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时间:2021-10-10 16:27:18 工作计划

――2019年1月9日在北京市昌平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合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昌平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昌平发展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的功能定位,科学编制昌平分区规划,绘就了建设科教引领、文旅融合、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的美好蓝图。市委市政府对昌平高质量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提出了更高要求,蔡奇书记、陈吉宁市长多次到昌平调研检查指导工作,专项研究推动未来科学城规划建设、回天地区优化提升等重大任务,为我们做好工作统一了思想、指明了方向。

一年来,我们坚决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区委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抓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防风险、惠民生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做好加减乘除法,在疏解减量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动能,强化创新引领作用,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求变、稳中向好。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10亿元、增长6.5%,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33:66。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情况下,税收完成364亿元、增长1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5亿元、增长12.7%。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继续高于经济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其中网上零售额增长15%。进出口总额增长21%。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6%,实体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4%。

――创新驱动格局更加稳固。未来科学城规划通过市委常委会审议,明确了发展路线图,空间布局拓展为“两区一心”,总面积扩大至170平方公里,为昌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造了条件。加快一期建设发展,盘活闲置楼宇6万平方米,引入中航“爱创客”孵化器、清华控股“国际创新走廊”等创新平台,中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启动运营,国际人才大厦主体竣工。制定生命科学园优化提升方案,设立园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挂牌成立。编制沙河大学城新一轮城市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6所高校新校区全部开学。北京大学将在昌平建设新校区。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取得突破,从精准配置土地资源入手,促成小米智慧产业示范基地、好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科技研发中心、京东7FRESH华北总部、新东方科技研发基地、诺华创新药流通中心等一批项目落地。创新创业持续活跃,新建双创空间60万平方米。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作用,累计出资12.6亿元支持产业项目100个。落实首批“昌聚工程”人才发展资金3873万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2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榜单,专利申请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增长9.9%、37.5%,商标总量突破5万件、居北京市五个新城首位。加快文化创新发展,出台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5.6平方公里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启动建设,编制了十三陵文物保护规划和十三陵门户区规划,吴为山雕塑艺术馆、马未都观复博物馆落户昌平,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市级验收。

――减量发展步伐全面加快。坚持先立后破,坚定有序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15项年度任务超额完成,全社会支持疏解、参与疏解的氛围更加浓厚。全年拆除违法建设702万平方米、腾退土地803公顷,完成11个工业大院及13个扩拆地块清理整治,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24家,疏解提升区域性市场和物流中心21家,关停取缔非法办学机构67所,整治开墙打洞383处、无证无照经营4919户,占道经营、违法群租等挂账任务清零。集中开展城乡结合部20个隐患重点村专项整治,根据宅基地管理和消防安全要求制定二十条整治标准,整改规范村民自建出租房屋17.3万间、消除安全隐患1353处、清理环境乱点1876处。痛下决心整治大棚房,按照全市确定的八条标准,全面排查设施农业项目并实行建档管理,拆除整改超标大棚6310栋,全部通过市级验收认定。狠抓浅山区违建治理,152宗一般违法用地项目全部拆除。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机制,统筹布局建成处理设施19处,全年处理建筑垃圾355万吨、推广使用资源化产品365万吨。制定街巷环境整治设计导则和广告牌匾标识导则,整治提升街巷胡同259条,清理规范广告牌匾3200余块,改造升级公厕43座。利用腾退土地实现“留白增绿”418.7公顷;推出便民商业网点电子地图,新建网点112个,社区蔬菜零售网点实现全覆盖;新增停车位7289个、自行车充电桩1702个。

――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实施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完成50个村煤改清洁能源,实现镇街大气粗颗粒物监测全覆盖,重型柴油车处罚量是上一年的3.7倍,PM2.5年均浓度4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居全市第二位。深化河长制管理,小汤山、流村再生水厂投入运行,TBD再生水厂开工建设,治理排污口1812个,铺设污水管网99公里,解决了40个村的污水处理问题,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全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2%,市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提高40个百分点。实施36项土壤污染防治措施,阿苏卫循环经济园投入试运行,生活垃圾分类片区覆盖率超过30%。深入开展中央和市级环保督察整改“回头看”,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健全了环境案件受理督办、镇街水环境区域补偿等长效机制。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八口、官牛坊郊野公园开工建设,新建成3处小微绿地,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3%。新增道路竣工通车里程162公里,修建“四好农村路”71公里,地铁13号线拆分、19号线北延、17号线支线、33号线纳入全市轨道交通建设近期和中期规划,编制实施了停车设施、电网建设等一批专项规划。扎实推进“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各镇街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全部建成,“多网”融合实现区、镇、村三级互联互通,1521名街巷长上岗履职,招募小巷管家1646人。建成区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创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25个,成立社区民主议事厅453个。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首批85个村庄规划,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工作。

