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主要内容

时间:2021-11-02 05:16:39 意向书

【篇一】西厢记主要内容

西厢记梗概

王实甫《西厢记梗概》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老家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普救寺。崔莺莺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书生张生本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碰巧遇到殿外玩耍的小姐与红娘。为能多见几面莺莺,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住进了西厢房。

张生到后花园,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率领五千人马,要抢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任征西大元帅。张生写信给他,杜确率兵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

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此事被老夫人察觉,于是叫来红娘拷问,红娘据理相争,说服老妇人。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篇二】西厢记主要内容

《西厢记》教案

《西厢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西厢记》故事的渊源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把握剧情,赏析红娘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赏析剧情发展中的突变,品味其艺术效果。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

一、 了解元杂剧的一般知识。

元杂剧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其剧本,从结构上说,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西厢记》则大大突破了,一共五本二十一折,是元杂剧中规模最大的。元杂剧每一折用一套曲子,这些曲子都属于同一宫调,在第一支曲子上标出宫调的名字。元杂剧在每本四折外,一般还加有“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析之间,用以衔接剧情,相当于过场戏。元杂剧剧本,从内容上说,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有严格的格律,是元杂剧的主体。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元杂剧以唱为主,说白是宾,所以称为宾白。宾白包括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分白等样式。独白,是一个人独自说白;对白,是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对话;带白,是唱曲的过程中偶尔插入的几句说白;插白,是主唱的角色在唱曲时,另一角色插入的几句说白;旁白,是剧中人物对话时,要表明自己的心事,而又不能让对方知道所采用的方式。现代戏曲也称之为“打背弓”。分白,是二人各自道白,而所说的内容又是彼此有关系的。故事情节主要靠宾白交代出来。科范,是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

二、了解《西厢记》故事的渊源和发展。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中唐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莺莺传》,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在这篇传奇中,张生是个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另娶高门的轻薄书生,莺莺则是个饮恨吞声的悲剧形象。但作者却回护张生,借张生之口说莺莺是“尤物”,“妖孽”,而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卑污行为却被美化为“善补过。”这种“女人祸水”的观点,反映了《莺莺传》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暴露了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偏见。

宋代以崔、张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有《调笑转踏》和《商调蝶恋花》。这些作品,内容都未超出《莺莺传》的范围,但观点却有变化。没有重弹“女人祸水”和“善补过”的滥调,明确表示了对莺莺的同情和对张生的不满。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产生于金代章宗时期。《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但它不是一般的改编,而是名副其实的再创作。作者基于“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思想,改变了张生的形象和莺莺的悲剧命运。崔、张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双双出奔,并获得了美满团圆的结局。

元朝统一中国后,南北各自流行的唱本和剧本自然地、迅速地汇拢起来,出现了一个戏曲大会师的空前盛况。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在继承和吸收了前人的成就的基础上,创作出杂剧杰作《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不仅在形式上由叙事体的讲唱文学变成了代言体的杂剧,而且在思想深度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开掘。热情歌颂了崔、张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赞美了他们“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爱情追求,并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了解《西厢记》的剧情梗概。

《西厢记》一共五本。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爱情的开始。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写崔、张爱情逐渐成熟。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写莺莺、张生,红娘内部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第四本“张君瑞梦莺莺”:写崔、张和红娘和老夫人的第二次正面冲突,是全剧的高潮。莺莺终于冲开了心灵深处的封建礼教的堤坝,迈出了与张生结合的决定性一步。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写矛盾的最终解决。

本文节选的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

请借助P138注释①了解本文节选前的剧情梗概。

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句。

请借助词典和注释读通课文,标记难懂的字词句,初步把握剧情。

【教学过程】西厢记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 疏通字词句:

学生提出在字词句理解上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二、把握剧情:

1.请学生概述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适时补充。

本文节选剧情梗概: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束缚之间的矛盾,大胆地与张生私下里结成夫妻。这些使老夫人十分震怒,便把红娘叫来拷问(即有名的“拷红”片断)。红娘说出真情,并抓住老夫人理亏的要害,她非但不领罪,反而条分缕析地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处置不当。老夫人无可奈何,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但老夫人并不就此善罢甘休,找出一个借口,“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所以又强令张生立即进京赶考,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的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

2.假如没有红娘,剧情会怎样发展?

请学生发挥想象,假设剧情,然后比较。

三、赏析红娘的艺术形象:

1.请用词语概括你第一印象中的红娘。

2.文中老夫人发现张崔恋情端倪,责问红娘,红娘是如何化危机为机会的?

(1)在文中找到老夫人与红娘的对话片段,朗读。

(2)圈画出红娘的曲词,朗读。

(3)赏析红娘的曲词:

第一步:不承认——“红娘不知罪”、“不曾去,谁见来?”

