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历史实践的证明

时间:2021-10-02 00:00:00 工作总结
证明是汉语词语,拼音是zhèng míng,指根据确实的材料判明人或事物的真实性。范文112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改革:历史实践的证明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历史实践的证明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委员会在中共史上举行了非同寻常的会议。这就是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上,邓小平同志说:如果现在不实施改革,我们的现代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埋葬。

  改革存在,不改革就死亡,历史以其不可辩论的严峻性提出了问题。

  人民选择改革,中共选择改革。中国社会主义的进程发生了伟大的变化。

  第二。

  中国人有温故知新的重要经验。为什么不改革就埋葬中国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前途。但是,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中国不能一下子进入社会主义,需要过渡期,这个过渡期被称为新民主义。在夺取全国政权前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清醒地认识到,为了稳步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和从新民主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能过早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必须允许适当的发展。否则,消失后请来。这个时期有多长?当时的想法是,在全国获胜后,大约需要15年时间才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转变。之后,1952年,毛泽东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参考薄一波一些重大决策和事件回顾)。

  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这个过程大幅度缩短,几年内完成了过渡,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过早结束,资本主义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足(同书第64贞)。随着过渡的迅速完成,以行政化高度集中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面建立。毫无疑问,这种体制对社会经济资源具备很高的动员能力,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的战略方针下,对迅速打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个被称为产品经济的体制,高度集中经济的决策权,用行政关系代替经济关系,用行政手段代替经济手段,用直接的统制代替社会经济本身的调整机制。更重要的是,这种体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是唯一正确的真正社会主义系统模式,越来越强化。

  但商品经济是客观存在的,价值规律也不能随意消失,因此强制实施产品经济体制的结果,不能全面扭曲经济关系、经济结构,不能越来越严重地恶化资源配置的质量,不能多次受到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无情处罚。错误地使用,终于严重损害了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普遍物质匮乏面前,在人民群众依然相当贫穷的生活面前,在百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工业化、现代化目标面前,这种传统体制已经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优势。

  人民悲壮地选择改革,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作出重大牺牲的中国农民率先作出了这种决定性、义无反顾的历史性选择。今天,珍惜革命博物馆的中国小村庄农民死亡的誓言书还在默默地告诉人们这个选择的困难、沉重和悲壮。

  三、三、三。

  伟大的时期开始了,伴随着它,是中国广阔的农村勃然发生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奇迹般的繁荣。

  没有亩产万斤的卫星,也没有我是玉皇,我是龙王的歌曲,只有一个家庭共同生产承包责任制,中国数万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就像火山爆发一样薄弱。中国粮仓充实。

  改革从农村向城市迈进,旗帜鲜明地写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发生了变化。从被嘲笑或欣赏的蓝蚂蚁变成了街上流行的红裙子,从忙的时候吃,闲的时候吃变成了讲究什么样的营养结构的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样,以前王谢堂前燕,飞入普通百姓家……这些变化在外人眼里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中国人知道其意义。没有人会忘记这样的变化,也没有人会忘记1984年。中国的大学生在天安门前,在国庆节旅行的队伍中,高引擎说:小平,你好-这不是大学生,这也不是问候。这是人们宣布改革,赞成10亿票!中国改革的伟大成就,集中在一点上,就是开辟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道路。这才是真正走向繁荣的道路。改革的任务是根据中国情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体制。建立这种新体制,前所未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中国人民经过数十年艰难曲折的探索,付出巨大代价终于找到了。人们反复对这条路进行了大量的理论验证,但只要看到改革带来的成果,看到改革前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对这条路的正确性应该有点怀疑吧

  四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繁荣的社会工程,不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有困难,有风险,热烈憧憬中国现代化的繁荣、民主、文明的炎黄子孙为之奋斗,有时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10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社会生产力的能量空前释放,但这毕竟是改革的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以权利转让为基本特征的政策调整。旧体制受到很大冲击,越来越破坏,但尚未解体的新体制不断成长,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尚未实现旧体制的替代,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商品经济的秩序、规则等组织体系相当不健全因此,交织成矛盾、摩擦、冲突的画面,消蚀了改革的积极成果,释放权利的政策效果也越来越衰退,负面影响越来越大。改革终于面临空前的困难和压力,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你要去哪里?可能的选择是倒退。但是,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使中国走上改革之路的理由不是其他的,实践无疑证明了旧体制不改革。因此,如果你从改革的道路上退步,那就是退回错误,退回失败,你将埋葬中国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

  另一个现实的选择是坚定前行,深化改革。改革的困难、改革中的问题只能通过不断改革来解决。因为这些困难和问题都不能否定改革的方向,只是表明浅层次的改革已经结束,需要转向深层次的改革,只是表明放弃权利的政策调整已经完成了使命,需要转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织和体制创新,只是表明必须冷静深入反省,更详细、更妥当地规划改革的过程,只是表明进一步改革需要进一步的条件,必须仔细研究和积极创造这些条件

  显然,真正深化改革的任务是中国人民目前面临的极其严峻的挑战。但是,这里来一点也不能犹豫。这里胆怯是没有用的。因为不改革没有出路。改革担负着社会主义的希望,担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希望。

  5.5。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决不是否定社会主义,而是否定社会主义采用的某种模式,决不是全面否定这种模式,而是在确定其历史意义和现在合理因素的前提下,适应新的历史过程要求进行改革。这决定了只能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运行。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就不再是社会主义的改革了。