――民生服务保障不断加强。市委市政府发布回天地区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建设美好幸福新家园的奋斗目标。全区上下发扬主人翁精神,狠抓“三大工程、一个示范”落地实施,51个年度项目全部开工,陈营东桥、中滩变电站、融泽嘉园配套养老院等30个项目完工,凝聚各方力量搭建“回天有我”社会服务平台,投入千名警力开展“回天利剑”百日打整专项行动,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回天有数”城市监测体系,17个市级部门主动上门办实事,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昌平连续四年获评全市充分就业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4%的较低水平;社保覆盖人群扩大到261万人次,城乡低保标准上调11.1%。健全引进名校绩效考评机制,清华附中公园悦府学校、北京六幼回龙观园开学招生,北京十一学校签约落户。多方挖潜新增幼儿园学位2250个、中小学学位5759个,认定社区办园点36个,高考成绩再创新高。以医联体为主体的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全年通过医联体转诊患者约6万人次,按照新颁标准完成家庭医生签约29万人。新建50个农村卫生室全部完工,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建成2个镇街综合文化中心,升级改造基层文化室50个。昌平代表团创造参加北京市运动会最好成绩。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投入试运营,新增镇街养老照料中心3家、社区养老驿站30家。竣工保障性住房8445套,七里渠、阿苏卫回迁楼建成交用,首次推出了2155套共有产权住房。深化精准帮扶,统筹农民增收和生态治理,推进山区镇土地流转,实施农民商业补充医疗保障,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8%。健全政务舆情处置回应机制,对群众和媒体反映的突出问题实行挂账督办、限期回复。双拥共建不断深化,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启动城市安全隐患治理三年行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保持安定和谐。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成效。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一对一”服务企业机制,为重点企业送上“服务包”,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需求201项。推动全市“9+N”系列政策落地见效,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分类受理比例超过80%,“一网通办”网上可办率超过90%。动态调整行政职权清单57项,扎实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实行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商登记注册实现“二十四证合一”和全程电子化。昌平区机构改革方案上报市委。适应发展需要,实行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与中关村昌平园管委会、区科委、区投促局集中联合办公,设立十三陵文物安全管理中心、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管理服务中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扩大国有企业统一监管范围。组建昌开建设公司,统筹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完成政府隐性债务排查识别认定,政府债务风险安全可控。编制实施助力帮扶地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与顺义、石景山和首创集团建立生态涵养、精准帮扶结对协作关系,各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圆满完成中非合作论坛、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排练等重大服务保障任务,成功举办世界魔术大会、北京农业嘉年华、“一带一路”搏击对抗赛等品牌活动,城市对外形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修订政府工作规则,狠抓市委“四风”问题专项巡视和区委巡察整改落实,作风建设、廉政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08件、政协委员提案134件,注重把办理工作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安排专项资金3609万元集中解决了代表和委员反映的一批民生问题。落实出庭应诉、法律顾问等制度,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调解委员会、行政调解协会,完成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任务。聘请第三方机构参与重点工作督查,开展公务员平时考核,加大督责问效力度,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各位代表: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向驻昌中央、市属单位和高校院所、驻军部队、入区企业,向所有关心支持昌平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昌平发展还面临不少难题:疏解整治、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土地空间资源管控水平和配置效率不高,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还要久久为功;区域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科技、文化创新潜能尚未充分释放,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与昌平的功能定位还不匹配;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有短板,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不够精细,一些领域安全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距离全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专业水平、服务意识、法治能力有待提高,转职能、转作风需要常抓不懈。我们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9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大事多、喜事多,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至关重要。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继续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抓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坚战,稳定预期、科学安排、精准施策,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着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打造首都发展新的增长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新时代昌平新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污染防治、节能降耗达到北京市要求。

