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村牌|新农村实施“一村一大学生”工程经验交流

时间:2021-10-10 13:24:15 工作计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对新农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爱思范文25http://fanwen.is97.com如何通过机制创新,把各类优秀人才引入农村,进一步优化农村人才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农村人才供需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从2001年起,我市探索实施了“一村一大学生”工程,通过公开考录的形式积极选拔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基本情况和做法

2001年,我市首次考录26名大学生到村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选拔了344名大学生到村工作,除去已经考入公务员、事业单位和解聘的86人,目前在村工作的大学生共有258人。这些大学生“村官”分布在全市258个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74.8%,至今有16人担任村委会委员,50人担任团支部书记,20人担任村书记(主任、社长)助理,65人在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们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1、抓考录规范,严格选拔程序。重点把握五个环节:一是计划申报。根据工作需要,先由各行政村向镇(街道)提出用人申请,镇(街道)在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每年6月底前将招考计划上报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经市统筹平衡后,下达年度招考指标。二是公开报名。根据年度招考指标,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通过报刊、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媒介,向全社会发布招考简章。同时,统一划定若干个招考区域,报考人员可选择全市任一招考区域进行报名。三是统一考试。由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统一组织,先笔试后面试,成绩各占总分的50%。笔试委托宁波市人事局考试中心命题,内容主要为农业农村相关政策和知识以及行政管理、法律知识、公文写作等。对中共党员、在校期间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毕业生、毕业后获得市级以上综合先进的,笔试成绩可适当加分。面试采用百分制形式,不足60分者淘汰。四是体检考核。在面试合格人员中,按招考区域指标数1:2的比例确定参加体检人员,体检标准和办法参照公务员录用有关规定。对体检合格人员由各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为主进行考核。五是择优录用。在考核合格人员中,根据招考区域指标数和考试总成绩,由各镇(街道)集体研究,择优提出拟聘用对象,报市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并经公示后予以聘用。聘用合同由村与大学生签订,试用期为半年。

2、抓教育管理,加大培养力度。重点落实三项措施:一是组织培训。为使录用人员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市里每年都要对新老人员进行农业农村经济、农村法律法规、基层组织建设、公文写作和社会调查等培训及考试,并把它作为年终考核和试用期评估的重要依据。各镇(街道)主要通过吸纳他们参加镇(街道)年轻干部学习会、读书会等形式,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学习,加速他们的成长。二是加强交流。市镇两级建立工作交流例会制度,市里每年组织1—2次集中交流,有的镇(街道)每月都进行交流。同时,建立联系制度,镇(街道)确定专人传、帮、带,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开展多岗轮流实践制,如安排大学生到镇村两级的民事调解、计划生育、外口管理、妇女工作等岗位实习。三是注重考核。考核工作由各镇(街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和不称职三个等次,其中优秀等次控制在总数的20%以内。考核结果为优秀、称职的,参照同类村专职干部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表现较差、工作不胜任、考核不称职的,按照合同规定予以解聘。

3、抓激励引导,完善保障机制。为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并使他们安心基层,切实解决后顾之忧,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保障措施。一方面,明确基本生活待遇。市里规定,月基本报酬参照同类村专职干部,一般不低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对进入村级领导班子的,可高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0%;担任主要领导的,可高于20%,所需经费由市财政负担一半,其余部分由镇(街道)为主负担。人事关系、档案等统一由市人才服务中心免费代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女工生育等各类社会保险参照城镇企业职工标准缴纳;对工作满3年、且继续在村工作的,从第4年起由镇(街道)统一为其办理住房公积金,所需经费单位负担部分由市和镇(街道)各负担50%。对年度考核优秀和良好的毕业生,还分别给予每月200元和100元的奖励。另一方面,积极疏通晋升渠道。对工作表现突出的,通过法定程序或其他有关规定进入村领导班子。同时,每年留出一定数量的镇(街道)属事业编制,面向工作满一定年限、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的大学生定向招考。村级班子成员、村团支部书记和年度考核优秀、获得市级单项先进及以上荣誉的,则在单招单考中分别给予适当加分。这样,既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又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二、初步成效

1、优化了村级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一方面,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扩大了组织选拔干部的视野,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生力量。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平均年龄25.4岁,充实到农村基层后,全市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另一方面,进一步改善了村级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大学生任“村官”,对一些平时安于当“太平官”的村干部带来了较大触动,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竞争意识,激发了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接受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自觉性也明显增强,仅2005年全市就有140多名村干部参加了党校大专班的学习。

