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12章观后感】平“语”近人观后感12篇

时间:2021-10-10 13:31:56 工作计划

平“语”近人观后感1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其中,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全党和全民中引发强烈反响,也使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得到更好地解读与应用。

读原诗。郑板桥的诗是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指自己,又是概指,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拓宽了诗歌的内涵。“一枝一叶总关情”,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平语近人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第四集 国之本在家学习心得《平“语”近人》第三集 国无德不兴观后心得2篇平“语”近人第二集 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心得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心得3篇平语近人观后感8篇

明新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意义是不忘初心,为民前行,加快推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记,自己工作、奋斗的初心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也是人民检验自己的试金石。工作一岗,守土有责,人人都应像时代楷模王继才那样,守好自己的“开山岛”,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这也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为民工作,为民奋斗,加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

当公仆。要“一枝一叶总关情”,就得真正做好人民的公仆。就是要当好名副其实的公仆,不是哗众取宠的喊口号,更不是叶公好龙的沽名钓誉,是拿出公仆的觉悟、提高公仆的站位、鼓起公仆的干劲、干出公仆的辉煌、作出公仆的贡献、得到公仆的好评。在发展上,要唱响经济主旋律,实现不断跨越。在理念上,要时刻守住绿色红线,给群众带来金山银山的同时,保证永远绿水青山。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指数不断提高。

平“语”近人观后感2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播出。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这首诗为切入点,充分彰显了习总书记爱民亲民为民的公仆情怀,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从梁家河到党中央,从基层村县到省城中央,从村支书到总书记,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与人民心连心,用实际行动忠实地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拉家常、话发展,总书记几乎走遍了我国最贫困的地区,把大量心血用在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重温这些动人往事,我们会愈加感受到他那份大爱无疆、心系苍生的为民情怀。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已经起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考卷”答得好不好,人民最有发言权。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实重干,久久为功,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不辜负时代和人民的期望。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主动自觉“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要注重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困难疾苦,帮助解决难题,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劲动力。

平“语”近人观后感3

真正有水平的名家,不仅仅是看他讲话时援引了多少的诗词歌赋,而且往往还能够从简单平常的话语中点透大道理、传达大智慧,毫无疑问,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样的大家。

无论是大会上的讲话,抑或是下乡调研时的发言,都彰显着他鲜明的“习式风格”:平易近人又蕴意深厚,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亲切而又不失威严。拿他在身处外交场合时的讲话来举个例子吧,在2013年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他就巧妙地以“牛顿力学三定律”为喻,阐述了中德关系,即牢牢把握中德合作的“惯性”,通过深化务实合作提升中德关系的“加速度”,减少两国关系发展的“反作用力”,不仅在政治外交中融会贯通了西方文化,而且也体现了对物理学博士出身的默克尔学养的尊重;在2015年访英期间,他再次巧搭历史舞台,让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两位同时代的东西方戏剧大师携起手来,不仅迅速拉近了中英之间的“文化距离”,而且主张了全球“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主基调”。

这样种种的近人“平”语,就好像是杜甫笔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将治国之道、齐家之理、修身为人之思揉进各种历史典故、寓言传说、名人故事之中,以“无声胜有声”、“无形胜有形”之力量种子播撒在人民心底,供其以清明之政治生态,令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让我产生如此感触的源头是最近央视一套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开播,我抱着学习的心态看了几集。每一集只有40分钟,一共40分钟可以说不长不短,就是一集电视剧的容量,但里面反复提及的“为民”二字却容纳了13亿百姓。第一集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主题直指人民。如果把国家比作一棵树,那么人民就是不可或缺的“枝”与“叶”,吸收着光照与营养,关系着国家的强弱盛衰。

同时以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开篇,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人民和官吏的关系。优秀官员古今皆有:前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后有“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的司马光,“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一钱太守”刘宠殚精竭虑,为百姓造福,呕心沥血,堵住了恶吏搜刮民财;今有“政和速度”廖俊波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他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把他装进心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发出号召:“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我们无产阶级的干部何言不能!”“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这种振聋发聩的教导,直指内心,值得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深切反思。

作为一民基层干部,更要实实在在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努力办实事,做好做细民生工作,把“当干部、当领导的如果不务实,指挥棒就会变成搅屎棍”的警戒悬在心尖,牢记要“用身影指挥人,而不是用声音指挥人”,才能够获得党和国家的信任、担负更大的重任!

