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暑假学习生活答案_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计划

时间:2021-10-10 16:40:38 工作计划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计划 1

一、对复习的认识

1、一册教材学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处于杂乱、含糊、无序的状态,必须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综合,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归纳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序地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内在联系。

2、进行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

3、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理解。复习课知识的覆盖面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有机结合。

4、复习课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体系,分层、分类、分项,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善于把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复习,注意知识的多变性、包容性。

5、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节复习课所重点讲解的例题。每一节复习课要环环相连,每道复习例题要体现循序渐进。一道复习例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6、复习中的练习题,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7、复习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发动学生归类分项,发动学生出题,发动学生讨论,让学生去求异、联想、发散,主动探索,寻查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二、复习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重视查漏补缺。要根据所教班级的情况,确定班级的复习计划,对相对比较薄弱的内容要加强复习和练习。

2、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复习题的设计中要十分注意层次性。

3、要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可采用的一些形式:学生自己出题目练习,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去交流与合作。

三、复习内容和要点

关于基础卷

1、计算

分数、小数的四则计算,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

(1)一、二步的式题要求学生直接写出答案。

(2)计算,要求得数保留几位小数或商用循环小数表示。(包括乘除法)

(3)分数、小数的三步计算式题(带小、中括号)

如:3×1/4+3/4÷3

0.4×[63.9÷(7-2.5)]

7/15÷[1-(4/5-2/3)]

(4)解方程。

(5)比大小。(数与式)

(6)运用积的不变性质。

2、棱长、表面积(包括展开图)、体积、容积的计算。

(1)注意单位的统一;

(2)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基础卷);

(3)要求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并进行计算;

(4)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知识解题。

3、应用题

(1)面积和体积的应用题

(2)分数应用题(稍复杂)

要同时注重算术思路和方程思路。

例1:食堂有4吨煤,第一周用去这堆煤的2/5,第二周又用去9/10吨。二周共用去煤多少吨?还剩多少?

例2:在手工课上,第一组同学糊纸袋180只,第二组同学糊纸袋数是第一组的8/9。第一组同学比第二组多糊多少个纸袋?

四、课时安排

1、长方体和立方体3课时

2、分数加减法1课时

3、分数小数乘法和除法2课时

4、综合应用1课时

5、模拟测试4课时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计划 2

指导思想

通过对本册内容的系统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得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复习重点:

1、理解约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3、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求长方

 

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

 

4、会填统计表和求平均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复习安排:

6.7 约数和倍数

(总复习第1-2题,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2题)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数的整除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公约数,公倍数,互质数等概念,进一步弄清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熟练掌握求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6.8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总复习第3-5题,完成练习二十七第3-5题)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等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

9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总复习第6题,完成练习二十七6-9题)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能熟练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

6.10 综合测试(期中卷)

6.13-15 长方体和正方体

(总复习第10-12题,完成练习二十七12-14题)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能正确、灵活地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6.16 统计的知识

(总复习第11题,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3-14题) 进一步领会简单的统计内涵,掌握统计的方法,能看表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比较。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6.17 综合测试卷(一)

6.20 综合测试卷(一)

6.21-6.30 查漏补缺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计划 3

一、指导思想

通过对本册内容的系统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得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二、对复习的认识

1、一册教材学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处于杂乱、含糊、无序的状态,必须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综合,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归纳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序地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内在联系。

2、进行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

3、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理解。复习课知识的覆盖面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有机结合。

4、复习课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体系,分层、分类、分项,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善于把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复习,注意知识的多变性、包容性。

5、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节复习课所重点讲解的例题。每一节复习课要环环相连,每道复习例题要体现循序渐进。一道复习例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6、复习中的练习题,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7、复习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发动学生归类分项,发动学生出题,发动学生讨论,让学生去求异、联想、发散,主动探索,寻查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三、复习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重视查漏补缺。要根据所教班级的情况,确定班级的复习计划,对相对比较薄弱的内容要加强复习和练习。

2、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复习题的设计中要十分注意层次性。

3、要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可采用的一些形式:学生自己出题目练习,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去交流与合作。

四、复习重点:

1、理解约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3、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

4、会填统计表和求平均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五、复习安排:

日期 复习内容 复习目标

6.7 约数和倍数

(总复习第1-2题,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2题)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数的整除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公约数,公倍数,互质数等概念,进一步弄清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熟练掌握求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6.8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总复习第3-5题,完成练习二十七第3-5题)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等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

6.9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总复习第6题,完成练习二十七6-9题)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能熟练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

6.10 综合测试(期中卷)

6.13-15 长方体和正方体

(总复习第10-12题,完成练习二十七12-14题)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能正确、灵活地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6.16 统计的知识

(总复习第11题,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3-14题) 进一步领会简单的统计内涵,掌握统计的方法,能看表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比较。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6.17 综合测试卷(一)

6.20 综合测试卷(一)

6.21-6.30 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