外,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弘扬,比如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文化习俗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离我们现代已很久远,学生不可能大都了解,授课老师只有注意去讲解,才能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才能是学生对古代社会有更好的认识,为中华优良传统的沿袭做出贡献。在文言文教学中,授课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在这三个时间 过程中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光靠课堂讲解显然是不够的,光靠教师的讲解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想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做到:第一,结合课文内容,适时渲染气氛,在强烈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来进行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不能一味的只知道讲解课文而忽略文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知识,而要随机应变,随时进入传统文化的宝库,给学生以不时的讲解与点拨。比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不仅要讲解课文,还要将思维很自然的涉及到“三苏”,甚至能引出朱德元帅的题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学习《狼》自然要谈到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自然要提及他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更有趣味,更有前途。第二,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积极查阅资料,主动了解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教师在授课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塌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的有些是零碎的,只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显然是不够的。比如我们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在课前就应当让学生去查阅资料,看看陶渊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官场是怎样的,但是的陶渊明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想法——隐居桃源。第三,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篇章和名著,从中吸取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使文言文教学在更好的传统文化认识基础上进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可谓丰富至极,这些优秀的篇章和著作不可能全部选入课本,比如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的大部分等等 ,学生不可能只学习课本中的文言文,更要课下积极主动的自己去阅读这些作品。久而久之,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便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厚的积淀,这不可不说是一种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第四,教师应当进行影视教育,用影片最直观的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多播放一些带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影片,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等。这些优秀的影片可以让学生受到最直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这种方法是快捷有效、熏陶浸染的最好的方法。通过以上四部分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教学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就是要达到古为今用的教育目的,而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更为现实的积极意义。而且可以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教育目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必要的,是每一个文言文教学工作者都应当深入研究的教学方法。[引文注释](1)即包含人类的一般命题。(2)一般是指以句子为单位,对文言诗文等进行字面的讲解,以疏通文意,便于进一步像白话文那样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3)引自陈茵《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第10卷第一期。(4)引自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2单元《苏武传》。[参考书目](1)陈茵《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第10卷第一期   广西(2)潘繁生《从西方现代病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西北师大学报》  第37卷第4期   甘肃(3)卢华英《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战略思考——文言文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  《辽宁教育学报》  1995年第6期   辽宁(4)金元浦  谭好哲  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57——229页(5)张振国《文言文教学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四题》   《语文教学通讯》  1997年03期(6)顾笑寒《简论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极其扬弃》  《学术交流》  2004年第4期   黑龙江哈尔滨(7)高建国《关于加强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2年第10期   甘肃(8)常宝国《文言文教学应联系古代文化》   《中学语文教学》   1994年第10期(9)王宁《文言与白话》  《语文建设》  2004年第12期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10)树郁  张爱春《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管理》1997年01期  黑河市黑河中学    黑河市教育学院(11)周进仕《文言文——人文教育的载体》  《内蒙古教育》   2002年06期   湖南省安乡县四中    

【篇四】串讲法

例谈文言文教学如何妙用串讲法

【关键词】文言文 串讲法 妙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0055-02

学好文言文,可以更好地学习先贤们凝练的语言,有助于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字字句句地讲解,学生洗耳恭听。此种教法被称为“串讲法”。笔者认为,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串讲法,是提高初中生理解文言文能力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但是应避免机械刻板地运用串讲法。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妙用串讲法,收效颇佳。

一、缩减串讲篇幅

初中课本的文言文有惜墨如金、短小精悍的《郑人买履》《三峡》,也有气势恢宏、洋洋洒洒的《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传、表、铭、说、寓言等,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当针对文言文课文的不同特点,以不同方式运用串讲法。

(一)短文少讲

所谓短文,是指篇幅较小的文言文。对此,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如教学《古代寓言二则》,可以让学生自读、背诵,然后检测。对这两则寓言故事,学生早就耳熟能详,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读过的成语故事与眼前的文言文联系起来,可以增加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于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如《爱莲说》,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讲托物言志与衬托等表现手法。