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实施昌平分区规划,切实管好用好承载空间

充分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按照“一轴一带一廊、两城一区多点”的总体空间结构,抓紧编制昌平新城及未来科学城等重点地区控规,完善镇域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实行多规合一、全域管控。严格落实“双控”和“两线三区”要求,科学划定规划实施单元,把规划确定的指标任务逐一细化分解压实,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优先序,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建设规模上限和城市开发边界。构建减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建设用地供应增减挂钩机制,实施三年减量方案,力争全年减量4平方公里。坚持减量、提质相结合,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调整平原地区用地结构,严控山区开发强度,做好未来发展战略留白,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常态化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加强实时监测和全过程管理,做好规划公开解读和公众监督,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统筹全域空间土地资源管理利用。坚持把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围绕解决项目与土地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建立由土地储备机构为主体、区属专业公司具体实施、财政部门做好资金保障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和“北四村”、化庄、小沙河、西沙屯-满井西4个棚改项目,形成连片滚动开发格局。改进产业用地利用方式,按照“用途管制、成本控制、精准供应、循环利用”的原则,实行“先定项目后供土地”。鼓励区属平台公司统一持有、量身定制产业空间,增强资源管控和产业引导能力。对转让土地开发权、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加强管理。建立闲置用地和低效空间台账,综合采取收储、回购、升级等方式促进产业用地有机更新。落实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方案,切实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为开发建设和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加强政策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围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精准实施一批项目,促进腾退空间合理有效利用。

纵深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这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举措,是倒逼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机遇,必须从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的高度深化认识,保持坚定有序的战略定力。坚持先立后破、立破并举,聚焦“两区五线一重点”,进一步打好深化疏解、强化整治、优化提升的组合拳,促进城市品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以完成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整改为重点,结合绿化造林、土地开发等工作,加大集中连片拆除力度,确保全年拆违600万平方米以上,腾退土地600公顷以上。健全建筑垃圾拆除、运输、处理、利用全流程闭环体系,大力推动政府投资项目使用资源化产品,引导社会投资项目积极参与,加快实现场清地净,有效防止二次污染。全面完成工业大院清理整治扫尾任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3家,疏解提升区域性市场10个、物流中心5个,整治开墙打洞57处、无证无照经营797户。全面加强城乡环境整治,高标准实施京藏、京新、京承、兴延、北六环沿线环境提升工程。整治提升街巷胡同108条,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展现整洁有序、清新亮丽的城市形象。积极引入新业态、新模式织补城市功能,新建提升便民商业网点70个,实现社区基本便民功能全覆盖。创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31个,把覆盖率提高到90%。

推动集中治理向常态管理转变。健全快速发现、快速处置机制,实现占道经营、地下空间散租、违法群租等现象“动态清零”,严防反弹回潮。巩固大棚房整治成果,狠抓浅山区违建治理,全面实行“村地镇管”,强化区、镇、村三级巡查防控体系,切实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确保新生违建“零增长”,努力创建一批基本无违建镇街和社区。加大隐患重点村整治力度,规范村民自建出租房屋管理,压实镇、村、房主、承租人四方责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实现清隐患、整秩序、保安全的目标。坚持“南清北控”,加大六环路以北地区管控力度,坚决防止环境秩序乱象转移蔓延。

