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总结_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总结(三篇)

时间:2021-10-02 00:00:00 工作总结
下面是范文112www.fanwen112.com小编整理的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总结(三篇),供大家参考!

  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总结(三篇)

  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总结一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扎实推进“三农”工作,确保了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有序进展,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下面,将具体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各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1、粮食生产大灾之年不减产,再获丰收。据统计部门预测,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8.1亿斤,圆满完成省定15.4亿斤目标任务,为历史第四个高产年。

  粮食生产在遭受历史罕见严重旱灾和病虫害、冻害的年景,仍然获得丰收,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不折不扣落实粮补政策。市财政下拨种粮补贴资金2.43亿元,全部通过“一卡通”发放到农户手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抗旱工作卓有成效。在抗旱保麦、抗旱保春播、抗旱保秋播等关键时节,我们农业部门积极分析研判旱情,科学制定抗旱指导意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指导群众因时因地落实各项抗旱技术措施;三是实施粮食丰收工程,大力建设高产创建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方,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共引进和培育主要粮食高产品种30余个,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我市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优良作物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市农作物优种率达到98.5%;四是认真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今年承担18个粮食高产创建部级万亩示范片建设任务,其中小麦6个、玉米10个、大豆2个。示范片建设任务取得较好效果,良种覆盖率、技术入户到田率、病虫防治率达到100%,平均单产超全市平均水平20%以上,对促进全市粮食均衡增产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2、农民人均纯收入克服压力,迎难而上,继续高幅增长。据统计部门数据,前三季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448元,增幅13%,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1个百分点,增加额857元,占到全年目标任务9001元的82.7%。据统计部门预测,全年农民收入达到9082元,增幅达到13%左右。20%的低收入农村居民收入预计将达到5020元,占平均水平的55%左右。

  农民收入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农业生产遭遇自然灾害的大背景下,继续保持高幅增长,主要得益于五点:一是政策利好促增收,我们将农民增收作为全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收入翻番的决定》,将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将措施细化到具体产业。二是项目建设促增收。随着我市一些大项目的落地,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全市再一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城区、泽州由1125元上调至1290元,高平由1035元上调至1190元,阳城、陵川、沁水由945元上调至1090元,全市平均增幅15.03%,农民务工工资额增长较大;三是特色产业促增收。今年以来,蔬菜、水果、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价格保持高位运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产生了重大推动力。四是城乡统筹促增收。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百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把更多的农民纳入城市,使更多的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带动了农民增收。五是改革创新促增收。加大了农村新型经营实体发展力度,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3、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稳步增加,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56.44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02.5%。高平新胜肉类、厦普赛尔等11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上项目51个,完成投资7.5亿元。陵川珍菇坪6000吨食用菌项目投产,沁水灵芝北虫草项目已经开始生产,新引进的泽州雨润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陵川正邦集团养猪项目、沁水大象肉鸡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在第三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我市招商引资贸易签约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共达成招商引资项目23个,签约金额25.2亿元;贸易签约项目33个,签约金额20亿元。

  4、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我市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模式、市场化运作三位一体,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力度,全市初步形成了晋城工厂化食用菌,高平、泽州生猪,阳城、沁水蚕桑,丹河、沁河沿河流域设施蔬菜,太行、中条环山区中药材,沁水苗木花卉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集聚。猪——沼——菜(果)循环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畜牧业克服市场波动的影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全年生猪存栏、出栏将分别达到175万头、295万头,同比增长13.6%和14.2%,肉、蛋总产量预计将分别达到22万吨、8.3万吨,同比增长10%、10.7%。以高平雨润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为龙头,延伸了上海杰隆3000吨猪血蛋白生物制品和凯永、科兴、裕宏等3个3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建成53处大中型沼气项目,建成凯永、康鑫农牧、华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猪——沼——菜(果)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了现代循环农业产业链,产值超过30亿元。蚕桑丝麻成为现代农业的靓丽名片。今年春蚕收购价达到了创纪录的每公斤51元,秋蚕也保持在每公斤38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全市新发展桑园1万亩,新建养蚕大棚1000栋,全市桑园面积累计达到17万亩,养蚕大棚累计达到5020栋,全年发种量达到11.73万张,总产量1143万斤,产值2.23亿元。以佳美、华燕等缫丝企业,佶利尔、绿洲大麻、晋氏织造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全市基本形成了栽桑——养蚕——缫丝——丝绸服饰加工为一体的蚕桑产业链,产值达到5.2亿元,成为晋城丝麻文化的一张名片。食用菌成为现代农业的潜力产业。以泽州泽地萃、高平金田、沁水嘉沁等16家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为骨干,以陵川利用木屑大棚种植黑木耳、阳城利用桑枝大棚种植香菇为补充,全市食用菌产业年产能10万吨,产量达到5万吨。全市大棚种植食用菌达到1.6万亩,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设施蔬菜成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今年以来,全市蔬菜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态势,是近5年来价格最好的一年,提高了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全市新发展设施蔬菜1.12万亩,累计达到5万亩。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5.39万亩,总产量达到11.4亿斤,总产值达到10.8亿元。干鲜果、中药材等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新发展果园1.03万亩,改造中低产果园1.06万亩。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总产量7.72万吨。全市种植核桃经济林10万亩,栽植山地连翘17.56万亩,种植中药材48.6万亩,产量达到2.52万吨。园区建设搭建农民增收致富新平台。新建30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已发展到近百家,相继建成城区司徒,泽州益丰园,高平华泰、金田、天润等一大批起点高、标准高、规模大,各具特色、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9月17日,省观摩检查组在我市考察时,袁纯清书记对司徒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给予高度肯定,特别批示“司徒农业园的经营模式是山西城郊型农业的发展范式,省政府要组织11个市城区的有关方面负责人到司徒现代农业园学习考察,如果11个市每市发展1万亩现代农业园,就能大幅增加城郊农民的收入”。9月下旬以来,省农业系统和忻州、长治等地市30余批,2000余人先后到我市考察现代农业发展和园区建设。

  5、“百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进展顺利,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

  “百村”建设全面起步。今年我市将加快100个新农村“百村”和10个新农村连片示范片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百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印发(晋市发[2013]6号)。任务村确定后,按照任务分工,我们及时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组织各县(市、区)“百村”建设负责人召开了工作推进会,明确了建设的重点和时限要求,同时,开展了“百村”支部书记培训,进一步提高百村支部书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组织开展了全面督促检查。按照“村庄宜居、产业发展、环境清洁、文明和谐、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城郊城镇化带动型、工矿企业支撑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型、农旅一体乡村旅游型等新农村建设模式,今年我市共重点培塑总结城区司徒、阳城岳庄村等30余个新农村“百村”建设典型,引领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