(二)长文精讲

初中课本中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是诸葛亮的《出师表》。教学此文,教师应找准重点、难点,大胆取舍。教学字词,抓住古今异义词,如开张、卑鄙、痛恨等。梳理课文内容,扣住三次劝勉以及“报先帝忠陛下”的主旨进行。这样教学,教师言之有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精选串讲内容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针对不同内容的文言文确定相应串讲的侧重点。如:思想内容浅显的文言文,可重点串讲字词用法;论理思辨突出的文言文,可重点串讲内容分析;思想情感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可重点串讲背景知识;写法特色明显的文言文,可重点串讲艺术手法等等。每篇文言文教学都应确定串讲的侧重点。

(一)侧重于串讲词句

文言文教学的首要步骤是扫除字词障碍。初中文言文有不少词句,学生可以借助文下注释,运用现代汉语词典和已学过的古汉语知识,正确地进行理解和掌握。文言文词句串讲,教者侧重于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词类等上多花功夫;对于“之、而、其”等虚词,以及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文言句式,也应多讲解、多比较。教学《捕蛇者说》一文,先找出重点、难点句进行讲解分析,然后梳理课文,抓住“于、其、乎”等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串讲,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理解。串讲法

(二)侧重于串讲背景知识

对于作者思想感情比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教者侧重于串讲背景知识,以便于学生理解文言文。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者侧重于串讲草堂修建、杜甫颠沛流离及平生志向等背景知识,引导住在钢筋水泥构筑的房屋中的学生体会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惨状,深刻领悟诗人期盼得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感情。

(三)侧重于串讲思想内容

学习文言文,理解字词与理解内容是同步进行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分彼此。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三问三答环节,可以抓住妻、妾、客回答的不同句式,分析妻因偏爱而赞美、妾因畏惧而赞美、客因有所求而赞美,把内容分析与句子梳理同步进行,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

(四)侧重于串讲艺术手法

有些文言文艺术特色明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侧重于串讲艺术手法。如《陋室铭》可侧重讲类比;《口技》可侧重讲正面、侧面描写;《小石潭记》可侧重讲寄情于景;《马说》可侧重讲借物抒怀,等等。当然一课应确定一个串讲的侧重点即可。比如:就人物描写、故事情节描述或环境描写等方面侧重于讲描写方法;就修辞、句式、词语等方面侧重于讲语言艺术。让学生学习文言文艺术手法,切实有所收获。

(五)侧重于串讲词语用法

文言文在词语用法上具有一些规律,教师可以侧重于讲授词语用法的某些规律。如,有些学生对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名词活用为状语区分不清,教师可以借助于“其一犬坐于前”与“朝服衣冠”等例句引导学生辨析,让学生掌握名词活用的不同类型及其规律,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三、活用串讲方式

有调查显示,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的时间很少。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师讲解必不可少,但是串讲方式应当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一)教师多功能串讲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是教师适时串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而不乱”的氛围。如教学思辨性极强的《鱼我所欲也》一文,教师适时串讲孟子的“性善论”,还适当串讲荀子的“性恶论”,引发学生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文本阅读兴趣。其次是教师在串讲中有效提问。如教学《陋室铭》一文,一问“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二问“作者借陋室想表现怎样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以及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两个问题可引导学生从外在到内在理解此文,从而理解文章。再者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教学《马说》一文,教师让学生扮演一匹骈于槽枥的千里马,诉说对饲马人的怨恨,加深对“怀才不遇”的体会。

(二)引导学生串讲

教学故事性很强、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如《陈涉世家》一文,可让学生复述文章中关于陈涉的部分。

教学刻画人物形象的文言文,如《晏子使楚》一文,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课本剧,这样比教者讲授的效果好。

引导不同看法、想法的学生进行辩论,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让学生就“逆境成才与顺境成才”进行辩论,学生们兴趣浓厚,思辨、说话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把浅易文言文交给学生讲授。如《郑人买履》等,让学生给同学们上课,更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比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如《山市》一文,可抓住学生的好胜心强的特点,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朗读、解词、译句等竞赛,用时少收效大。

(三)多媒体助讲

初中文言文课堂运用多媒体辅助讲解,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岳阳楼记》《与朱元思书》等课文,运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辅助对课文内容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词语、句子、段落的体会。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巧妙地运用串讲法这种常用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切实地提高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篇五】串讲法