(二)聚焦“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全面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坚持“科学+城”理念,系统制定未来科学城规划实施方案,成立专业化运营团队推动规划落地,促进产城融合、校城融合,形成全域化、全要素支撑格局。率先抓好一期“搞活”,一企一策盘活存量空间资源,促进央企打开院墙搞创新,加快80万平方米城市综合体建设,全年竣工配套服务设施2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生命科学园优化提升方案,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完成三期拆迁腾退,加快一二期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生命科学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高标准推进沙河大学城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四期开发,实施环境提升和智慧园区规划,精准补充创新孵化、配套服务功能,推动高校“双一流”学科整建制入驻,抓好北京大学新校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着力打造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加快推进巩华城、国际信息园二期、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二期、马池口埝头工业区西区等项目开发,促进各功能组团联动发展。用好各类双创空间,确保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创建圆满收官。调整优化中关村昌平园政策区范围,集中拓展新的产业空间,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未来科学城建设发展,在更大范围聚集创新要素,着力汇聚国际一流创新型企业、一流研发机构和一流人才,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构建“混合型”研发主体格局,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带动效应,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创新链,加快引入一批掌握前瞻性技术的创新型企业。积极布局一批面向重点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服务保障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一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二期、北科大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运营。建好用好未来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坚持国内与国外、人才与团队、研发与转化、生产与生活相结合,优化完善人才发展政策措施,引进培养一批顶尖国际人才和研发团队。积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央企、民企开展产学研合作。优化创新创业服务,加快引入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支持耐心资本早投、长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生命科学园试点建设生物药代工、临床试验等专业服务平台。组建专家顾问队伍,完善统计评价体系,全程跟踪指导未来科学城建设发展。

全力推动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瞄准人工智能、医药健康、节能环保等关键领域,坚持以科技性、经济性、环保性评价为主,以民营高科技企业、央企二级总部及混改试点企业、优质外资企业为重点,编制全域化产业空间地图,建立精准化项目筛选机制,组建专业化招商服务团队,集中资源开展定向招商、以商招商、股权招商,接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动态完善在途、在建、在谈产业项目清单,实行分类指导、精准服务,推动小米、新东方、好未来等已签约项目落地实施,保障生命科学园医药科技中心、博晖创新研发基地等已开工项目按期投用,力促华能集团招标公司、瑞康医药北京总部、福田氢燃料客车研发总装基地等一批有意向的项目签约落户。建立高精尖企业名录库,紧密对接重大创新源头,集中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基地,积极推动神华集团薄膜光伏电池、华辉安健抗乙肝病毒新药、诺诚健华抗癌新药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充分发挥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紧抓新一轮消费升级机遇,深化与京东、小米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补齐商业设施短板,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扩大教育、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等服务消费,提升高品质消费供给能力,形成消费引领服务业发展的新动能。完善投资项目库,优先安排补短板、强弱项的投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政策,发挥“多规合一”协同平台作用,加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调度,提高项目落地效率。集成用好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不断激活社会投资潜力。发挥昌开建设公司作用,提高政府投资项目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宜居宜业宜游良好环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环保督察整改成果,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境保护量化问责机制,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全面落实蓝天保卫战年度任务,突出抓好重型柴油车管控、扬尘污染控制、燃煤压减和挥发性有机物防治,加强重点区域精细化管理,尽快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健全空气重污染应急响应体系,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系统制定碧水攻坚战行动方案,以河长制管理统领管水治水,全面完成第二期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加快再生水厂建设,新配建管网52公里,再解决50个村的污水处理问题,将全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3%。深入开展“清河行动”和“清四乱”,精心实施东沙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幸福河滨河生态带建设工程,全面消除入河污水直排口,集中治理八排干、九排干、七燕干渠等小微水体,实现市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推进水源地安全防护工程,实现一级保护区全封闭管理。统筹打好净土持久战,加大土壤环境监测、风险管理和治理修复力度,将生活垃圾分类片区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确保昌平有机质生态处理站投入运行。

切实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为抓手,高标准、大尺度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新建改造绿化面积2.3万亩,实现“留白增绿”196公顷以上。聚焦打通北中轴通风廊道,全面启动阿苏卫万亩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加快实施温榆河公园起步区昌平段工程,集中推进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霍营公园、贺新公园等重要节点项目,形成贯通南北、连方成片的平原绿网格局。精心营造城市绿景,加大腾退还绿、见缝插绿力度,规划建设一批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为群众提供更多绿色休闲场所。统筹山区造林营林育林,持续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推进兴延高速绿色通道建设,加快南口采石场等浅山区生态修复,进一步筑牢山区绿色屏障。强化平原、山区生态联动,统一规划、逐步打通北起十三陵水库、南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总长42公里的骑行慢跑绿道,形成山水相连、林城相依的整体生态风貌。