  农村清洁工程启动实施。从今年起,我市将在城镇化重点区域和列入“百村”带动战略建设范围的村,率先实施以农村气化、环境整治、生态绿化、污水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意见》,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8月2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农村清洁工程推进会,对农村清洁工程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目前各项工作全面展开,进展顺利。今年我市将新增3万户农村清洁能源用户,其中煤层气用户2.7万户,沼气用户3000户。7月10日,市政府召开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推进会,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将3万户的目标任务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要求必须完成。全年新发展农村煤层气、沼气用户3万户。按每户补助1000元标准,市农委、市财政局已于11月14日联合下文将30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下拨至各县(市、区)。

  行政村街道亮化工程圆满完成。今年省确定我市完成1618个行政村街道太阳能亮化工程,安装路灯32366盏,工程概算投资1.76亿元,其中省财政1.32亿元,市财政配套4410万元。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严格质量控制。11月底之前,工程各项建设已全部完工,共完成1618个行政村32386套路灯安装,占任务总数的100.1%,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和新农村连片示范片建设进展顺利。截止目前,今年规划建设的294个村全部完成街巷硬化、村庄绿化、太阳能路灯亮化、环境净化任务,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建立了卫生计生所,休闲健身场所,文化科技活动室,便民连锁店和标准化小学校(没有小学校的村村民子女已实现就近上学)。城区北石店司徒蔬菜连片示范区、泽州县南村镇区新农村建设连片示范区、泽州县川底乡新农村建设连片示范区、高平市中部新农村连片示范区、阳城县北留新农村连片建设片区、陵川县礼义—杨村特色农业片区、沁水县端氏种养殖片区等七个新农村连片示范片建设进展顺利。

  6、产业扶贫和移民搬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一是开展产业扶贫。市级安排2000万元扶持资金,以农民人均收入4500元以下的160个村为重点扶持对象,实施200多个产业项目,总投资1.75亿元。二是实施移民搬迁工程。省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市县配套1200万元,完成移民搬迁4000人。三是实施百企带千村工程,省动员会后,我市迅速行动起来,起草了《关于实施百企千村企业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实施意见》。确定了5家市级国有企业和6家县级企业开展产业扶贫,涉及18个项目。5家市级国企业与陵川县东部五乡镇进行了工作对接,已经确定项目,开始前期准备工作,6家县级重点规模企业正在对接本县(市)区域内的贫困乡村。四是扎实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活动。按照省委干部下乡住村包村的要求,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市县单位结对帮扶和党员干部帮贫到户“六五三”活动。全市涉及考核的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共计349名,市直目标责任制考核单位73个,帮扶贫困村351个,包村领导下乡住村2823天,走访农户3624户,开展下基层活动2140次,解决实际问题1940个。

  7、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业安全,市民放心。市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一是加强检测机构建设。建筑面积4995平方米的市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主体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仪器安装,年底前投入运行;争取到全国首批地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270万元,中央、省已到位资金887万元。县级检测机构实现项目建设全覆盖。二是加大农产品检测力度。部、省、市共抽检样品656个,合格率97.6%,超过省定目标2.6个百分点。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三是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在重要生产季节,组织农业执法人员,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共检查农资经营企业399个(次),针对检查出的问题,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20份。查处违法案件38起,处罚金6.6万元,结案率100%。四是加强“三品一标”农业标准化建设。新增无公害认证11家,34个产品,面积4.7万亩;新增绿色认证1家,2个产品,面积1万亩;新增有机认证1家,4个产品,面积1000亩;沁水黄小米、析城山小米、泽州红山楂等三个产品,新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全市无公害认证面积累计达到220万亩以上,占总耕地面积的近80%,在全省领先。

  8、加强改革创新,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在工作中,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作为推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研究和完善农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法人治理结构,全市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园区“五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4007个,种粮大户发展到96户,经营耕地2.24万亩,家庭农场发展到181个,经营耕地总面积1.79万亩,占地面积200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已发展到近百家。二是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全市6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84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转交易大厅,建立了调解庭,行政村全部设立了信息员,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全市土地流转呈现出逐年加快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市流转土地面积29.1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2.5%,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8.6万户,占总户数的18%,适度规模经营9.7万亩,占流转土地的32.6%。三是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全覆盖和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覆盖工程,提高服务能力。中央、省投资,市配套,启动了22个乡镇农技推广站项目建设。为76个乡镇农科站配备了仪器设备和车辆,每站补助12万元。四是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完成农民科技培训15.2万人。五是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全市84个乡镇全部成立了“三资”委托代理中心,实现了有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制度;行政村均建立了“三资”台账,98%的行政村实现了“三资”委托代理,全面实行了村级重大事务流程化管理制度。改进了“三资”网络监管流程,强化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网络监管、动态监控。农村集体资产出让、租赁、承包和资源开发利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公开竞价和招标投标。出台了《晋城市农村(社区)小额工程项目招投标办法(试行)》,设立小额工程招投标中心,全面实行公开摇号法,强化对农村小额工程建设全程监管。与市纪委、监察局、发改委、财政局联合出台了《涉农资金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对涉农资金实施无缝隙监管。

  9、加强信息和宣传工作,营造“三农”发展良好氛围。一是抓政策宣传,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借助《太行日报》、电视台、晋城在线、太行农网等媒体和宣传平台,大力宣传中央、省、市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抓新闻宣传,提升晋城农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三级新闻媒体大平台,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晋城农业,在《山西日报》、《山西科技报》、《发展导报》等媒体上,宣传报道了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做法;《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等网站对我市的特色农产品和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三是抓信息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编印反映全市“三农”工作动态的简报《晋城农业信息》120期、1万份。向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报送“三农”相关信息200余条,农业信息报送及采用情况在全省排名第二,在全市也排名靠前。

  10、改进工作作风,落实目标责任制管理。为推进工作落实,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农民群众就是服务对象,广大农村就是办公室,下乡就是上班的理念,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到基层、到田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宣传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行技术指导。我委实行了“三带三联”、“六个一”的工作机制,即委班子成员、高级农艺师、科站负责人带着项目、带着资金、带着感情,联“一村一品”专业村、联贫困村、联农业项目,帮助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帮助新上一个带动农民增收的新项目,帮助建立一个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合作社,帮助建立一个农业技术服务点,帮助农民掌握一至两项农业新技术,年终交一份高质量的总结报告。同时我委制定出台了《2013年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分解》,将16项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落实到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对农业农村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年初设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三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照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对照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对照促进农民增收和保供给的责任和使命,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旱情持续发展,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压力。8月份以来,我市各地降雨持续偏少,比历年同期偏少5-7成。严重旱情造成土地墒情持续下降,达不到基本播种条件。今年全市小麦秋播面积仅有64.02万亩,比历年减少三成多,给明年的粮食生产造成了很大压力。二是农民增收形势严峻。今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及煤炭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部分煤炭企业工资报酬甚至有所下降,农村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持续严重干旱和春季冻害灾害,对粮食、果品生产造成一定影响,畜牧养殖业遭受市场价格波动,养殖效益前半年损失较大,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并且随着基数增大,增加的绝对额在扩大,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三是农业投入仍显不足。亟需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的扶持。四是县、乡两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有限,农业技术队伍人员年龄、知识老化,装备落后,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明年工作思路