例谈文言文教学如何妙用串讲法

例谈文言文教学如何妙用串讲法

【关键词】文言文 串讲法 妙用

学好文言文,可以更好地学习先贤们凝练的语言,有助于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字字句句地讲解,学生洗耳恭听。此种教法被称为“串讲法”。笔者认为,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串讲法,是提高初中生理解文言文能力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但是应避免机械刻板地运用串讲法。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妙用串讲法,收效颇佳。

一、缩减串讲篇幅

初中课本的文言文有惜墨如金、短小精悍的《郑人买履》《三峡》,也有气势恢宏、洋洋洒洒的《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传、表、铭、说、寓言等,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当针对文言文课文的不同特点,以不同方式运用串讲法。

(一)短文少讲

所谓短文,是指篇幅较小的文言文。对此,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如教学《古代寓言二则》,可以让学生自读、背诵,然后检测。对这两则寓言故事,学生早就耳熟能详,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读过的成语故事与眼前的文言文联系起来,可以增加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于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如《爱莲说》,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讲托物言志与衬托等表现手法。

(二)长文精讲串讲法

初中课本中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是诸葛亮的《出师表》。教学此文,教

【篇六】串讲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串讲法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串讲法论文

摘要:在教学改革的今天,串讲法仍然有用武之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应该冷落了串讲法。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在吸收传统方法,结合现代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阅读教学方法的发展。

串讲法在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串讲法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但是课改后串讲法等传统教学方法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甚至有人主张废除串讲法。然而离开串讲法的课堂,许多学生无法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尤其是文学性较强的课文的教学中,教学收效甚微,不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一、认识串讲法

(一)串讲法的基本概念

串讲,就是顺着课文中各部分的顺序,讲解词句,串通文意。是自汉代以来讲解文言文的一种传统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文”“道”也结合得比较紧,学生容易听懂。

(二)串讲法的历史发展

串讲法,起源于东汉的讲经活动。汉代的学生所学书目是先秦的古典书面语言,和汉代的口语存在很大差别。教师需逐字逐句解释这些古典书面语,这就是今天语文教学中的串讲法的雏形。

中国近代语文教学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课本中只有文言文。教师传承前辈的教学方法逐字逐句的串讲,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都

【篇七】串讲法

串讲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串连表格

(一)春秋时期的立法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立法活动

(二)战国时期的立法

/战国时期李悝制《法经》

/商鞅变法(前356年、前350年)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

/魏(220-265)律(三国时期)

/《晋律》

/南北朝之北魏(386-534)

/北齐律(550-577)

/南北朝之刑制改革

2

(四)唐代的立法

/唐立法——“礼法合一”、“一准乎礼”

唐律特点与中华法系:1、“礼法合一”: 唐朝承袭和发展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使得法律统治“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2、科条简要,宽简适中:定律12篇,502条,并为后世所继承。3、立法技术完善;4、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朝鲜《高丽律》、日本《大宝律令》以唐律为蓝本。

(五)宋代的立法

/宋代立法

(六)明代的立法

/明代立法

(七)清代前期的立法

/清代的立法

(一)秦代的刑事制度

/秦代刑罚

/秦代刑罚适用原则

(二)唐代的刑事制度

/唐代的六杀、六赃与保辜

4

/唐律中的刑罚原则

(三)宋代的刑事制度

/宋代刑罚的变化

5

【篇八】串讲法

“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

“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

看一堂阅读课,要看教师想教什么,实际教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先来回顾一下三堂课实际上都教了什么:

薛老师的课先教几组生字词,很多是下文分析时的关键词汇;然后让学生默读,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每一段所写的内容,三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了他们的概括,由教师来加以评说、概括,形成对全文的整体认识。接下来,从学生对全文的概括认识出发,具体展开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抓住燕子的特点和词句的特点来教学,最后回归到对全文的感受。

祝老师从“燕”这样一个象形字人手,逐段朗读,抓住每一段的关键词,通过图画、音乐、朗诵以及表演,达到对关键词的了解。到最后一环节,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这是一篇想象的文章,你们相不相信?”然后在音乐声中,老师读了这篇《海燕》的片段,做了一个小结。