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深挖“三条文化带”昌平段内涵,深入实施历史文化地标工程,全面提高文物管理水平,切实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高标准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统筹抓好考古勘探、文物修缮和文脉梳理,加快推进周边村庄改造和环境提升,逐步构建“一泉三庙一楼、两山两水两村”的生态文化景观格局。深化十三陵特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文物保护规划和门户区规划落地,全面实行“一陵一账、一物一卡”动态管理,推动文保区土地流转管护,促进具备条件的陵寝有序开放。加快推进马未都观复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展现昌平古韵今貌。持续抓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支持居庸关争创5A级景区,推动居庸关古客栈升级改造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京郊精品酒店,健全旅游秩序监管长效机制。

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对照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加快首批85个村庄规划落地,完成131个村庄规划编制,努力把每个村庄规划好、建漂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集中连片的美丽乡村风景线。落实全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任务,狠抓清脏、治乱、增绿、控污,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健全村庄环境秩序、公用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整合昌金路沿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按照“一带、四园、六片区、多节点”总体布局,规划建设总长10公里、总面积14平方公里的田园综合体,形成林田交织、农庄镶嵌的田园风貌。统筹山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加大对山区转移支付力度,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把山区建成绿色发展“聚宝盆”。抓好延寿沟域发展,依托特色资源打造生态康体、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三大片区,形成良好示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激发农村改革发展活力。

(四)狠抓回天地区优化提升,以点带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以回天之力落实好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安排”的节奏,加快今明两年项目实施,做实后续项目储备。实行“项目长”和“项目办理流程记录单”制度,提高建设交付运行效率,统筹做好施工协调保障,加快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天通苑综合文化中心等项目进度,尽快让群众得到实惠。深入开展“回天有我”群众自治,构建科学精准、更具活力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建立以街坊“人情”文化为纽带的社区活动平台,共同解决好小区违建、门前三包、物业管理、交通秩序、街面管理、环境卫生等突出问题。实施“回天有数”二期工程,建立城市体征动态指数,为回天地区建设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精心打造“回+”双创社区品牌,开展“回天有助”主题就业招聘活动,提高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提高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全面推开“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健全基层治理的应急机制、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机制。拓展“多网”融合平台功能应用,加强镇街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规范建设,进一步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细化镇街、社区职责清单,促进“吹哨报到”向社区延伸,改善社区工作软硬件条件。坚持群众诉求就是哨声,建立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对群众投诉、媒体曝光、市民服务热线反映的问题闻风而动,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加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发挥街巷长、小巷管家作用,引导各类力量、各类组织参与多元共治。落实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建好用好政务云平台,加快推动部门信息化系统迁移上云,启动未来科学城智慧城市运行服务中心建设,更多依靠现代科技提高精治水平。优化行政执法办案流程,加强行刑衔接,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为一线快速执法提供有力保障。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涵养全社会法治意识。完成村居换届选举工作。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深化改革、服务群众。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等工作。

坚决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周密的筹划和最高的标准,全力以赴做好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服务保障工作,以重大活动为牵引促进区域发展、环境提升和民生改善。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深化平安昌平建设。完善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反恐防恐能力,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抓好“雪亮工程”、智慧门禁等科技创安工作。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有序推进城市风险隐患治理,以“三合一、多合一”场所为重点,强化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关键领域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严密防控各类疫情疫病。推进品质餐饮工程,加强药品疫苗监管,让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放心。整肃殡葬市场秩序,引导树立节地生态、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

(五)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系统梳理全区公共服务需求清单,精准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服务品质。突出抓好优质资源培育,加快清华附中昌平学校、清华附小天通苑新校区、未来科学城第二中学和第二小学等项目建设,推动北京十一学校合作办学项目尽快落地,启动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扩建,保障北大人民医院北院区建成启用。积极应对入学入园高峰,统筹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学位挖潜,认定社区办园点30个,将普惠性幼儿园比例提高到75%。完善学区制、集团化办学管理机制,扩大优质资源覆盖范围,努力让孩子们就近上好学。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抓好学习型城区示范区创建,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区医院门急诊综合楼、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等一批项目,新建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增设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站点3个。推动医联体向紧密型转变,建立医联体运行信息化平台和5个质控中心,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范围和服务质量。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康行动,确保通过第三次国家卫生区复审验收。着力构建“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启动区敬老院建设,新建养老照料中心3家、养老服务驿站20家,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新建镇街综合文化中心4个,确保基层文化设施达标率超过90%。建设维护好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发展。