第二步:直陈事实——“张生哥哥病久,„„问候”/ 借张生之口,捅夫人之过/由“教小姐权时落后”引出新的悬念和冲突

第三步:挑明情况——“他两个经今月馀则是一处宿”/“女大不中留”

第四步:追究责任——第一,老夫人言而无信;第二,老夫人处置不当“乃夫人之过也”

第五步:分析后果——“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

第六步:出谋划策——“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

3.请用几个词来形容红娘的形象。

参考:料敌在先、沉着干练、机智勇敢。

第二课时

一、口语实战

假如你是红娘,如何判定错误不在别人,而在老夫人自己?

二、赏析剧情中的“突变”

1.了解 “突变”:

突变,指剧情的急剧转折,引起人物命运、情绪和人物关系的突然变化,以激起观众的情感波澜。突

变往往造成戏剧中精彩动人的场面,使剧情转入一个新的情境。

2.请再次朗读课文,找出其中剧情的突变,体会其艺术效果:

(1)当老夫人以“这端事,都是你个贱人!”来指责红娘的时候,身为封建社会中的底层人物的红娘,本应战战兢兢,任受惩罚,而文中的红娘却以“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进行反驳,接着从“信者,人之根本”出发,层层剖析,滴水不漏,终于化险为夷,让老夫人不得不当场心服口服地承认:“这小贱人也道得是”,从而幸免于难。——此处“突变”成就精彩的“拷红”片断。

(2)当老夫人在红娘的“反拷”之下同意将女莺莺“与了这厮罢”的时候,大家为红娘的机智聪慧赞叹之余更为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皆大欢喜,接下来应该是崔张圆满结合之剧情。然而,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要求张生进京赶考,且要求“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使得崔、张的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此处“突变”激起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更迎来全剧的高潮部分,即第三折《长亭送别》,这一折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

三、鉴赏崔张爱情

《西厢记》是一部传统的才子佳人戏,结合张生和莺莺的故事,谈谈你对这种爱情模式的看法。 参考: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四、作业:

1.完成《学本》习题。

2.课余请阅读《西厢记》全剧。

【篇三】西厢记主要内容

尔雅 西厢记赏析 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莺莺唱到“吓得我荆棘剌怎动那”是()中明确提到的。(1.0 分)1.0 分   A、王季思本 B、刘龙田本 C、张深之本 D、金圣叹本 我的答案:B2“调笑转踏”是()歌舞表演形式的一种。(1.0 分)1.0 分 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我的答案:B3 下列不属于“五便三计”的“三计”是()。(1.0 分)1.0 分   A、献与贼人 B、削发为尼 C、自杀 D、许配给退兵之人 我的答案:B4 下列关于元杂剧兴盛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1.0 分)1.0 分A、社会生活安定

  B、大批的文人参与杂剧的创作 C、元朝统治者的重视 D、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我的答案:A5 莺莺通过红娘给张生回简,目的是()。(1.0 分)1.0 分   A、试探红娘 B、警告张生 C、约会张生 D、与红娘赌气 我的答案:C6 元杂剧每本戏的主唱是()角。(1.0 分)1.0 分   A、旦和末 B、旦和生 C、旦、生和末 D、旦或末 我的答案:D7《西厢记》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悬念情节是()。(1.0 分)1.0 分   A、《寺警》 B、《许婚》 C、《赖婚》 D、《闹简》

我的答案:C8 元杂剧流行的宫调是()。(1.0 分)1.0 分   A、六宫十一调 B、十七宫调 C、五宫四调 D、四宫五调 我的答案:C9 现存最早的《西厢记》刊本是()。(1.0 分)1.0 分   A、大德本 B、闵齐伋本 C、弘治本 D、万历本 我的答案:C10《董西厢》中孙飞虎抢夺崔莺莺是为了()。(1.0 分)1.0 分   A、占为己有 B、报复张生 C、送与郑恒 D、献给上司 我的答案:D11 被看作中国戏曲史上的雏形是由()组合而成的宋杂剧。(1.0 分)0.0 分A、滑稽表演和歌舞

  B、歌舞和杂戏 C、滑稽表演和杂戏 D、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 我的答案:C12《董西厢》中是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1.0 分)1.0 分   A、景物、生活场景 B、人物动作 C、景物、人物动作 D、时间变化 我的答案:C13《传简》一折中,红娘将张生给的小简放在莺莺的()。(1.0 分)1.0 分   A、手里 B、枕边 C、妆盒里 D、妆盒上 我的答案:D14 相较于《莺莺传》和《董西厢》, 《王西厢》 中的崔莺莺性格是()。 (1.0 分) 1.0 分   A、腼腆的 B、果断的 C、单面的 D、多面的

