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中国书阅读答案】怎样读中国书阅读答案

时间:2021-10-10 21:39:31 工作计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怎样读中国书阅读答案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地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2013年第9期,有删节)

6.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C.“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7.“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答案

6.C(“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是误解了原文“‘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的意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会又先入之见”完全否定主观不对。)

7.C(A“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是作者的体会;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D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

8.A(“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看,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阅读答案:

小书店的微温阅读答案“经济总统”的革新阅读答案奇遇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史记?刺客列传》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文言文阅读答案选自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现代文阅读答案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史记·列传第三十五》文言文阅读答案颍阴侯灌婴者,睢阳贩缯者也。高祖之为沛公,略地至雍丘下一个了不起的怪老头:辜鸿铭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唐才子传》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文言文阅读答案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现代文阅读答案江南雨巷阅读答案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文言文阅读答案《后汉书?李杜列传|杜乔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解析理解(明)李诩《江阴邑令战死》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解析理解《明史?张铨传》阅读答案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北齐书·袁聿修列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解析理解清·唐甄《室语》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解析理解苏洵《管仲论》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解析理解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南史?列传?梁宗室下|安成康王秀》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广德湖记|曾巩|阅读答案试题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文言文阅读答案评“抗日神剧”:暴力夸张罔顾公共理性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陶庵梦忆序阅读答案李白是浪漫诗人吗(节选)阅读答案在维也纳寻找贝多芬现代文阅读答案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文言文阅读答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课内阅读答案义虎记(清·王猷定)文言文阅读答案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春,二月,曹操攻黎阳|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木笛阅读答案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代表是齐鲁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现代文阅读答案《宋诗选注》序(节选)现代文阅读答案断魂枪现代文阅读答案圃翁曰:人生必厚重沉静|聪训斋语|张英|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柳毅传(节选)文言文阅读答案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大明湖之春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蔡景传|南史·卷六十八·列传五十八|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超然台记文言文阅读答案桃花涧修禊诗序|宋濂|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终军|汉书|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东京梦华录》序|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跋|胡震亨|阅读答案试题苏洵|名二子说|断句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端沐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稼轩记|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张昭传|宋史?列传第二十二|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