紧紧兜牢民生底线。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分流人员、低收入户等重点群体就业跟踪服务台账,促进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做好“救急难”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建设昌平区残疾人职康中心。按照“房住不炒”定位和职住平衡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力度,健全配租配售机制,深入开展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实施新一期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抓好农村重点人群危房改造。坚决打赢精准帮扶收官战,推动“八个一批”措施到村到户到人,建立防止因学因病因残返低长效机制,促进低收入户稳定脱低、逐步致富。认真落实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将群众直接反映的实事比例提高到75%以上。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全力做好京张高铁、北苑北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工程服务保障,提前完成被交道路及预留管廊建设,抓好地铁17号线车辆段拆迁和13号线拆分工作,启动安立路、北清路提级快速路工程。加快推进道路建设三年计划,开复工道路项目47项,实施“四好农村路”工程100公里,把主干路网规划实现率提高到73%。加大综合治堵力度,集中打通一批断头路,加快疏通辛庄桥、黄平路等堵点,加强京张高铁昌平站等重点区域交通秩序整治。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和场站布局,推进步道和自行车道治理,促进各类交通有序接驳。落实全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加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开展路侧停车电子化收费试点,营造良好静态交通环境。加快推进昌平新城地表水厂、邓庄输变电工程等资源能源项目,增强城市运行保障能力。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持续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一对一”服务机制,兑现“服务包”承诺事项,设立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实施潜力企业培育计划,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持问需于企,精准对接企业和人才需求,着力解决好住房保障、子女入学、人才落户、个税奖励等具体问题,通过举一反三把工作措施总结提升为制度机制,降低企业发展要素成本、制度成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施民营企业减负解困行动,一视同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深入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精简规范区、镇两级审批服务事项,升级联通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大厅,扩大综合窗口服务范围,实现区级事项100%网上可办,努力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促进政务服务由集中审批向集成服务转变。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广企业设立帮办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市场监管由管事向管人转变。抓好全国质量强区示范城区创建工作。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按照全市要求和区委部署,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回龙观镇改街工作,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规范政府债务“借、用、还”全过程管理,用好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为重点工作推进筑牢资金保障。有序防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持续开展打击非法集资等专项整治,制定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政府财务成本控制,集中财力办大事、保民生。建立全口径、全覆盖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支持区属国有企业聚焦主业、深化改革、瘦身健体,全面推进政企分开、事企分开。

以更高标准推动全面开放。紧抓北京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机遇,扩大各领域国际友好交往,持续提高外资外贸发展水平。发挥未来科学城位于“三城一区”连接点的优势,建立跨区域产业对接和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承接中关村优质创新资源要素,共同打造首都北部科技创新走廊。推动与各兄弟区、市属国有企业的合作项目落地见效,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坚持把扶贫协作作为分内之事,提高帮扶项目质量效益,助力受援地区如期脱贫。办好北京农业嘉年华、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悦节拍半程马拉松等品牌活动,在更大范围宣传推介昌平的发展环境。

(七)坚持忠诚干净担当,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强化党建统领。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精心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做到市委要求的“三个一”“四个决不允许”,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驰而不息转变政府作风,认真抓好巡视巡察整改,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防“四风”问题反弹回潮。牢固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走好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充分发挥审计“利剑”作用,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坚决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推进依法行政。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全面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报告工作,提高人大审议意见办理实效。加强与区政协的沟通联系,定期通报情况。用心用力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开通建议提案信息化办理平台,更好接受代表、委员监督。制定重大行政决策工作办法,建立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管理监督平台,加强政务公开和政策解读,发挥法律顾问制度作用,不断提升政府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治理水平。

提高政府效能。坚持把抓落实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切实增强政府执行力。对标“八种本领”、“五个过硬”,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改进方式方法,减轻基层负担,树立重实干重实效的鲜明导向。完善激励约束、容错纠错机制,实行决策风险上担一级,为实干者撑腰鼓劲。做好政府工作,关键在落实,归根结底就是干,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在岗在职在责,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当好“施工队长”,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干出经得起群众检验的一流业绩。

各位代表: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都是追梦人,美好昌平需要全区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只争朝夕齐拼搏!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力开创昌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