平“语”近人观后感4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无论发表重要演讲还是在一些座谈会中,乃至与老百姓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总能娴熟使用经典用语,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不难看出,总书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是浮在表面上,而是融入血液中,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启发,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向总书记学习,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融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中。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忘却优秀传统文化。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能更深入地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平“语”近人观后感5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已于8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语录,既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具有战略指导意义,也对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语录,集中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问题。总目标规定改革方向,统领改革全局,提供协同推进各领域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深刻地总结了古今中外社会变革、政权稳定和制度建设的规律,站在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高度,论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整目标,阐明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展开过程中必须始终准确把握的一系列重要原则,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学习是我们进步的钥匙,新时代下我们要积极开对“平语”的学习,有助于我们认清新局面,看准新态势,培养新思维,提升新自我,在今后才能有足够的眼界与学识来围绕我们工作的开展推进,不但自己有底气,别人也要服气。习近平主席强调,“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一定要善于学习,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平“语”近人观后感6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当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关联。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强调,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率先垂范。我想大家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在他一系列重要讲话,还有文章当中,无论是谈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的原则、观点、立场,抑或是在基层和干部群众倾心地交谈,总书记经常会引用一些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而这些华章佳句,又和习近平总书记朴素的大众化的语言,鲜活地融合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让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他说,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那就是我们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担当起我们强国一代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要做好民生工作,就必须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比如说,有的部门提出,马上就办。有的地方提出,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让老百姓少跑腿,干部多办事,让人民安心、放心、舒心。

总书记浓厚的为民情怀,你从他的话语,从他的眼神当中都能够体会到。那这种深沉的为民情怀,又来自于哪里呢?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会回忆起,他在陕北梁家河那七年知青岁月,他曾经这样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是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一个是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这就是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就是我们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

确实,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

平“语”近人观后感7

近期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此节目自播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很大的反响,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阶段,此节目的播出给我们前进的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不仅给我们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治国理政的理解而且也传达出了习总书记的殷切希望,节目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中习总书记语录彰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深入浅出地用典将“立德”这个主题进行了完美阐述,词句令人印象深刻,无疑是对我们个人心理的再建设。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立德修身。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立德,他曾经讲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崇徳、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社会“德”是什么、为什么立德、立什么德、怎样立德,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在人生教育的初期就应当把“德”作为主题突显出来,“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应当以德为先,以德为首,在面对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时,要树立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这是古时候人们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今也应继承和发扬当今的核心价值观,统一对于道德的理解,如今的“食品安全、碰瓷现象、公共财物损毁、公民素质”等问题,正是由于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只有统一了对于“德”的理解,上述现象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不仅是古代君子的所求,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所呼唤的良好品德。当今社会所评选的道德模范、道德楷模正是对于“德”字很好的诠释,标榜着我们当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应当追寻的道德方向。关于修德,我们应当要时刻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习惯、好品德。

人生当中选择很多,关键要以正确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良好的价值观来引导自身的选择,把道德的“钥匙”把握在自己手中,勤学、明辨、笃实把德落到实处,牢牢把握德的尺度,学会做人,踏实做事,扣好人生的扣子。

平“语”近人观后感8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盛大开播。节目从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经据典为切入,通过另一个角度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习总书记的一言一行。

《平“语”近人》一经播出,火遍全国,短短几天时间里,《百家讲坛》栏目收视率再创新高,更是掀起了学习的热潮,现在习总书记的许多话语也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口头禅”和座右铭。《平“语”近人》之所以火遍全国,绝不是偶然,从节目中我们读出了习总书记的深沉情怀,他的每一句话,告诉着我们在“近人”的位置,用“近人”的服务,做“近人”的实事。

习总书记的话语是最接地气的,生动平实的语言背后,是他平易近人爱民亲民的作风,是他与群众心连心的感情。他的每一句话都落在老百姓的心坎里,一句“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让我们看到他心中有民,梁家河的“沼气池”让我们看到他一心为民。

习总书记的讲话是最正能量的,看似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最能激起听者内心汹涌澎湃的家国情怀,他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导我们立德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他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告诫我们要有家国情怀,要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向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修德就要落到实处、从小做起。《平“语”近人》中释放出的强大正能量,恰如智者般教诲、长者般鼓舞,让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如此平“语”近人,如此仁者爱民,怎能不天下归心。