我的答案:D15《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是()。(1.0 分)1.0 分   A、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B、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 C、赞美人性的美好的东西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16《西厢记》涉及到的文本不包括()。(1.0 分)1.0 分   A、乐府 B、诗 C、传奇文 D、戏剧 我的答案:A17 评价《莺莺传》“时有情致”的说法出自()的《中国小说史略》。(1.0 分)1.0 分   A、王国维 B、胡适 C、鲁迅 D、周作人 我的答案:C18()揭示出诸宫调的实质是“以乐曲演唱出来的小说”。(1.0 分)1.0 分A、王性之

【篇四】西厢记主要内容

《西厢记》教案

花间美人——西厢记 教学设计西厢记主要内容

杨亚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厢记》的评价。

2.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演变。

3.熟悉《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4.重点赏析《长亭送别》一折。

5.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及审美。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西厢记》的内容及主题。

2.学会赏析《长亭送别》一折。

三、教学难点

1.学习赏析戏曲的方法。

2.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讨论 点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一首打油诗猜字导入(莺莺小姐去上香,香头插在案几上。远看疑似张公子,近看是个小和尚。)涉及到《西厢记》中的主角,进入新课。

(二)《西厢记》的评价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杰作,金圣叹将其评价为“六才子书之一”。古今中外对其都有很高的评价,让学生对其评价有所了解。

(三)《西厢记》的故事演变

《王西厢》

(四)《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结局。

(五)《送别》一折的赏析

播放《送别》一折的视频,边看边欣赏,品味唱词,体味别离的心情。观看完之后,分小组讨论其唱词,情感,学生发言。

(六)选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

(1)挑句子反复诵读,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赏析。

(2)找出所挑句子中典型的送别意象。

(七)《送别》一折的艺术特点

(1)明快的喜剧节奏。

(2)善用口语,化用前人诗句。

(3)送别氛围的营造。

(八)小结

重点赏析了《送别》一折,品味语言特色,体味离别情感。

(九)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5句)

2.将《送别》改编成情节剧。

(十)教学反思

1.戏剧是传统样式,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2.戏曲是慢节奏的语言形式,对于现代的学生不大容易接受。

3.戏曲教学如果能把经典的戏段唱给学生就好了。

【篇五】西厢记主要内容

《西厢记》教案

《西厢记》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关于元杂剧的知识和《西厢记》故事的发展,着重分析课文,理解主人公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掌握《西厢记》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主人公崔莺莺的内心情感变化,《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崔莺莺通过语言、动作、神态传达出怎样的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教师介绍背景知识,请学生分析课文,老师补充并讲解。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关于元杂剧的一般知识。

元杂剧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其剧本,从结构上说,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西厢记》则大大突破了,一共五本二十一折,是元杂剧中规模最大的。元杂剧每一折用一套曲子,这些曲子都属于同一宫调,在第一支曲子上标出宫调的名字。元杂剧在每本四折外,一般还加有“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析之间,用以衔接剧情,相当于过场戏。元杂剧剧本,从内容上说,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有严格的格律,是元杂剧的主体。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元杂剧以唱为主,说白是宾,所以称为宾白。宾白包括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分白等样式。独白,是一个人独自说白;对白,是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对话;带白,是唱曲的过程中偶尔插入的几句说白;插白,是主唱的角色在唱曲时,另一角色插入的几句说白;旁白,是剧中人物对话时,要表明自己的心事,而又不能让对方知道所采用的方式。现代戏曲也称之为“打背弓”。分白,是二人各自道白,而所说的内容又是彼此有关系的。故事情节主要靠宾白交代出来。科范,是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

二、《西厢记》故事的渊源和发展。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中唐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莺莺传》,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在这篇传奇中,张生是个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另娶高门的轻薄书生,莺莺则是个饮恨吞声的悲剧形象。但作者却回护张生,借张生之口说莺莺是“尤物”,“妖孽”,而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卑污行为却被美化为“善补过。”这种“女人祸水”的观点,反映了《莺莺传》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暴露了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偏见。 宋代以崔、张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有《调笑转踏》和《商调蝶恋花》。这些作品,内容都未超出《莺莺传》的范围,但观点却有变化。没有重弹“女人祸水”和“善补过”的滥调,明确表示了对莺莺的同情和对张生的不满。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产生于金代章宗时期。《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但它不是一般的改编,而是名副其实的再创作。作者基于“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思想,改变了张生的形象和莺莺的悲剧命运。崔、张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双双出奔,并获得了美满团圆的结局。

元朝统一中国后,南北各自流行的唱本和剧本自然地、迅速地汇拢起来,出现了一个戏曲大会师的空前盛况。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在继承和吸收了前人的成就的基础上,创作出杂剧杰作《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不仅在形式上由叙事体的讲唱文学变成了代言体的杂剧,而且在思想深度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开掘。热情歌颂了崔、张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赞美了他们“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爱情追求,并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长亭送别》在《西厢记》整个剧本中的位置。

