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崛起的背景音乐|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日趋强劲*阅读答案

时间:2021-10-10 22:35:15 工作计划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日趋强劲*阅读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日趋强劲。马丁·雅克的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大约最引人注目。但这类东方主义式的“中国特殊论”,就认知水准而言都乏善可陈,不是依据细致的考察与深刻的辨识,更多来自一知半解的“观察”与牵强附会的臆想,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中国独特的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了影响。国人自产的中国特殊论也源远流长,自晚清以来从未平息,并由此衍生一个“不合适论”:由于中国如此特殊,非中国原产的理念、价值、制度或实践,大多不适合中国国情。但而今,从西医到麦当劳,从男女同校到自由恋爱,不仅都进入了中国,而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事后之明”回望,那些振振有词的“不合适论”多是不足为信的武断辩解。

当然不是说认识中国的特殊性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关键在于许多流行版本的特殊论,往往基于某种虚假的本质主义文明论,杜撰出某种固定不变的、同质透明的“中华性”。实际上,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文化因素,以及多种外来的价值与理念,都“共时性地”构成了我们生活实践的地平线,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内在的构成性部分。

认识中国的特殊性,解释中国崛起的原因与后果,应当着眼于历史传统制约下的当代实践。而历史的制约与影响从来是复杂和开放的,特别是由于中国传统具有内部的多重性,经典文本的义理、现实政治中的原则和民间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也由于中国在近代以来经历了多次巨大的变迁。因此,每当遇到“特殊论”的时候,我们也许要抛开那些陈词滥调,认真地一问:“当我们在谈论‘国情’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选自刘擎《中国有多特殊》,有删改)

26.请简要概括文中“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的共同点。(5分)

27.文中画线句中的“事后之明”指什么?与之相对应可称“事前之论”的在文中是指什么?请联系语段简要说明。(4分)

28.作者对认识中国特殊性的看法是什么?(6分)

材料概括分析题阅读答案

26.多是臆想杜撰,乏善可陈不足为信,(3分)都不能解释中国崛起。(2分)

27.事实证明有许多外来事物发展很好,“不合适论”不足为信。(2分)“不合适论”,认为由于中国如此特殊,非中国原产的理念、价值、制度或实践,大多不适合中国国情。(2分)

28.认识中国特殊性有必要;但要抛开陈词滥调(或不能靠臆想杜撰);应当着眼于历史传统制约下的当代实践。(一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