陈老师教的是原文,先教“铎”,简介作者的海上经历。然后从乡愁人手,抓住两个问题来教:燕子是怎么样的燕子?乡愁是怎样的乡愁?由于时间关系,这堂课主要是放在前面的部分。重点讲是怎么样的燕子,几乎是一个文学的串讲法,抓住关键句子,一句一句来谈感受。学生有可能不到位的地方。由老师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学生沟通,建立形象感。虽然文章很长,但基本上教的是教材中的部分。

三位老师的第一个共同点是抓住词语,但是抓住词语的点不一样。同样教课文第二段,薛老师围绕写了什么,抓的是“微风、细雨、柔柳、花草”等;祝老师围绕“赶集”的含义,让学生来述说来扮演;陈老师从原文和改写文之间词语的差异来分析,来谈对原文的理解和感受。为什么抓的词语不一样?这和他们想教的内容不同有关联。

第二个共同点,从学生实际上学到的情况来看,都达到了很好的意图,通过这样一个艺术的描述性文章,建立一种形象感。三位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建立丰富的形象。比如说薛老师主要抓住燕子外形、飞行和停歇时的不同特点来建立一种形象感:祝老师通过学生音乐背景、想象画面、关键词的表演等来建立形象感;陈老师的课呢?问学生描写了怎样一只燕子?怎样一个春天?„„始终通过这样的一种问答来建立一种形象感。

第三个共同点是三位老师都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这篇课文。不管目前我们把这篇文章定位在描述性的语言作品,还是纯粹的文学作品,描写感受点不一样。薛老师主要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感受,以及写了什么这个角度;祝老师侧重点在你从文章中感受到什么,自己的感悟、联想与感受;陈老师说得很明白,“理解他的意思”,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和意味。 我们看到的差异是教师对描述性文章写法的理解不同,是对带有文学意味的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不同。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有规定性,但也有开放性,我们可以在讨论中慢慢形成一个“核心”,明确教学生什么东西。重要的是你所确定的教学内容要说得出道理。

下面再来看这三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实际上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和方式。三位老师都搞复杂了,一个内容一个内容地呈现,显得多了、杂了。比如薛老师的课中出现了很多词语,与后面出现的关键词的理解是否重复了?概括很重要,但是不是一定要在这篇课文中来教?和这篇课文所要达到的规定性有关吗?祝老师每段都在抓重点词语的理解,一段一段地教,一堂课就这样教4个片段,内容是不是要更聚焦一点?显得更灵动一些?陈老师的课几乎是一句一句串联着教,有多少个点啊?确定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时候。能否聚焦到一个点上,学生学得就可以充分一点。整个设计在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内容聚焦的程度上,还需要整合。

怎样聚焦?一是与文本、文体有关,从语言文字的教学、文学审美的教学、散文欣赏的教学等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教学内容聚焦到一个点上。这个点与这篇文章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所要达成的目标有密切的关联。二是从学的起点估量、揣摩学生那些没有读懂的地方。有的可能与学生的文化背景有关,有的可能与学生的词语理解有关。哪些是学生预习时遇到

的障碍,哪些是学生已经懂得了的,应该分清楚。比如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意味,那么就应该聚焦在这里,学生已经会的知道了的东西,就不要作为主要的内容。

另外,学生的感受为什么一定要说出来?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学生就只能说到这个程度,很难用概括的词语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受。但可以有更好的办法让学生呈现他们的感受。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篇九】串讲法

2009年司法考试重点串讲法制史提纲

2009年司法考试法制史重点串讲提纲

徐 彪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立法

一、我国古代法制指导思想演变与儒家思想法律化 .内容(1)“以德配天”:敬天、敬祖、保民 。

具体要求:“实施德教,用刑宽缓”。

2 (一)西周法制指导思想德、罚都要,德教第一(德教通过‘礼治’来反映)。

2.历史地位:汉中期以后,被发挥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

上请

80岁以上、8岁以下、孕、师、侏儒免刑具

1老、幼、连坐妇,除大逆不道皇帝明令应追究

罪行外,不予拘禁。

亲亲得相首匿

《魏律》的八议(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北魏律》与《南陈律》的官当

(二)儒家思想法律化过程与表现2.引经注律《晋律》的“准五服以治罪”

《北魏律》死刑复奏制度

《北齐律》的“重罪十条”