《西厢记》一共五本。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爱情的开始。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写崔、张爱情逐渐成熟。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写莺莺、张生,红娘内部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写崔、张和红娘和老夫人的第二次正面冲突,是全剧的高潮。莺莺终于冲开了心灵

深处的封建礼教的堤坝,迈出了与张生结合的决定性一步。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写矛盾的最终解决。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在第四本的第一折是“酬简”,第二折是“拷红”,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束缚之间的矛盾,大胆地与张生私下里结成夫妻。这些使老夫人十分震怒,便把红娘叫来拷问(即有名的“拷红”片断)。红娘说出真情,并抓住老夫人理亏的要害,她非但不领罪,反而条分缕析地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处置不当。老夫人无可奈何,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但老夫人并不就此善罢甘休,找出一个借口,“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所以又强令张生立即进京赶考,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的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这折《长亭送别》所表现的,就是在同老夫人的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挫折。这一折的戏剧冲突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而这一矛盾是通过莺莺送别张生时依恋悲伤的心情表现出来的。莺莺与张生历经磨难,刚刚如愿以偿,又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被逼着“昨夜成亲,今日别离”。莺莺虽反对张生进京赶考,但在老夫人的压力下,却又无力留住张生,因此内心十分痛苦。另外,她既怕张生不得功名不敢回来,又怕他一旦高中得志,停妻再娶,内心矛盾十分复杂。王实甫用他那含蓄蕴藉、带着感伤的情调和清丽色彩的个性化语言,深入细致地表现了莺莺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故这一折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

四、课文内容分析

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被迫进京赶考的张生饯行,是这折戏的规定情境。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依照情节的发展,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赴长亭途中。第二部分,长亭别宴。第三部分,长亭分别。

1、 第一部分:写莺莺与张生的路上接触,作品紧扣途中景物,抒写莺莺恋恋不舍的缱绻之情和内心痛苦。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红同上)(旦云)今日„„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南北东西万里程。”夫人:指老夫人,莺莺的母亲。长老:原指僧人中年长德高者,也作为寺院主持僧人的通称。这里是指普救寺的僧人法本。长亭:古驿路边上设置的亭子,供行人休息用,亲人远行也常在此送别。大约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旦:这里指旦角扮演剧中人物莺莺。末:这里指由末角扮演的剧中人物张生。红:指红娘。同上:一起上场。取应:应试、赶考的意思。

这一段文字,交代了出场人物,交代了这折戏的时间和将要展开的场面、情节。在暮秋季节到十里长亭为被迫进京赶考的张生饯行。同时也交代了与这远行者关系最密切的当事人——莺莺的心情。注意“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八个字,说明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她想到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分离的痛苦,不由得愁肠百结,无限哀愁。

接下来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都是莺莺前往长亭途中唱的,是“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八个字的生发。

先看【正宫】【端正好】这支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通过莺莺对暮秋郊外景色的感受,生动地渲染了特定的环境气氛,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痛苦压抑的感情。但作者没有直接说愁、道恨,只是借景物来抒发。这支曲子的前四句选了最能表现秋天季节特征的景物:天、地、风、雁、林、叶、花等多种自然形态来形容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蓝天白云、萎缩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这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用大自然的哀景,形容—对恋人离别时的哀情,处处是秋,声声是愁,触景生情,无不使人愁上加愁。这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采用了设问自答的形式,使得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枫叶经霜自红,作为自然现象来说,它本来无所谓悲还是喜,但在不同人的眼里,常常会因自己的境遇不同、心情不同而染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彼时彼地杜牧的眼里,那经霜的枫叶是生机勃勃,比春天的鲜花更红更可爱,在字里行间跃动着喜悦的、乐观的情绪。在毛泽东的眼里则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在战士眼中则是火把与旗帜。但在充满着离愁的莺莺看来则大不相同了,她只觉得枫叶的红色都是由离人的泪水染成的。其中“染”“醉”两个字,极有分量。这个“染”字,把泪水和霜林贯穿起来,使无情的树木带上了感情色彩。它不但把外射的主观感情,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使得离别的人们的涟涟泪

水,也宛然如见。这个“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透过莺莺的眼睛看去那染红的霜林只能是离人的血泪。这是莺莺对霜林的独特感受,是移情于景。树木变红当然不能用泪染,可在莺莺的心目中,离人的泪水却能把树叶染红。这表现了莺莺因这次离别心情是非常沉重的。“泪染霜林醉”已经使情与景融为一体,而“晓”字则与下文“残照”相照应,又隐含着一夜之间离愁别绪尽染层林的意思,使主人公心境显得更为凄切。所以说“染”“醉”二字极有份量。真有握拨一弹,心摇神移的艺术感染力。