  2016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为指针,按照市委“一争三快两率先”对农业农村工作的要求,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总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切入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步伐。

  主要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13%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力争18亿斤;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65亿元。

  按照思路和任务目标,2016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着重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继续实施好粮食丰收工程,确保粮食总产稳定。一是认真落实好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完成5万亩节水灌溉,1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50万亩秸秆还田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15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10万亩地膜覆盖等增产适用技术推广;三是引进、示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优良品种推广率达到98.5%以上,实施农艺和农机的结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人工增雨作业,扩大种植业保险。稳定播种面积,主攻粮食单产,抓好10个试验示范点、10个百亩攻关田、20个千亩核心示范田、30个万亩高产创建田建设。

  (二)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工程,依靠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切入点,坚持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模式、市场化的运作,集中打造畜牧、蚕桑、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食用菌、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努力形成晋城工厂化食用菌,高平、泽州生猪,阳城、沁水蚕桑,丹河、沁河沿河流域设施蔬菜,陵川中药材,沁水苗木花卉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集聚,依靠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实施“四百双千”发展战略,加大实体经济发展力度。(“四百”,培塑100家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100个标准高、规模大、示范作用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100家百亩以上家庭农场;建设100家规模养殖场。“双千”,建设1000家高标准的农民合作社;建设500个“一村一品”村和500个产业扶贫村)。二是完善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与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进一步对接,聘请国家、省级顶尖专家,因地制宜,按产业科学编制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明确全市农业农村的总体思路和实施重点,特别是对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示范园区的单体设计,品牌培育,市场营销,龙头企业的建设等提出一套切实可行、有操作性的方案,按规划组织实施。三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新发展设施蔬菜1万亩,使设施面积达到6万亩;工厂化食用菌产量力争达到5万吨;新发展桑园1万亩,新建养蚕大棚1000栋,蚕茧产量力争达到1200万斤;新发展水果1万亩,改造中低产果园1万亩,建设标准化示范果园1万亩;建设10个5000亩以上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四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生猪加工、丝麻加工、食用菌工厂化、干鲜果加工、小杂粮加工等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力争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65亿元,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3家,努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五是培塑农业品牌。新增5个以上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六是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全国知名品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晋城,引进项目不少于20个,引进资金不少于20亿元,落地资金不少于三分之一。新建一批农产品基地、加工、物流支撑项目,新上项目不少于30个,投资不少于10亿元。

  (三)实施新农村“百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适合晋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和体制。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一是加快新农村百村建设步伐。在巩固今年“百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纵深推进新农村“百村”建设。按照“村庄宜居、产业发展、环境清洁、文明和谐、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城郊城镇化带动型、工矿企业支撑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型、农旅一体乡村旅游型等类型,加快建设美丽农村;二是继续实施以农村气化、环境整治、生态绿化、污水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新发展农村煤层气、沼气用户3万户,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关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先进模式、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全面铺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努力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四是继续扎实开展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和新农村连片示范片建设,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步伐。

  (四)实施扶贫开发工程,解决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市六次党代会提出,到“十二五”末,“基本消除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发展滞后村,基本消除50人以下的山庄窝铺”。目前,我市仍有496个贫困村,还有12.5万人贫困人口,需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一是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重点扶持150个贫困村产业发展,瞄准见效快、效果明显、带动能力强的设施农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乡村旅游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实施帮贫到户战略。建立“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瞄准机制,从遍地开花向集中攻坚的转变,通过扶持贫困村发展产业、鼓励贫困户创家业,依托产业确保贫困户能够脱贫致富。三是继续实施百企带千村战略,努力实现企业项目落地并达产达效,按规划完成工作进度。四是继续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对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山庄窝铺整村向小城镇和中心村搬迁,完成移民搬迁4200人,提高移民搬迁财政补贴,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五是继续实施好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市县单位结对帮扶、党员干部帮贫到户工作。努力构建专项扶贫开发推动、行业扶贫有序进行、社会各界力量支持的“三位一体”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五)实施改革创新工程,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改革创新,激发农村活力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最大红利。我们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改革发展中寻求新突破。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逐步解决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提升农民土地收益。二是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增加农民在集体资产经营中分配的份额,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打破城乡地域限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和成本,为农民进城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农民在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享受均等的服务。四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在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基础上,加强政策研究,出台一系列适宜我市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用少量的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三农”事业。五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乡镇农科站配备仪器设备和车辆,完善硬件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气象抗灾减灾服务体系等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市,作用明显的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六)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确保农业安全。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市场信息、农业执法、安全认证、检验检测“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二是完成检测设备的安装调试,确保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投入正常运行,加大农产品抽查、检验检测的密度,提高检测水平。加快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并扩编增人,提高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农业执法,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和春秋季农资打假等多种形式的执法活动,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打击制售伪劣农资和抬高农资价格等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保护工作,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总结二

  根据《中江县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2015年工作计划》的要求和责任分工,由我社牵头负责,县委农工委、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县畜牧局等部门协作,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部门联合评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试点、建立中江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经营体制四项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工作。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部门联合评定

  (一)推进情况

  制定了《中江县农民合作社县级示范社评定及监测办法》、《中江县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部门联合评定制度》,联合九个部门成立了中江县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部门联合评定小组。规范示范社的评定和监测。在4月底前开展并完成了今年县级示范社的评定工作。采取农民合作社自愿申报、县级主管部门审查、部门联合评定小组评定,在党政网上公示7天无异议后,最终评定了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4家,并将这34家推荐上报到市部门联合评定小组评定市级示范社。

  (二)存在问题

  1.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户数少、规模偏小。在全县466家专业合作社中,入社成员30户以上的只有75家,入社成员50户以上的只有62家。一些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金不多,固定资产少,流动资金缺乏,经营实力弱。

  2.全县发展不平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北面乡镇最好,中面次之,南面较差。在评定出34家县级示范社中,北面乡镇32家占绝大多数,中面只有2家,南面没有一家,这说明全县发展极不平衡。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发文公布34家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名单并授牌。

  2.根据监测办法对县级示范社进行监测。

  3.进一步完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联合评定相关办法、制度。

  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

  (一)推进情况

  制定了《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试点工作方案》,目前正在通过邀请招标选择4家具备社会化服务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全县3.14万亩的水稻穗期病虫害统防统治。

  (二)存在问题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开展社会化服务试点积极性不高。

  2.群众对开展社会化服务热情不高。

  3.开展社会化服务财政补助资金少、项目少。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对选择的4家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他们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做好3.14万亩水稻穗期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好服务。

  2.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办法、措施。

  三、建立中江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

  (一)推进情况

  牵头组织部份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协会、基层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单位召开了发起人会议,组建了中江县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筹备组,正在草拟《中江县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章程》,正在向县政府起草《关于成立中江县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的请示》。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待县政府批准后,在6月30日前完成准备工作,7月31日前召开第一次成员代表大会;8月31日前完成登记注册工作。2015年发展会员50个以上。