死刑分绞、斩

刑罚改革规定流刑:作为死刑的宽大处理,北周分5等。

增加鞭、杖(北魏始)

废除宫刑

.引经立法:《唐律疏议》礼法合一串讲法

二、我国古代法律形式的演变

(1)内涵 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尊尊 礼的内涵、性质 具体的礼仪规范:五礼(吉、凶、军、宾、嘉) .西周 (2)有法的性质:其一,具有法的规范性、国家意志性与强制性; 其二,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实际的调整作用。 礼、刑关系 失礼入刑,互为表里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魏晋南北朝时期:律、令、科、格(不同于唐格)、比、式相互为用 敕的立法程序:中书省“制论”——门下省“封驳” 编敕机构:编敕所(神宗时专设),而从太祖《建德编敕》始, 皇帝登极或改元,均要编敕。 .宋代的编敕 仁宗前为“律敕并行” “丽刑名轻重者,敕”(内容为关于犯罪与刑罚的规定) 神宗后“以敕破律、代律” .明代(‘明刑弼教’) 《大明律》:吴元年、洪武6年、洪武22年、洪武30年。

(二)行政法典:《唐六典》、《大明会典》、康雍乾嘉光五朝《大清会典》

三、历代主要法典编撰演变

1.由秘密——公布成文法 ①郑国子产“铸刑书”:历史上首次公布成文法

②晋国赵鞅“铸刑鼎”: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2.法典名称的演变: 刑(夏商西周春秋)——法(战国的《法经》)——律(商鞅变法)

3.法典篇章结构的变化

(1)“总则”部分名称与位置的变化

“具律”(《法经》的末尾)——“刑名”(《曹魏律》律首)——“刑名”、“法例”(《晋律》首)——“名例”(《北齐律》首)

(2)篇章数目的变化

《北齐律》、《唐律疏议》、《宋刑统》为12篇——《大明律》、《大清律例》为7篇

(3)编撰形式的变化

A.《唐律疏议》:名例+类罪+诉讼

B.《宋刑统》(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封建法典)在体例上取法于唐末《大中刑律统类》和五代《大周刑统》。与《唐律》比较,其特点有:两者篇目、内容大体相同;条中再分门,将性质相同或相近律条及其他形式法律条文归为一门;还收录了五代时通行的部分敕、令、格、式,形成律令合编;删除历史渊源部分,因避讳而改动个别字。

C.《大明律》、《大清律例》:名例+六部

4.几部重要法典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①维护封建专制,保护地主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 (1)特点

②体现法家“轻罪重刑”思想

A.《法经》(2)内容:盗法、贼法(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囚法(羁押与审判)、捕法、杂法(淫

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具法

①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 3)历史地位

②体例、内容为后世立法奠定了基础 ①礼法合一

(1 ②科条简要、宽简适中 ③立法技术完善 ① 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标志中国古代立法达到最高水平,代表中国封建 B.《唐律疏议》 法制最高成就,为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早、最有社会影响力的古 代成文法。

(2)历史地位 ②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日《大宝律令》、朝《高丽律》、越《刑书》)

C.《大清律例》:传统封建法典的集大成

专题二:中国古代刑法制度

一、刑罚适用原则

1.秦代 以身高(6尺5寸)确定刑事责任年龄 区分故意(‘端’)与过失(‘不端’)

盗窃按脏值多少定罪共犯、集团犯(5人以上)、累犯、教唆犯加重处罚

自首减轻

诬告反坐

2.唐代 区分公罪(轻)与私罪(因完全私事和假公济私:重) 自首免罪1、自新减轻

类推(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人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对化外人相犯 从重从新

与唐律比:“重其所重”(贼盗及钱粮)与“轻其所轻”(违反礼教) 3.明代

二、各朝特色罪名

“见知不举”

秦司法官吏渎职罪“不直”(故意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纵囚”(应论罪而故意不论罪) “失刑”(过失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

唐朝不义、内乱

六杀: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

六脏:受财枉法赃、受财不枉法赃、受所监临赃、强盗赃、窃盗赃、坐赃

明朝的“奸党”罪

三、刑罚制度演变

1.奴隶制五刑

2.秦朝的“具五刑”、徒刑(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候)、羞辱刑(髡、耐)、貲刑