以前曾有人认为这两句曲词不如《董西厢》中那类似的曲词那么深刻贴切。清代焦循说:“《长亭送别》一折,董解元云:‘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实甫则云:‘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泪与霜林,不及血字之贯矣。”其实《董西厢》的原词虽写得非常醒豁,但比较直露,而且他用的是作者的口吻(叙事体),王实甫的曲词则更加典雅、含蓄,而且是人物的心声(代言体)。如果我们联系一下莺莺人物的教养、性格、风范来衡量的话,恐怕王氏的曲词更为出色些。

在这支曲子里,作者借助于自然景物、车马、手饰等具体事物,并赋予丰富的联想和夸张,形象地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莺莺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即将与张生分手了,莺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到结合,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因此,她多么希望那长长的柳丝能够系住张生的马儿,留住不让他走;她又是多么希望那疏朗的树林能够挂住西沉的夕阳啊,让时间走得慢一些。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玉驄无知,疏林难挂。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怨恨道旁的垂柳不肯系住行人之马,怨恨疏林不能挂住斜晖。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痴情的主观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骑乘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使得两情依依的亲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但是,分手之处的长亭已经映入眼帘,别离的时刻已经逼近。作者以高度夸张的手法,写人愁得顿时立刻地消瘦下来了,这种悲伤的心情有谁能够理解啊!礼教和爱情的矛盾,在这里表现得多么尖锐呀!金圣叹在评《西厢记》时说:“惊心动魄之句使读者易字失色。” 如果说,以上两支曲子都是莺莺内心独白,把莺莺的怨、恨、依恋反反复复写出,语言由含蓄变为火一样的迸发,曲文颇具元人小令淋漓尽致、直率裸露的特点,那么,接下来由红娘问莺莺“今日怎么不打扮?”引出的第三支曲子【叨叨令】便是人物心灵的直接剖露。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揾泪做重重迭迭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地寄。”“熬熬煎煎”就是熬煎、煎熬。这里形容愁绪难遣,忧心如焚的痛苦感受。靥儿:原指嘴边的酒窝,这里指女子在脸部,额头、腮边那样一种的美容妆饰。则索:是只得的意思。后面“索与我牺牺惶惶的寄”一句中的“索”,是应,要,须的意思。解释略有不同。兀的:是“这”的意思。“兀的”同“不”字连用,则表示反诘的语气,表示“这岂不”“这怎么不”的意思。“也么哥”这是元曲中常用的句末衬字,也有表示语气的作用。“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就是“这怎么不闷杀人啊”。在【叨叨令】曲牌中必反复使用两次。“恓恓惶惶”:匆忙不安的样子,这里作“急忙”,“赶紧”解。

这支曲子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起,从眼前的车马说到眼下的心情,从相思之苦,说到寄望之深,这沉重别离之情,是无心打扮的原因,回答了红娘的问话。继而又设想今后孤单凄凉的生活情景: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想到这里,不由得心痛欲碎,发出了“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的无可奈何的悲叹。恨也吧,气也吧,然而,别离已无法挽回,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寄慰于别后的鱼雁传书。其心情的苦痛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段曲词里,他用了一串排比式的叠字句,每组之中,前句有两个带“儿”化韵的词,后面是双音词的重叠。正如前人所评价的那样“语中重叠二字,正是呜咽其端说不出处。”它层次分明地突现出剧中人物回环往复的浓烈感情,也成功地传达出掩抑泣诉的、像婉然低回的渠水,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声气口吻。

到此为止,以上为“长亭送别”的第一部分。它展现了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的第一个画面——赴长亭途中。这三支曲子,或寓情于景,或直抒胸臆,它都生动地表现了莺莺被迫接受老夫人提出的条件以后,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时的无可奈何的痛苦压抑的心情。这三支曲子中,前两支写的含蓄、凝重,不但表现了莺莺的文

学修养,而且也表现了她在痛苦欲绝之中不失相国小姐端庄个性特征。第三支曲子用了一连串排比句式和重迭词,使语言既秀美又通俗,形象生动而富于动作感,一口气倾泻出积蓄心中的愁闷,真是妙笔生花。

2、 当莺莺等人到达十里长亭后,转入了“长亭送别”的第二部分。写莺莺、张生饯别的情景。作品紧扣宴席上的把盏、供食,描写莺莺的痛苦和愁恨之情。

(做到科)(见夫人科)这是表演到了长亭的动作和拜见老夫人的动作。(夫人云)夫人说话了。这壁:这边。注意,莺莺与张生是分席而坐的。将:拿。挣揣:努力去争夺。这段说白,主要是对张生讲的,所以下面写张生的回答。(末云)张生说了。拾芥:比喻轻而易举,意思是功名富贵唾手可得。“芥”,小草。(洁云)长老插话。等到莺莺、张生都入座以后,送别的酒宴就正式开始了。下面一共安排了【脱布衫】、【小梁州】等九支曲子。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前两句是写莺莺眼里的景色,与前面【端正好】是一致的。这种景色实际也是莺莺心情的写照。“酒席上”两句,是写莺莺眼里的张生的状貌。斜签:这是形容张生恭谨、拘束的坐的姿势。蹙愁眉:愁眉紧锁的样子。死临侵地:没精打采,呆坐发楞的样子。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状态呢?