  四、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经营体制

  (一)推进情况

  在富兴镇东东瓜蒌专业合作社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加入合作社试点。年初东东瓜蒌专业合作社积极主动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保底入股分红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截止目前,已动员发展银宝村6、7、8社,凤形村1社218户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保底入股分红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入股面积240亩,合作社前两年以每亩240元保底收益给入社农户,第三年开始在每亩240元保底收益的基础上,每亩收益超过1500元时,按合作社60﹪,农户40﹪的比例分红。预计第三年开始每亩收入将达4000元,每亩可分红1000元,农户每亩总收入可达1240元。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户除了可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金外,还能通过入股分红,在合作社打工等获得额外收入,远高于自己小规模经营获得的收入。

  在宝源蚕业专业合作社探索将财政补助资金形成资产量化计入合作社社员账户试点。宝源蚕业专业合作社承担了《中江县2013年蚕桑产业发展项目》,使用财政资金500万元,项目完工验收合格后,将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交由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并量化计入成员个人账户。专业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形成的财产,在解散、破产清算时,不得作为可分配剩余资产分配给成员,处置办法按国务院的规定办理。专业合作社成员资格终止时,应当依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退还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成员资格终止前本社可分配盈余,应当返还该成员;成员资格终止前本社的亏损和债务,应当由该成员分摊。已经量化到成员账户的政府扶持、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份额,成员资格终止时不再占有,并于年终结算时按章程规定重新量化到全体成员。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份额,有捐赠约定的,按照捐赠约定处理。目前项目已完工,正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验收,待验收合格后,按试点工作方案将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量化到668户成员个人账户上。

  在龙泉山石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探索中药材电子商务营销新机制试点,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该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270户,带动周边村社1000户种植优质中药材3000亩,主要从事种植丹参、白芍、02号药、桔梗等中药材。合作社销售中药材一直采取传统营销模式,今年开始探索营销新模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已建好淘宝中江芍药谷网店,并开始正常运行,实现了营销模式的转变。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1.完善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加入合作社的办法措施,在凤形村扩大入股面积260亩。

  2.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对《中江县2013年蚕桑产业发展项目》验收合格后,按试点方案完成将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量化到668户成员个人账户上。

  3.进一步完善淘宝●中江芍药谷网店,提高网上销售额。

  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总结三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农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紧紧围绕年初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保平安、抓亮点、求效益、促发展”,采取得力措施,克服水灾冻害、市场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201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7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5%;农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8872元,增长17%,增幅连续4年达到两位数,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超额完成了市政府提出的年度目标和任务。

  (一)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实现增产增效增收。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0万亩,增加9.2万亩,增长5.1%;总产63.7万吨,增加5.1万吨,增长8.6%;亩产335公斤,增加11公斤,增长3.3%。其中水稻132.5万亩,增加4.4万亩,增长3.4%;总产44.36万吨,增加3万吨,增长7.2%;亩产335公斤,增加12公斤,增长3.7%。全年籼稻收购均价为2.4元/公斤,优质稻均价为2.6元/公斤,分别增加了0.2元/公斤;水稻平均亩产值804-871元,增加93.4-95.8元/亩,总产值增加1.55-1.6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13-117元。

  (二)蔬菜价格普遍上升,水果生产量减价增。全市蔬菜复种面积129万亩,增加2.5万亩,增长2%;亩产1505公斤,增加1公斤;总产194.1万吨,增加3.9万吨,增长2.1%。年内蔬菜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如菜心均价2.98元/公斤,上升18.3%;莲藕均价4.66元/公斤,上升32.4%;麦菜均价2.34元/公斤,上升17.6%;蒜头均价7.91元/公斤,上升116%;土豆均价2.68元/公斤,上升27%;生姜均价7.02元/公斤,上升49%。其他蔬菜品种如大白菜、包菜、白萝卜、西红柿、茄子等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蔬菜由于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加上面积和产量都有增加,总体效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受不利气候影响,全市荔枝、龙眼、柑桔等水果总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荔枝挂果面积29.8万亩,减少1.32万亩,总产6.6万吨,减少0.86万吨;龙眼挂果面积19.9万亩,与上年持平,总产3.5万吨,减少1.05万吨;柑桔挂果面积29.5万亩,增加1.24万亩,总产34.56万吨,减少6.56万吨;香蕉挂果面积6.28万亩,增加1.05万亩,总产10.43万吨,增加2.11万吨。荔枝平均收购价为7元/公斤,增加1.5元/公斤,上升27.3%;龙眼价格8元/公斤,增加1元/公斤,上升14.3%;年桔预计平均收购价3元/公斤,增加0.4元/公斤,上升 15.4%。全市水果生产虽然总产有所下降,但由于价格上升,总体效益略有增长。

  (三)畜牧业生产保特平稳,畜禽养殖效益有所提升。预计2016年全市生猪存栏161.72万头、出栏268.48万头、猪肉产量20.52万吨,分别减少15.77%、4.74%和0.3%;家禽出栏3587.48万只、禽肉产量5.17万吨,分别增长1.3%和1.47%;奶牛存栏9450头、奶类产量2.2万吨,分别增长7.53%和23.64%;禽蛋产量1.5万吨,增长9.2%;肉类总产量25.92万吨,增长0.36%;畜牧业产值45.57亿元,增长6.35%。

  生猪生产受东江畜禽污染综合整治、上半年价格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导致生猪存栏水平降低;全年价格呈先抑后扬走势,总体有盈利。上半年,三元杂交瘦肉型肉猪均价为10.6元/公斤,同比持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苗20.25元/公斤,二元杂交瘦肉型种母猪猪苗1350元/头,分别下降7.95%和3.57%。下半年,三元杂交瘦肉型肉猪均价为13.4元/公斤、猪苗25元/公斤,分别上升11.67%和8.69%;二元杂交瘦肉型种母猪猪苗1500元/头,同比持平;自繁自养的规模化养猪场每出栏一头肉猪盈利200—250元,种猪场每出售一头二元杂交种母猪和一头三元杂交瘦肉型肉猪苗分别可获利500元和100-150元,农户每出栏一头肉猪盈利100—150元。

  普通黄羽肉鸡全年均价16元/公斤,三黄胡须鸡肉鸡20元 /公斤,同比持平;三黄胡须鸡鸡项苗2.75元/只,上升5.79%;农村散放三黄胡须肉鸡37元/公斤,上升5.71%;肉鸭12元/公斤, 同比持平;肉鹅17元/公斤,上升5.88%;鸡蛋9.4元/公斤,鸭蛋9元/公斤,分别上升4.44%和3.41%。总体全年养禽效益略有增长。