2、规范了村级组织行为,提升了办事质量。大学生到村工作后,充分发挥自身文字基础较好、现代化办公和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优势,通过建章立制、完善乡规民约、制度上墙等,促进了村级工作制度化。通过加强法制宣传、规范文书记录、建立标准化档案室等,促进了村级组织行为规范化。通过实施电子政务、推进自动化办公、电脑化管理等,促进了村级办公现代化,使我市的农业农村工作跟上了时代步伐。据统计,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都配备了电脑,其中40%的村还为到村工作大学生配备了专用电脑,村级组织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3、拓宽了农村经济发展渠道,进一步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迫切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大学生到村工作,不仅改善了农村人才缺乏的现状,而且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用武之地”,有效地盘活了人才资源,带动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横河镇大山村的俞城德,利用自己计算机应用专业特长,建立了“戚家山”网站,把大山村茶叶、杨梅、笋等特色农产品“卖到了网上”,解决了山区农民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又如范市镇杨高村的蔡飞运,充分发挥自己农业生产与管理的专业特长,积极引进“8424”嫁接西瓜,使每亩比原品种增收2000多元,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和好评。

4、营造了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充裕的后备人才资源。通过选拔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在解决一部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改变了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使他们从紧盯机关事业单位、紧盯城市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逐步树立了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择业的理念。据统计,2002-2005年,我市大学生到基层民营企业和农村就业的比例接近90%,与1998-2001年的46%相比,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大学生服务基层、面向基层就业的氛围进一步形成。同时,许多大学生经过农村工作的体验和锻炼,实现了从对基层不了解、不熟悉,到对基层产生浓厚感情的转变,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通过每年选拔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的“三农”意识,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为农村带来先进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致富信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大量的优秀人力资源支持。

三、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1、关于思想认识问题。当前对于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的思想认识总体上是到位的,但有些地方也存在一些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比如,部分村干部认为,村干部职数相对较少,大学生的到来使他们感受到潜在的威胁,有的甚至认为如果大学生不是本村的,村里事情知道多了,反而对本村不利,所以存在一种抵触心理。一些大学生自身在择业观上也存在偏差,对自我评价过高,对工作与待遇的期望过高,很难真正放下架子到农村工作。同时,由于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往往缺乏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打算,大多数是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想法,把到村工作作为一个跳板、一个台阶,一有机会就跳出去,因此,有些村主要干部也不敢把重点工作交给这些高校毕业生去做,怕一下子走了工作接不上,从而也影响了基层培养工作的力度。此外,由于宣传力度还不够大,社会及大学生对农村工作的性质和内容还不太了解,有的以为在村工作几年后可以顺利考入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所以或多或少会产生心理落差,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2、关于村官职业化问题。目前,绝大部分农村从事日常工作的,都是村三套班子成员,大学生要有效参与村务管理,必须首先成为村班子成员。而在现有的法规框架下,大学生要直接成为村班子成员,还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参加村党组织选举的前提必须是党员,且组织关系必须在村里;参加村委会选举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农村户口,且一般应是本村户籍。事实上,现在许多到村工作的大学生都是外村人,而且多是城镇居民户口,没有村民资格。因此,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使大学生担任合适的职务,更好地发挥作用,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3、关于今后的流动和出路问题。许多到村工作的大学生都十分关心自己今后的成长出路问题。应该说,除了一部分热心公益事业,有志于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外,其他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把到农村工作当作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希望通过在基层的磨练,增长才干,今后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出路。虽然,我市采取了从大学生“村官”中单独招考事业编制的做法,但是事业干部名额有限,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员,存在“僧多粥少”现象。所以,如何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培养和锻炼,进一步畅通他们的向上发展渠道,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四、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村工作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积极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为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使人才资源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后我市将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价值观念。这是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村工作的基础环节。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引导,特别是要提高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站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高度,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服务、管理、协调、指导工作。要建立表彰制度,定期开展“优秀到村工作高校毕业生”评选、优秀工作日志评选、“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征文等活动,对工作安心、实绩明显、表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表彰奖励,树立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在新闻媒体上开办“风采展示”、“访谈录”等专题栏目,宣传大学生扎根农村、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带头树立文明新风等方面的情况,多角度、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