再看【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支曲子进一步写莺莺眼里的张生,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同样经受着离愁煎熬的张生的情态。阁泪:是强忍感情上的痛苦,不敢让眼泪流下来,眼泪汪汪的。因为老夫人在场,张生虽然内生伤悲,也只得强忍住眼泪,不敢让它流下来。把头低:是躲避窥视的目光,偶而张生的目光与莺莺的目光相遇,本来有多少话儿要说,但也只得低头不语,化作长吁短叹。即使如此,还恐老夫人知觉,用装作整整衣衫的动作来掩饰过去。推:推说,借口。这里是“装作”的意思。这是总写张生难忍别离之苦。又“恐怕人知”不能不忍的心理状态。通过流泪人窥察流泪人,断肠人参透断肠人,间接地写出了与张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崔莺莺的难忍别离之苦。

再看【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幺篇】即是前一曲牌的名【小梁州】。前两支曲子是写莺莺眼里张生的状貌、情态。这支曲子又折回来,抒写莺莺自己的心情。将来虽能团圆,但毕竟要经历长久的期待所带来的痛苦,这又怎能不令人悲伤呢?“久后成佳配”云云,乃是莺莺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可她自己的心里到底怎么样呢?其实她心中还存在着许多疑虑。在后面曲词里还有所表露,“意似痴,心如醉”中的“醉”字要注意。这不是“陶醉”的“醉’,而是形容在一片痴情,无限悲愁的重压与盘结下,无法解脱、不能自持的感情状态。

在离别的酒筵上,莺莺的整个心灵都萦牵着“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热,沉浸在“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的恩爱情意之中。在莺莺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就是[上小楼]和[幺篇]两支曲子的主要内容。

此时此刻的莺莺,面对着别筵、什么也咽不下:“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朝天子】)。当时莺莺的心里,不但充满了别离的哀愁,对母亲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折鸳鸯在两下里”的专横势利的做法,也充满了怨愤。更何况,这次长亭别筵,本是莺莺和张生分别之前聚会的最后宝贵机会。按照常理,【幺篇】“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可是,当着离亭别筵的主持者老夫人的面,拘于封建礼法,连这一点都不能如愿,他们不能互诉心曲,只能是“一个这璧,一个那璧,一递一声长吁气”。真是令人心碎!不仅如此,就连两个人的眼睛碰到一起,互表一下心意也不可能。请注意老夫人的两句话,一句是(夫人云)小姐把盏者!另一句是(夫人云)红娘把盏者!我们都来想一想,莺莺此时的身分,在公开场合(有长老在)她还是未婚妻,而红娘只不过是个丫环,让他为娇客敬酒这好吗?那为什么老夫人又非让她们两个人敬酒呢?我们从舞台表演的角度看莺莺敬酒时的环境,【小梁州】【幺篇】都是写莺莺眼里的张生的,这说明莺莺一直在看著张生,可张生就一点也不看莺莺吗?不是的,他“推整素罗衣”,就说明他也在看莺莺,两个人眼光对在—起才不好意思的装做整衣服的样子遮羞一下。而此时莺莺的目光一旦被张生所吸引,那就再也“移之不去了”,成了忘形的神态了。这种境况若让老夫人见到,她的潜台词又将会是什么?“无耻的贱人,你太忘形了!”尽管如此,那老夫人还不好公开进行斥责,而以目示意又不能解决问题,怎么办呢?为打破这种僵局,老夫人用旁敲侧击的战术,用“小姐把盏者”把他们拆散。这既不生硬,又喝断了痴迷。真真亏她能想出这样的办法(这是从老夫人一而再,再而三赖婚的角度分析出来的)。老夫人让小姐为张生敬酒,莺莺走到张生面前,这两人离得更近一些了。真是咫尺相觑,哀怨缠绵。两个人更

难舍难分了。甚至可以说是把酒都倒在外面了。而此时的老夫人应该是脸上更难堪了。这个一品夫人马上又想出—个决策,叫红娘去把盏,用红娘替回莺莺,真是妙不可言。而莺莺听后应是一振,然后无可奈何地退回原坐,垂首噙泪,再接着唱【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这三支曲子,十分形象而深刻地层现了莺莺愁怨满腔、肝肠寸断的心灵。