  生鲜牛奶价格稳定上升,奶牛业养殖效益增加。全年生鲜牛奶收购价均价维持在3800-4100元/吨,上升8.33%。

  (四)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饲料价格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玉米2100元/吨,上升10.53%;进口鱼粉13000元/吨,上升44.44%;豆粕3600元/吨,同比持平;肉鸡配合饲料2750元/吨,上升5.77%;蛋鸡配合饲料2750元/吨,上升5.77%;育肥猪配合饲料2850元/吨,上升7.55%。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总体保持高位运行,而且受美元贬值,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自9月份起出现小幅快速上涨现象,全年化肥均价上升15%左右。农资价格常年高位运行,制约了农业节本增效,影响了农民增收。

  (五)农产品出口较快增长。据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统计,全年从惠州口岸出口的农牧产品总货值1.1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6万美元,增长7.8%。增幅较大的主要有鲜冻禽肉、蔬菜和水果,分别增长38.6%、29.8%和48.8倍。

  二、2016年农业农村工作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粮食工作考评达标,抗灾复产工作扎实有效。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被评为“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落实粮食工作责任制,完成了省下达的粮食工作考评任务。据统计局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0万亩,总产63.7万吨,对比省下达的粮食工作考评指标,分别完成109.5%和115.5%。一是认真落实国家种粮补贴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年落实种粮补贴资金11580.13万元,补贴种粮面积166.98万亩,其中水稻直补1335.82万元、农资综合补贴8135.99万元、水稻良种补贴2108.32万元、玉米良种补贴406.2万元。二是认真抓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产粮大县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年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13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2个、市级1个。累计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片64个,示范面积17.6万亩。惠城区秋季甜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鲜苞亩产1220.5公斤,比目标产量高出22%,被省评为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先进县(区);惠东县铁涌镇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亩产鲜薯2896公斤,高出45%;惠阳区平潭镇和博罗县杨村镇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亩产1085公斤和1133公斤,分别高出9%和13%。同时,着力抓好惠东、博罗、龙门3个产粮大县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认真开展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试点。去年晚造开始,我市在5个县区的16个乡镇开展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试点,晚造水稻承保面积8万亩,承保农户7566户。试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全省排名第三,得到了省农业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四是认真做好抗灾复产工作,把洪涝和低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6月中下旬的暴雨给我市特别是博罗县和龙门县部分乡镇的农牧业生产造成9千多万元的经济损失,12月中旬的低温霜冻灾害给我市的冬季农业生产造成2.36亿元的严重损失。面对严重的灾情,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等职能部门深入防灾减灾工作第一线,积极筹措救灾资金和应急农资,指导各地开展抢收改种、扶苗保果、加强田间管理、加强免疫接种等救灾复产措施,保证了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市农业局被评为全省农情调度先进单位。11月1日,全省冬季农业生产暨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在茂名高州召开,我市在会上作了冬种粮食生产经验介绍,九华农贸公司和广大甜玉米合作社作了典型发言。去年底,我局刘仕启局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惠东县胡成来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惠东县胡成来、李乃忠,惠城区孙国欢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二)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增收显著。2009-2016年度,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052亿元,整治改造农田6.93万亩,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6个。目前全市累计改造中低产田50.76万亩,建成现代农业(种植业类)示范基地90个,其中连片1万亩以上的8个、0.5-1万亩的26个,带动示范区45万多农民年新增农业产值5.2亿元,年新增收入450元/人。一是种植业类农田建设项目:省人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项目全部竣工,共投资1153万元,整治农田12350亩,建设小陂头14座;3宗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项目全部竣工,总投资4620万元,建设农田2.1万亩; 4宗省级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全部竣工,总投资395万元,建设农田3950亩。二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家、省级土地治理项目和市级农田标准化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共投资341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2万亩,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2个,其中5000亩以上的5个,项目区土地产出率提高15%,新增农业产值4200万元,受益农民4.5万人,增收185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全部完成,共投资660万元,扶持3家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农业产值3600万元,利润39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35个,带动种养户1600多户,户均增收1300多元;巩固和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投资280万元,把我市部分大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样板。惠东县还安排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专项资金50万元,扶持建立了30个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

  2016-2015年度的农田建设开发项目资金已下达,共投入资金8885.4万元,拟建设改造农田6.14万亩,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建设中。种植业类农田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2777.4万元,建设农田2.64万亩。其中:省人大议案省级资金项目投入731万元,建设农田0.73万亩、小陂头10座;市县级配套资金项目投入619.8万元,建设农田0.63万亩、小陂头9座;市人大200-500亩连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项目投资776.6万元,建设农田0.63万亩;省级基本农田整治项目投资560万元,建设农田0.56万亩;省中产田改造项目投资90万元,建设农田0.09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投入资金6108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5万亩,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2个(其中5000亩以上的6个),建设受益面积6.12万亩的中型节水灌溉工程1 个。

  (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取得新成效,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年内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5%,生猪良种覆盖率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5%,提高1.5个百分点。共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800多项,开展科技攻关及区域试验项目60项,新增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家,全市省、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累计达到18家;获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2项,市级农业技术推广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市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一等奖两项;开展农业送科技下乡900多场(次),参加咨询群众28.2万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6.5万份;完成绿色证书培训6000人、新型农民培训2000人、基层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人员培训800多人,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000户;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54万亩,推广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46.9万吨、350.7万亩,推广稻草覆盖和秸秆还田84.5万亩,指导全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1853万亩次,挽回农作物产量损失46.7万吨;督促指导各县区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年底将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市农技推广中心大力示范推广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中心植保站被评为“2016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土肥站被推荐参评“全国土壤肥料信息统计先进单位”。市农科所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项目顺利完成,省水稻和特色蔬菜创新团队综合示范与培训站建设成效明显,“千村家园绿化”工程首期2万棵果苗繁育任务圆满完成,名优兰花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进展加快,已出圃4万种苗并实现订单生产。市畜科所大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每月提供优良种猪精液1万多份,促进了我市生猪品质改良。惠东县和博罗县被列入2016年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仲恺区陈江青春村被列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创新示范点,钟元和同志被评为“惠州市管第七批拔尖人才”,李惠陵同志被评为“全国植保系统推广工作先进个人”,叶翰江等3人荣获农业部“2008-2016年度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全市形成了以八大特色农产品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其中相对连片5万亩的特色农业产业带7个。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含复种)195万亩,比上年增加13.4万亩,年产值49.27 亿元,仅此一项,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810元,增加766元,增长37.4 %。冬种农作物90.2万亩,增加2万亩,预计产值14.3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900多元。其中冬种马铃薯14.2万亩,占全省23.7%,亩平均产值4461元、纯效益2600多元,打造了全国最大的冬种马铃薯生产基地。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全市应用节水灌溉设施技术的蔬菜基地3万亩以上,水果、香蕉基地2万多亩,花卉基地3000多亩,温室大棚面积2万多平方米。仲恺勇记农业(惠州)有限公司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园艺蔬菜标准园创建单位。航天农业有新发展,被列为2016年市人大重点建议,市财政从2016年到2014年,每年投入100万元,累计推广航天新品种15万亩以上,力争把航天农业打造成为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亮点。各县区先后举办了马铃薯文化节、四季绿菜心节、淮山美食节、石湾韭黄文化节、罗浮山荔枝旅游文化节、福田菜心美食节、沥林鹅文化节、梅菜文化节和龙门生态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龙门县分管领导亲自带队到华东、越南等地宣传推介龙门年桔等特色产品,擦亮了特色效益农业品牌。李容根副省长称赞惠东冬种马铃薯种出了房子、种出了票子、种出了好日子。