平“语”近人观后感9

平语近人,政通人和 《百家讲坛》栏目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款文化语言类节目。从初中的易中天《品三国》到高中的蒙曼《太平公主》到大学的郦波《王阳明》,陪伴我十余年的金牌栏目,终于迎来一个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所谓“平语”,意味着双层含义,第一就是“平易近人”,总书记所说的话都是通俗易懂,让老百姓很容易引起共鸣又不失文雅的通俗话语;另一层意思即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平”字,习总书记语录很有涵养,很有深度,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句顶一万句”。 引经据典,彰显文化自信。习总书记强调“四个自信”,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文化自信,何为文化自信,我们为什么能自信?我们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深厚到足以世代挖掘的先贤文化,一个“术”字的深刻含义就足以令外人胆寒,我们拥有范睢“远交近攻”的制胜外交理念,拥有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制胜战争理念,拥有孔子“为政以德”的内治经验,拥有“居安思危”的治国经验,这就是我们的底气,是我们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长林屹立的独特优势。 旁征博引,带动国学之风。

习总书记用这些文化经典引经据典,一方面能够透彻说明道理,为人民群众着想,给人民群众谋福利,另一方面,习总书记引用经典,能够发挥领袖带动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整个中国人民群众,以更加积极地态度去学习古代经典,能够在社会上形成人人爱国学,人人学国学的好风气,从而让古代经典文化重新焕发新的风采,在新时代发挥新的作用。 学贯中西,为世界开良方。习总书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华儿女五千年栉风沐雨,战天斗地,抗过了一轮又一轮的风波苦难,天灾人祸从来都没能打垮中华儿女,反而多难兴邦,中华大地历久弥新,“中华号”巨轮在世界之洋劈波斩浪,过去五年来,战争、饥饿、疾病各种天灾人祸侵袭各国人民,唯有中国不动如山,屹立坚挺,世界“病了”,“世界警察”也不管用了,我们中国能够给世界提供一剂良药,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为亚欧非人民带来福祉,习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蓝图,就是人类合作共赢的未来。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习总书记。

平“语”近人观后感10

“平‘语’近人”系列节目还“新”在当事人的现身说法,在此次的“平‘语’近人”系列节目中,告别了传统的单一讲解、片面说法,而是邀请了当事人作为故事的讲述人,通过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故事,让观众们真切的感受到,习总书记将古诗词中的精神践行到实际的工作之中,为人民群众做的实事好事,同时也是对各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最鲜活、最具体、最值得学习的榜样,教导各级党员干部,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老百姓谋福利。

读史可以明志,博古可以通今。“平‘语’近人”系列节目通过对习总书记用典故事的解读诠释,对古人智慧进行总结、凝练和升华,最终目的还是着眼当下,鼓励人民群众阅读经典、传承文化;展示习总书记爱民之心、为民之实;督促党员干部勤政爱民、服务群众。从而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平“语”近人观后感1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一经播出,获得了很多关注,收获了广大群众的好评。节目以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快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拓宽了思路。

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和作风。有些党员干部在与群众接触时,不讲究方式方法,不注意个人言行,摆架子、说官话,让群众有距离感,与密切联系群众的初衷相背离。总书记在与群众交流时,态度亲和,平易近人,嘘寒问暖,掷地有声,经典语句就是产生于这浓厚的为民情怀中。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能不能为百姓干实事、做好事,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是衡量党员干部政绩的一把尺子。习总书记为广大干部做了一个典范、提供了参考,通过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身体力行的践行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最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本,是民族精神的内在驱动力。用好典故名言,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引经据典,学用结合,形成务实亲民的工作作风,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平“语”近人观后感12

近日,央视《百家讲坛》推出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六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解读思想、释义经典,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以古籍诗词回放、学者专业解读、百姓现身说法的形式,将习总书记用典的故事搬上的电视荧幕,通过更加生动的形式,更加易懂的表达,为“高大上”的精神赋予接地气的载体,让人民群众直观的了解习总书记的用典故事,并从中读懂习总书记爱民的拳拳之心,感受到习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也领悟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在“平‘语’近人”系列节目中,我们也能直观的感知到习总书记爱民之心、执政理念、实干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不仅是郑板桥心系百姓、为民担忧的一句著名的诗句,同时也被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在党中央颁布的各项政策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这种精神,不管是精准扶贫的攻坚战,还是扫黑除恶的严打击,都是为了让人们群众过上美好生活,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无不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践行和体现。

我们要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意义和重大贡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业务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领会贯通,自觉贯彻执行,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平语近人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第四集 国之本在家学习心得《平“语”近人》第三集 国无德不兴观后心得2篇平“语”近人第二集 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心得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心得3篇平语近人观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