改革:历史实践的证明

  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顺利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开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对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认真总结的重要论述,对改革不停止、开放不停止、新时代改革开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要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提出五点意见。第一,改革开放是深刻的革命,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推进,第二,改革开放是以前没有人的新事业,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推进,第三,改革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全面的改革,在各项改革合作中推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定的统,第五亿人民的开放是第一,要尊重自己的开放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谈到海南等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五个充分证明,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等。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调查时指出,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提高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幸福为检验改革效果的标准,使改革开放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并强调,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不仅是40年艰苦探索和实践的最佳庆祝,还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这些重要经验总结,主要围绕改革开放方向和道路、改革开放方法论、党领导、人民初心等开展,构成指导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严密逻辑体系。

  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在方向和道路问题上应旗帜鲜明。我们的改革开放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变旗帜的邪路。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现代中国不实行改革开放的死路,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我们的方向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管理体系,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我国国家管理体系需要改善和完善,但如何改善,如何完善,我们必须坚持,有力量。改革开放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推进,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上,我们必须有强大的战略力量和政治力量,关键时刻、重要场合要敢于亮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初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初心,不仅是过去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基本遵循。

  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求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党始终以为人民谋求幸福为检验改革效果的标准,使改革开放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足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着力解决人民大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大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未来命运的基本力量,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力和力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

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我们应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智慧力量。

  坚持科学有效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方法论的论述,不仅涉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而且涉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不仅注重改革实践中的大胆试验、大胆突破,而且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仅坚持以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开放,而且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开放;不仅包括创办经济特区,而且包括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强调处理好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关系,而且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此外,诸如“打铁还需自身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功成不必在我”“钉钉子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等一系列既形象生动又铿锵有力的措辞,也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方法论论述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他一贯强调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坚持党的领导是方向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了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开放方方面面。为此,要着力提高党把方向的能力和定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自觉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着力提高谋大局的能力和定力,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提高定政策的能力和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高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改革:历史实践的证明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立足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开辟多学科交融的广阔空间,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塑造社会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发展中国政治哲学必须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合理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有益研究成果。

  政治哲学主要关注政治价值和政治的本质,是关于一般政治问题的理论,也是其他政治理论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对我国政治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扎根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更多哲学智慧。

  立足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立足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不断提出和阐释政治学与哲学交叉性问题,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哲学的繁荣,而且推动了一般政治理论的发展。

  当前,中国政治哲学在哲学和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研究领域。从学术路径上看,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政治哲学的影响。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政治哲学曾长期是哲学家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但自20世纪初至70年代,政治学研究中的行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政治哲学研究则日渐式微。直到70年代后,政治哲学才开始复兴,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对外学术交流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政治哲学工作者围绕政治与哲学、市场经济与社会正义、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政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论辩,均或多或少受到国际政治哲学的影响。

  从根本上讲,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源于中国社会政治实践的巨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伴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深刻改变。这既增强了政治哲学工作者的问题意识,也改变了他们考察政治问题的思维路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形式,其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和新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难以用原有的政治哲学理论进行解释,需要新的理论范式加以概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正义关系问题的讨论从经济学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到政治学、社会学研究领域,最终集中于政治哲学研究领域,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同时,诸如公平与平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等问题,也成为政治哲学研究的热点。中国政治哲学的繁荣发展表明,从宏阔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层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是迫切的时代需要。

  开辟多学科交融的广阔空间

  价值体系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政治哲学说到底是一种价值追问,只不过这种价值追问涉及的是政治问题。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价值追问,从一开始就参与到中国社会新价值体系的塑造过程中。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形成许多新的社会群体和利益关系,激发出新的强劲社会活力,同时也产生不少新的价值观念。与以往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日益呈现复杂多元的发展特征。在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如何实现个人生存价值、如何实现社会共存的理解发生显著变化。从哲学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塑造新价值体系的过程。

  改革开放后,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逐渐兴起。较早出现的是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讨论,这是触及个人生存价值和社会共存基础的深层次问题。接着,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逐渐深入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形成关于如何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激发经济活力和社会活力的学术讨论。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政治理论研究不断发展,从哲学层面把握价值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一般性问题便成为迫切的理论需要。于是,价值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这为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准备。90年代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以这一问题的讨论为契机,关于正义问题的研究全面展开。正义理论是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一些过去政治理论较少涉及的价值论问题逐步进入政治哲学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加深了学术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从来都是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一直都肯定人的价值选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认可从价值论的角度对社会生活进行考察。从这一点看,价值论研究本应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范畴,而政治哲学正是在这一理论范畴中回答时代问题的范例。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力求从时代需要出发回答时代问题,这必然要打破自我封闭的界限,进而形成一个以共同问题为纽带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哲学研究中,这种以紧密关联于时代问题为纽带的学科融合,为打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和西方哲学研究提供了可能。此外,在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这种学科融合将哲学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深度衔接,进而形成一个哲学关注现实问题、参与时代精神塑造的理论场域。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这种创新性发展,既给哲学自身带来新的生机,也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塑造社会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激发时代精神的积极作用。

  推动中国政治哲学创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对中国政治哲学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诸如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怎样更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等,解决这些时代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可循,也不能依循旧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应时代发展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丰富政治智慧,在扎根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要坚持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紧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有益学术参考。

  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天下为公的大公思想、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以邻为伴的邦交原则等,这些独具魅力的中国政治思维,在我国政治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文化是具有时代性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间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融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重视传统不是回归传统,追根溯源是为了更好向前。这就需要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特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在现代社会政治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合理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有益研究成果。创新发展中国政治哲学,应合理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有益成果,择其优者,为我所用。例如,西方政治哲学中的法治精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可以给予关注。但应清醒地看到,西方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制度存在区别,西方政治文化与政治实践并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在现实社会中,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的人对现代价值的理解必然存在差异,但政治上的区别并不主要来自文化差异,而更多来自制度设计差异。中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民主、法治、公平等现代政治价值。这是在中西学术交流中必须首先明确的。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应在吸收外来中守正创新,牢牢立足中国实际,紧跟当代中国政治理论和实践创新步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更多有益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