  (四)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年内新增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9家。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99家,其中国家级3家(含2家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省级19家(含6家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市级71家(其中市级培育对象12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4家。各级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65亿元,带动农户21.3万户,户均增收3360元,增加280元,增长9.1%。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84家,成员6594人,带动农户8.7万户,户均增收3060元,增加260元,增长9.3%。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规模较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的加工企业,目前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型的有35家,占50%。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市共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园区面积43450亩,辐射带动农户种植面积9万多亩,户均增加收入1900元。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163家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结成“利益同盟”,以订单农业、租赁土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到龙头企业就业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引导10多家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惠东县出台了《惠东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方案》,安排专项资金80万元,其中50万元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30万元用于奖励,同时创新订单农业信贷模式,通过银行、企业、网点、农户之间逐层担保,为农户贷款发展马铃薯生产,其经验做法在《广东农村工作通报》第5期刊载,惠东县马铃薯产业协会也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惠阳区财政安排了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运营机制好、经济效益好、带动农民增收效果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博罗县制订了《博罗县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办法》,对农产品获省名优认证的奖5万元,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奖20万元,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基地(园区)的奖20万元,推动“农超对接”的奖30万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全市农机总动力120万千瓦,增加3.33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8.57亿元,增加0.4亿元。拖拉机拥有量23908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88台,增加64台;水稻插秧机289台,增加119台;水稻联合收割机1048台,增加116台。机耕率92%,机插率11.3%,机收率72%,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61.8%,提高了3.2个百分点。全年共完成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60万元,共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7536台(套)、育秧盘124020个,受益农户 5219户。大力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加强2个省级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3个省级区域性推广站和2个省级水稻育插秧示范县建设,全市共举办机插秧现场会和培训班80多场,机插水平达到11.3%,提高了4个百分点。组队参加广东省首届“农机推广杯”水稻机插秧技能比赛,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总成绩在全省排名第二。大力推进花生、甜玉米、马铃薯等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引导农民购买使用微耕机1049台,耕整机76台,中耕机96台,起垄机274台,惠东县在马铃薯生产中利用机械化起垄作业的面积达到10万多亩,占总面积的76.9%,推动了冬种马铃薯产业加快发展。累计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3个,比上年增加10个,博罗县龙华镇“社企农机服务共建点”被农业部选定为部省共建的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创建了3个“农机安全示范镇”和8个“农机安全示范村”,确保了全市不发生重大农机安全事故。先后在博罗县泰美镇和惠东县多祝镇举行了2场大型的“农机服务集市”暨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带动当地农民购置各类农机具85台(套),使用农机补贴资金70万元;在第二届惠州农博会现场设置农机展区,开展“农机服务集市”活动,销售农机产品120台(套),货值180万元,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市委书记黄业斌亲自出席活动并作出重要批示:“很好,开了个好头,请继续坚持下去,推广至全市。”4月23日,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我市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推进“兴机富民”和“平安农机”工程的做法得到了省厅领导的充分肯定。11月15-17日,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研讨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五位院士和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300多人齐聚惠州,为水稻机械化生产献计献策,研讨会精彩热烈、硕果累累、圆满成功,推动了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发展,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2月23日,全省提升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工作会议在佛山召开,我市在会上作了《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典型发言。

  惠州农业信息网全年发布信息1.3万多条,日均点击率超过1万人次,访问总量突破700万人次,2009-2016年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百强网站”,2008-2016年连续3年被评为“惠州市政府部门优秀网站”;《惠州农业信息》杂志发行6期,总量2.4万多册,成为各级领导、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好助手;创办《惠州农业信息快报》,年内共印发11期,总数近2000份,多篇信息被省、市有关部门单位采用,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不断改造升级,成为拥有庞大数据库支持,集人工受理、语音查询、网站咨询、短信服务等方式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平台,年服务量超过8万人次;三农短信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农信通” 新增用户1.1万户,用户总数达到23万户,“菜篮子快讯”用户稳定在1.5万户。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发布政务信息1890条,处理网络问政160条, 2016年上报市委、市政府的信息投稿量和采用量位居全市前列。

  (五)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议案项目,年内新审定市级农业地方标准7项,新增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示范区1个;新增“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24家,基地24个,产品44个。目前全市累计制定地方农业地方标准33项,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5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11个、市级9个),共有“三品”认证企业126家、基地131个、产品266个。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新增省名牌产品(农业类)1个,市名优产品(农业类)9个,目前全市省、市名牌(优)农产品共68个,其中省名牌12个、市名优56个。

  新建镇级农残检测站7个,全市71个有农业的镇(办)100%完成建站任务,形成了以市农检中心为龙头、县(区)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以骨干、镇(办)级农残检测站为依托的覆盖全市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网络。大力推进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工作,建设标识管理示范县(区)1个、市级标识管理示范点4个,县级标识管理示范点60个,悬挂食用农产品标识牌2万个,全市74个镇办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销售店和农贸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基本实现挂牌标识经营, 131个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和完善了标识经营,圆满完成了省政府提出的工作任务。加强例行监测和省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盛会以及国庆、中秋、元旦等节假日期间的农产品质量监测,全年共抽检农产品样品43.86万个,增加12.66万个,增长40.6%,合格率均在99%以上。其中蔬菜样品29.12万个,合格率99%;水果样品7551个,合格率99.2%;生猪尿样13.99万个,“瘦肉精”合格率99.8%,保障了人民群众“菜篮子”安全。

  加强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依法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和有害有毒农产品危害公共安全等不法行为,维护了农民合法利益,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年共开展农资打假及专项执法行动60多次,出动执法人员3645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1570间次;查获各种违法违规农资产品362.98吨,其中:肥料358吨、农药1290公斤、兽药(含生物制品)1190公斤、饲料500公斤、种子(种苗)2000公斤,涉案货值120万元;立案查处案件242宗。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维护企业和农民群众的正当权益,美国杜邦农化公司送来“秉公执法、打假护农”的锦旗表示感谢。认真做好许可证的发放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更新和维护《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和《行政投诉处理电子监察系统》的数据,对信息实行网上公开。