(罚金:貲甲、貲盾;貲戍;貲徭:罚服劳役)、收刑。

3.汉朝文(重)景(轻)时期的肉刑改革运动(缇萦救父)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改革(如前述)

5.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封建制五刑

6②刺配刑(太祖时偶用,仁宗后渐成常制)

《庆元条法事类》正式将凌迟刑作为法定刑。)

7.明朝的“充军刑”

1 自首的条件:(1)犯罪未发”(2)必须完整、实事求是,不能“不尽不实”(3)不属于“越度关’、通奸或者强奸罪以及私习天文罪(4)没有谋反和“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的情形(5)如数归还赃物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法

一、古代婚姻制度

A.结婚年龄:“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B.禁止五服以内亲属结婚,但姑舅、两姨兄弟姐妹结婚除外。

C.禁止在任州县官与部下百姓交婚,除非订婚在其上任之前且任后对方情

愿。 (二)离婚制度 1.“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恶疾、妒、多言、盗窃”

“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A.禁止妻子随意出走、离婚,即“妻擅走者徒三年,因而改嫁者流三千里,

2.宋朝的离婚

3.宋朝离婚财产分配

夫亡,妻不守志者去财,即“若改适,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 妾减一等处刑” B.但在“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通问”的条件下,允许妻子离婚或改嫁

二、古代的继承制度串讲法

(一)身份继承:嫡长子继承制

(二)财产继承:诸子平分制(宋代遗腹子与亲生子同权继承,并承认女子的财产继承权。绝户的:在室女有3/4继承权,继子1/4;出嫁女1/3,继子1/3,充公1/3。)

三、古代的契约制度

①质(买奴隶、牛马所用的长契)

②剂(买卖兵器、珍异所用的短契)

③“傅别”(借贷契约)

A.买卖契约

B.租赁契约①绝卖 ②活卖 ③赊卖 ①对房宅的租赁称为“租”、“赁”或者“借”

②对人畜车马的租赁称为“庸”、“雇”

(二)宋时的契约形式C.租佃契约

①“借”指使用借贷(不付息,又称为“负债”)

D.借贷契约②“贷”为消费借贷(付息,又称为“出举”) (一)西周的契约形式

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司法

一、司法机关 (一)中央1.大理寺(正式设立于北齐,唐时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明清时演变为慎刑机关) 2.刑部(唐时刑部下设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宋时神宗后刑部分左右曹,左曹复核死刑案,

右曹审核官僚罪案。明增设13清吏司。清时刑部演变为最重要司法机关)

(二)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

(三)明代的“厂”、“卫”

二、监察机关

(一)中央:

①台院(监察中央百官,并承办御案)

1.唐:御史台②殿院(监察朝仪活动中的失礼行为)

③察院(监察地方官僚)

2.明清:都察院

(二)地方:

宋代提点刑狱:宋太宗时始设,派驻州县之上监察司法

三、诉讼制度

1.西周案件分类

①五听:辞听、色听、目听、气听、耳听 1)西周 ②三刺(‘明德慎罚’的反映):一刺群臣,二刺群吏,三刺万民。

2)西汉的春秋决狱:原心论罪

①拷讯不能任意采取,必须是“反复参验,犹未能决”的案件;

②拷讯时只能用常行杖,次数不得超过3次,每次拷讯间隔时间为

3 20天,总数不得超过200,杖罪以下,不得超过所犯之数;

2.审判制度 ③刑讯后,当事人仍不供认,取保释放;

④对享有议、请、减等法律特权的人,以及70以上、15以下、

孕妇、残废教重的人等不得刑讯,而实行众证定罪。 (4)宋:翻异别勘、证据勘验(南宋《洗冤集录》)

唐:三司推事、三司使、都堂集议制(重大死刑案审理)

(5明:九卿会审、朝审、大审

清的秋审、朝审的四种处理:情实、 缓决、可矜、留养承祀 (1)“秋冬行刑”(谋反大逆罪除外)

(2)死刑复奏

3.刑罚执行制度(3)保辜制度:“辜限”(手足伤10日、他物伤20日、汤火刃30日、折断肢骨50日)

内死亡,则加害人要负杀人罪责;如在限外或虽在限内,因他故死亡,仍以伤害罪论处。

(4)明代的廷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