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形象

时间:2021-10-10 20:25:14 工作计划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近两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往往是融会在一起而不是单独立题的,但是许多考生对古代诗歌鉴赏似乎还不曾入门,往往答非所问,甚至全然牛头马嘴,因此这里试图采用由分而总的方法,帮助考生提高基本的鉴赏能力。

一、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过,就具体的诗歌而言,其形象是各有侧重的,有的侧重于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有的侧重于描写客体的,也有全是写景的。

例1:渔家傲记梦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但这首诗风格豪放,意境阔大,而且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全词写的都是梦境: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问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她不满于“学诗漫(徒)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可见这首词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而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在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

二、鉴赏形象的目标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容,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

例2:待储光羲不至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好像(“要欲”)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急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晚钟鸣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带没有到来。于诗人终于明白了(了自,已经明白),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复情,自多情)。可见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需要说明的是,高考诗歌鉴赏题涉及作品形象的社会意义时,一般会提供注释给考生一定程度的帮助;如果不提供帮助,那一定是在高中毕业生知识背景之中的。

三、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准备参加高考,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的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从分析景、情入手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例4: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从诗题和诗意看,诗人在秋天离开广陵(今扬州)北上将渡淮河北上或西行,亲故都留在了广陵。到了渡口,天夜已晚,又不见渡船。这时天正下着雨,他一人在河边徘徊,诗人的思绪正像淮河的波涛一样翻滚。他把此时此地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这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首联描写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渡而无船可待,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挂起雨幕,东连至海,远处山寺传来悠长的钟声,孤寂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加深重。颈联点出“离思”。“独鸟下东南”,这雨幕上出现的“鸟”是“独”的,可见是失群的;一个“下”字,可见是归巢的;“东南”二字表明是飞向广陵方向去的。诗人睹鸟而思己,“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油然而生,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

这样看来,本诗全用景物烘托、离别之意,凄楚、落寞之情,如果不是细细探寻景物描写中隐含着的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就有可能走上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