  (六)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落实,现代畜牧业和生态旅游农业持续发展。强化动物防疫责任制,全年畜禽重点疫病免疫率达到100%,保持了重大动物疫病零疫情和检疫肉品上市零事故的“两零”成果。对所有动物监测网点进行覆盖式监测,共对37704份血清样品进行66242个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检测试验,对7136份样品(包括棉拭子、血清和组织样品)进行8994个病原学监测检测试验;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组织实施第三批扩内需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总投入327万元,共完善了2个县级动物疫病实验室和23个乡镇兽医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动物检疫监督和证章标志管理,年内共检疫牲畜441.36万头、家禽4347.08万只,率先在全省开启应用广东省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证明信息管理系统,开出《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70726张、《出县境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13854张;推进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全年发放二维码耳标693587套,戴标上传信息319966余条,免疫上传信息842569余次,信息上传量居全省第三;开展兽药经营规范年活动,推进兽药GSP企业改造;顺利完成我市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考务工作,全市有106人参加考试,取得执业兽医师25人,助理执业兽医师26人。建立害蚁防控示范区17个、根除示范区6个,投放药剂29.25吨,防控面积1.16万亩,加强薇甘菊、花生黑腐病、柑桔黄龙病、香蕉穿孔线虫等检疫性病虫、杂草的普查监测工作,有效防止了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发生及危害。

  落实畜牧业扶持政策,推报10家生猪养殖场和2家奶牛养殖场获批2016年国家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场,获得中央专项扶持资金960万元;落实能繁母猪保险政策,全市承保能繁母猪184529头,约占全市能繁母猪存栏数的64%,各级财政补助885.74万元,为养猪生产提供了18452.9万元的风险保障;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在博罗县和惠城区两个项目县设立生猪良种精液供应站(点)75个,发放良种猪精液52万份,补贴资金520万元,受益农户3000多户;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年内享受补贴能繁母牛6503头,补贴精液12640支,补贴资金18.96万元,补贴奶牛场(户)70个。建设完善了10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累计总数达到50个。推进广东省重点生猪养殖场建设,目前全市获批省重点生猪养殖场15家,获得各项扶持资金约800万元。全市现有原种猪场9个、种猪扩繁场7个、父母代种禽场6个;有年出栏万头以上瘦肉型生猪的肉猪场43个、年出栏5万只以上肉禽的大型肉禽场69个,规模场(户)的畜禽出栏量占全市畜禽出栏总量的8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生态养殖普及率达到70%以上。加强饲料和生鲜乳收购站监管,加强养殖场污染综合防治,促进了现代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年内新建农村沼气池1925 个,其中80m3以上的大中型沼气池117 个。累计建成各类实用沼气池 8712个,其中大中型沼气池801 个;建成管网式集中供气工程219个,惠及农户1838户;17个猪场实行沼气发电,占全省沼气发电场的60%。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惠东永记生态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季绿生态农业创艺园被推荐申报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博罗航天农业科技示范园、惠阳良井农业生态园等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加快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促进了农业多元化发展。

  (七)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明显,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扎实推进。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把它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和“村村有物业、户户有就业、年年有收入”的目标,以项目帮扶、就业帮扶、救济帮扶为抓手,以“先脱贫后致富,先输血后造血,先培训后就业”为途径,强力推进“双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做到了三个100%,即:贫困村、贫困户100%落实了帮扶单位及帮扶干部,帮扶单位100%实施了脱贫项目,贫困户100%实施了帮扶项目。目前,全市落实帮扶资金9500多万元(其中投入省级贫困村6728.74万元),接收扶贫捐款1.2亿元,帮扶村级扶贫项目274个、贫困户脱贫项目5000个,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转移就业2.65万人。2016年底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一举实现脱贫,条件较好的村达10万元以上;纳入帮扶有劳动能力1711户省级贫困户中,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的贫困户1345户,占78.6%,2015年可全面实现脱贫。去年底,在省考核组对我市的“双到”工作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插红旗的帮扶单位达15个以上。

  农村安居工程计划改造农村贫困户泥砖房2387户,已落实资金13770.4万元,其中:省财政1065万元,市财政1248.5万元,县财政配套3020.6万元,农民自筹8436.3万元。目前已竣工2715户,在建679户,春节前将全部完成3394户泥砖房改造任务,超出计划1007户。市级扶贫专项资金150万元,用于巩固和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重点扶持项目50个,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智力扶贫工程完成700多名扶贫智力生招生任务,累计招收智力扶贫生5727人,并100%就业。开展贫困户实用技术培训18期,培训农户3750户。利用市级资金通过市技工学校培训转移山区贫困地区家庭劳动力360名。本年度“大禹杯”竞赛8个项目正在实施,共投入财政资金105万元。认真组织实施市人大革命老区建设议案,年内投入扶持老区建设专项资金330万元,落实扶持项目87个,已完成60%的扶持项目建设。

  着力推进全市200个村企合作示范村建设,重点打造了20个新农村建设“五好”示范村。至年底,企业无偿支持公益项目建成832个,实际投入2.1亿元;村企合作项目建成107个,实际投入12.6亿元;建成村文化室174个、卫生站112个、垃圾收集点1212个。累计编制完成1849个50户以上自然村规划,完成率65.8%,镇通村公路3360公里全面实现硬底化,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100%;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9宗,解决了36.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惠阳区财政安排225万元专项资金,对全区1246个村小组保洁员按每月15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安排204万元完善全区102个行政村的垃圾池,按每行政村2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安排25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亮点村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各项试点工作,协调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旧”改造、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等工作,打造了10个主题突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10个环境优美的环境卫生一体化示范镇亮点。目前,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实施,42.5%的农村学校通过了规范化学校验收;基本完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室)达标建设工作,新增农家书屋280多家;建成农村卫生站1052间,行政村卫生站建成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

  (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农村财务管理和股份制改革成效明显。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切实抓好全市11个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42.1万亩,增加7.7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5%,流转形式以出租和转包为主,分别占77.6%和15.2%,还有转让、互换、入股等。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博罗县作为省试点,正着手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强化对减负工作的监测,全年没有发生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和严重群体性事件。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县、镇、村三级网络监控平台建设基本完成(除仲恺高新区外),标志着我市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组账镇代记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已有29个镇(办)完成了组账镇代记工作,增加17个;全市镇(办)会计委派(选聘)和代理制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并100%实行会计电算化。组织开展第五届村委会换届审计工作,预计2015年2月份前完成。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共发放集体经济组织证明书2404份(含经济联合社和经济合作社),比上年增加1078份,其中大亚湾区和仲恺高新区已全部完成。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村组开展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目前全市实行股份制改革的村组142个,增加62个,其中大亚湾区124个,惠城区18个。

  (九)《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实施,农业招商引资与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完成《珠三角实现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惠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编制工作,为我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扎实基础。积极申报省市重点项目,优质产业稻工程项目被列入市落实纲要重点建设项目,现代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被列入省2016年重点建设项目,海纳粮油等5个公司的5个项目入选广东省现代产业项目500强,20个农业项目入选惠州市现代产业项目100强。

  组织农业企业参加昆明、西安、沈阳惠州产品展销会、上海世博会和惠州市民营企业产品展销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10多亿元。组团参加香港美食博览会、中国(郑州)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二届江门农博会和第三届广东省农博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总额20多亿元,意向合同一批。黄华华省长、李容根副省长等领导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省农博会惠州展厅,黄华华称赞惠州现代农业有规模、有亮点、有特色。