饯行的酒宴结束后,老夫人和长老先回去了。

以上,为“长亭送别”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在读者、观众面前展现了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的第二个画面:长亭别宴。这部分集中刻画了郁积在莺莺心头的依恋,悲伤,怨愤的情思,同时也通过莺莺的眼和口展现了长亭别筵上的张生形貌和心理。,也通过老夫人的两句道白,进一步描写了她一而再,再而三赖婚的封建礼教思想。

3、第三部分写宴后将别时,莺莺对张生的赠言和叮咛,以及别后莺莺的孤寂、愁闷。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这支曲子,是由长亭别宴转到下一个画面场景的过渡。写张生马上就要动身了。崔,张分手的时刻已经迫近,人物的感情与剧情也一起推向了高潮。(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这时老夫人已先行回家,场上只留下崔、张和红娘,不必因为拘于封建的礼法而言谈有所避忌,此时此刻,面对即将远行的亲人,莺莺该有多少肺腑真言要倾诉!然而,她那首“口占”的绝句,又是何等特别:“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首诗是从《莺莺传》里面移用过来的,那是莺莺被遗弃以后,要张生把往日对自己的情意,爱怜新的情人。今天莺莺竟把它作为临别赠言,看起来很特别,其实是反语,是试探,也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暴露。早在她委身于张生的那天,她曾经剖白过这种忧虑,说:“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而今张生就要进京求取功名了,况且他又表示“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莺莺深恐被遗弃,致使爱情反成恨事的心理就更突出了。所以她才如此忧心忡忡。而“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才是她强烈的心声。

接下来的七支曲子:【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三煞】【二煞】【一煞】

从两方面进一步刻画了莺莺的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地再次展现了莺莺悲痛欲绝的感情潮汐,以及对张生的反复叮咛、无限体贴;另一方面,则先是曲折吐露,继而又和盘托出了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

【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这四支曲子,真可谓回肠千折,声泪俱下。近在眼前的亲人,马上就要远去千里之外,劳燕分飞、洒不尽的伤心之泪,说不尽的叮咛话语,路途遥遥,征程辛苦,要调理饮食,注意寒暖,荒村野店,雨露风霜,要早睡迟起,保重身体,因为“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想到“笑吟吟一处来”,而今将“哭啼啼独自归”,往日的温馨,今后的凄凉,泪水之多,如注入黄河,黄河亦将泛滥,悲恨之重,重得把高耸的三峰都压低了。这忧愁向谁倾诉?这相思只能独自承受。真是“眼中流血,内心成灰”。这里,不尽的悲戚,百般的依恋,无限的关切,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了。这一切,还包含着更为深微的心理内涵。因此,当张生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后,问“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时,莺莺就唱了【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在这反复的叮咛里,莺莺和盘托出了内心的忧虑。这种忧虑,正是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投影,正是她美好的爱情理想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的反映。这不

【篇六】西厢记主要内容

元明清简答论述题及答案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简述《单刀会》的结构艺术

(1)构思独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

(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

2. 王实甫《西厢记》对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作了哪些发展?

(1)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它由讲唱文学改编成杂剧的。

(2)《王西厢》继承了《董西厢》的优秀艺术传统,在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又进行了成功的改造和创新。使情节发展更合理,人物性格更丰满,反封建的主题更鲜明突出。

3. 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1)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前期杂剧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塑造了一些勇于抗争的人物形象。杂剧的语言以北方中原的口语为基础,吸收了民间讲唱文学的营养。

(2)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这时期是元朝统治的稳固时期,文人对统治阶级产生了幻想,所以杂剧作品大都缺乏前期杂剧的现实性,爱情剧、文人事迹剧及神仙道化剧有所发展,艺术上也偏向曲词的工丽华美和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

4. 简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1)围绕主要线索,层层展开矛盾,是《西厢记》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2)戏剧冲突分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以老夫人为一方,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之间的冲突线索;另一条是张生、莺莺、红娘之间的冲突线索。

(3)戏剧冲突的发展节奏鲜明,波波叠起、悬念丛生、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

5.《倩女离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它根据唐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爱情故事。

(2)张、王分离,张因病卧床,月夜魂追王成亲。后王得官回来,张魂魄与肉体复合为一。

(3)剧中离魂代表妇女内在的欲望和情感,病中的倩女之身代表妇女不能自主的可悲事实。情节离奇而内涵深刻,而且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对《牡丹亭》有直接的启发作用。

6. 简述临川派和吴江派的主要分歧

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主要分歧在三个方面:西厢记主要内容

(1)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

(2)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

(3)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

7. 简述王实甫《西厢记》对传统杂剧体制的突破

(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来叙写崔、张的恋爱故事,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在第—本的第五折,第四本的第四折等若干折里,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3)这种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不仅能以比较完善的戏剧形式安排剧情,使戏剧冲突波浪迭起、丰富曲折,也便于更细致、更全面塑造人物形象。