  成功举办第二届惠州现代农业成果博览暨农业招商会。参加开幕式总人数达到4000多人,入场参观的人数超过28万人次;展区总面积约13000平方米,参加展示、展销的企业近500家,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2000多个系列9600多个品种;落实并在开幕式上签订的农业招商引资和农产品销售签约项目60个,合同总额达到58.36亿元;现场销售农产品总额610.36万元,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总额2.63亿元,签订农业招商引资项目总额9.43亿元。农博会隆重、热烈,规格高、规模大,内容丰富、硕果累累,促进了农业招商引资和经贸往来,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盛赞“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农业盛会”;省政府副秘书长颜学亮评价“很好,很耐看,很受鼓舞”; 业斌书记在农博会总结报告上亲自批示:“很好,再接再励,打造品牌,促进‘三农’发展。”汝求市长批示:“给予农业系统表扬,不断创新,培育成为会展品牌。”仕芳常务副市长批示:“农博会取得了明显成效。望再接再励,办出品牌,为我市‘三农’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灿培副市长批示:“农博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望不断总结、完善,争取越办越好,为‘三农’工作多作贡献。”

  (十)党建工作深入开展,执行力和作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 “五个年”活动和“争先创优”活动,着力加强执行力建设,增强了农业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在“万众评公务”活动中,名列市直55个执法部门第7名。在“争先创优”活动中,局机关党委被评为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委”,市农科所党支部被评为市直机关“先进党支部”, 1名同志被评为市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3名同志被评为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认真做好第十三届省运会天悦站接待工作,共接待9批次总计1200多人次,圆满完成了接待任务,省运会田径竞委会送来了“热情周到、服务一流”的锦旗,多支代表队和多名裁判员送来了表扬信,市农业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省运会筹办工作先进集体,2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汝求市长称赞:“不但接待工作做得好,其他工作也做得好,体现了惠州水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监督体制建设,畅通各种监督渠道,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防腐工作顺利推进。组队参加市直机关学习贯彻《廉政准则》知识竞赛,在52个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年内办理人大议案5件、人大建议7件、政协提案17件,在全部市人大代表对议案办理工作的投票评比中,市农业局名列第3名,被评为“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先进单位”。落实机构改革后局机关的“三定”方案和编制人员配备,在市直机关中率先开展干部竞争上岗,通过民主推荐、笔试、面试、演讲、公示等环节,提拔了多名科级干部。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和农业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力度,确保农业项目资金落到实处。热心为老同志服务,稳定老干部队伍。认真抓好机关人事管理、政务公开、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来信来访和安全生产工作,没有发生治安案件和安全生产事故,没有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做好办文办会、车辆管理、档案、保密、采购等工作,保障了局机关正常运作。

  三、2016年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业自然资源难以再有明显增加,以前拼资源、拼劳力的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全市仍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农田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加上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必须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充分,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亟待加快发展。四是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待进一步挖掘。五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依然较低,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仍需加快。

  四、2017年工作计划

  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加快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5511”工程,全面完成现代农业“八大目标”,加快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力争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取得新进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总体目标是: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主要措施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兴农,着力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业基础设施,实施八个“深入推进”和八个“加快转变”。

  一是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向“旱涝保收”转变。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被中央列入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也是当前我市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紧迫任务。2016-2015年度种植业和农综方面的农田建设项目资金8885.4万元已经下达,要抓紧组织实施各类项目工程,把财政奖补与农民投资投劳结合起来,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打造一批上规模、有特色、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力争年度建设高标准农田6.14万亩,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5个以上。

  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农业产业从传统低效向特色高效转变。落实国家种粮补贴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扩大超级稻试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力争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3.5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55.15万吨以上,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工作考评指标。做强做大特色效益农业,力争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认真办理市人大推进航天农业发展重点建议,力争2015年推广航天农产品3万亩以上。加快发展设施高效农业,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全市36个区域性农产品生产基地、26个特色农产品种养专业镇和50个专业村的建设,培育、打造更多的特色农业新亮点。

  三是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提升,加快农业发展从主要依靠劳力支撑向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转变。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开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大力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积极提供新品种供应、新技术推广、统一耕种收获、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资统购统供等服务,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开展农机服务集市活动,大力推广农业机械,重点在水稻、花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上取得突破,力争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63%,比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努力把“12316”三农服务热线打造成我市的农业信息服务品牌。

  四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经营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落实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加工型、流通型和利益联结机制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全年发展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总数达到210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规范化建设,力争全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总数达到320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制度,抓好省试点县博罗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筹备建立工作,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抓好11个土地流转示范镇的示范工作。

  五是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农业增长方式从以量为主向量质并重转变。加强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打造惠州知名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新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4个以上、省市名牌(优)农产品5个以上。进一步加强对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执法监督,确保全市不发生群体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六是深入推进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建设,加快农业发展从粗放、单一功能型向低碳、多功能型转变。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大力示范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生态农业技术和健康养殖模式,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减少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加快博罗航天农业科技园、惠州市现代农业观光乐园、宝利来生态旅游大观园、惠阳良井现代农业园、惠州阳光现代农业园、惠阳沙田梅园、惠东大岭三联农庄、仲恺勇记现代观光农业园等休闲观光旅游基地建设,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

  七是深入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加快畜牧业生产从散养、粗放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落实惠牧强牧政策,扶持生猪养殖基地和重点生猪养殖场建设,加快发展三黄胡须鸡,推行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生产,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实现保障肉品有效供应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力争肉类总产量增长2%,牛奶产量增长6%,牧业产值增长6%。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持强制免疫密度100%,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八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加快城乡发展从二元分割、差距明显向统筹协调、一体化方向转变。按照中央要求,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规划先行,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公路硬底化、沼气建设、危房改造,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2015年要协调有关部门,着力打造20个新农村建设“五好”示范村、25个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示范镇,累计编制完成2812个50户以上较集中自然村整治规划,完成通500人以上的自然村公路硬底化500公里,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100%,基本建立试点范围内覆盖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年人均纯收低于2500元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年度培训城乡各类劳动者6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人以上。做好第五届村委会换届审计工作,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加快农村股份制改革,推进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和水稻保险试点。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完成纳入帮扶对象366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的帮扶任务。建立长效机制,力争2015年底全部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投入资金1.2亿元,完成2400户农村贫困户19万平方米危房改造任务,解决近1.3万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加强革命老区建设,争取将原议案350万元扶持老区建设资金转为市政府扶持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常态化计划。

  此外,以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强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我市特色优质农产品市场,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巩固供港农产品在全省的优势地位,互惠互利,发展共进。开好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全市现代农业推进会、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新农村建设推进会、动物防疫工作会议、春耕生产现场会、冬季农业生产及基本农田建设现场会、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现场推进会等8个会议,确保取得预期的效果。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加强作风建设和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