8. 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

(1) 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9. 简述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不同

参考一

(1)南戏在结构上不分折而分出,它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

(2)南戏没有“楔子”,但有“家门”,又叫副末开场。

(3)在演唱方面,一出戏不限用一个宫调的曲子,也不是一韵到底、一人主唱,可互唱、合唱、主唱,伴奏以管乐为主。

参考二

(1)基本体制杂剧是四折一楔子,南戏则没有固定的出数

(2)杂剧一般由旦或末一人独唱,南戏则各种角色都可以唱,也可对唱、合唱

(3)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之中不限用同一宫调,可以换韵

(4)杂剧用北曲,南戏用南曲

10. 简述《琵琶记》结构的艺术特色

(1)《琵琶记》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有“南曲之祖”的说法。

(2)《琵琶记》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

(3)两条线索在剧中交错出现。使剧情发展有起伏,场面安排有热有冷,脉络清晰而富于变化,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奢华和凄惨。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观众把同情集中到赵五娘身上,为她感叹、落泪。

11.宋元小说话本主要有哪些内容?

(1)婚恋小说,大多描写了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和普通感情,尤其是生动地刻画了下层妇女泼辣、勇敢的性格。代表作有《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2)公案类的作品,大多揭露官场的黑暗,鞭挞堕落的世风,为民间的冤案鸣不平。代表作有《错斩崔宁》、《简帖和尚》等。

(按题材内容分为四类:烟粉类,专讲男女恋爱,烟花粉黛;灵怪类,讲神仙妖术;传奇类,讲人世间的奇人奇事,以及种种悲欢离合的轶事奇闻;公案类,讲各种断案故事。)

12. 简述《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西厢记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1)“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

(2)“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13. 《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半白半文的妙处:

(1)富有历史的气氛

(2)讲史语言,简洁凝重,粗笔勾勒,具有一种阳刚之气;叙述语言,生动活泼,易观易入,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3)人物语言个性鲜明

14. 简述《水浒传》的结构特点

(1)采用连环直线型结构, 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互相贯连。

(2)第一部分:71回以前,以人为单元。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像众虎归山、百川聚海。

(3)第二部分: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写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北征辽,南打方腊,以悲剧告终。

15.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哪些影响?

(1)《水浒传》的艺术手法,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2)《水浒传》形象生动乃至纯净规范的白话语言,成为后来长篇小说的规范

(3)《水浒传》后半部分的叙事模式成了后来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4)《水浒传》中的人物类型也成为后来英雄传奇小说仿效的方面,其故事题材成为别的艺术样式的渊薮

16. 《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1)《西游记》的结构形式与《水浒传》有些相似,都是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

(2)二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两部小说的贯穿主线不同。

①《水浒传》的主线是梁山好汉的绿林起义事业,而《西游记》则是以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和小说结构

②《水浒传》纯粹是由一个个英雄的传记故事连缀而成,而《西游记》总的格局则是由“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这两大部分组成

17. 《西游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一

《西游记》的几个主角如孙悟空、猪八戒等,都写得异常生动,惹人喜爱。这些人物之所以刻画得很成功,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他们时,往往是将神性、人性、动物性三个方面结合起来,

把他们当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思想、行为的人性的特点,同时又有神的威力和动物的外貌等特点,既亲切又具有超现实的色彩。

参考二

(1)《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三者的和谐统一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2)如孙悟空是猴精,所以他形态上像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能识破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又具有人间英雄的品格,如大公无私,勇猛机智、爱出风头等,这些又是人的精神品格。

18. 《三言》和《二拍》在体制上的区别

(1)《三言》是从话本向拟话本过渡的产物。因为《三言》中尽管有些是冯梦龙本人的创作,但大部分是他对宋、元、明三代话本小说的改编。

(2)《二拍》则绝大部分都是凌濛初个人的独创,因此整个《二拍》不仅在思想和艺术上显得都比较统一,而且它出现的本身就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

19. 明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类型

明代的长篇小说约可以分为历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三大类:

(1)历史小说主要有《列国志传》、《北宋志传》、《英烈传》等。

(2)神魔小说主要有《封神演义》、《西游补》、《四游记》、《西洋记》等,其中《封神演义》最为著名。

(3)世情小说主要有《侠义风月传》、《玉娇梨》、《平山冷燕》等。这类作品在写才子佳人的“才”与“色”时,又十分强调“真情”,这是明代思潮的特点。

20. 晚明小品文的创作有何特色?

(1)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

(2)其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都展露真实情感

(3)篇幅短小,写作具有适意性,即随意抒写,内容多写山水、风俗、人情。

21. 明代的杂剧有何新变?

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

(1)结构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样。出现了很多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