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了解和研究学生_班主任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时间:2021-09-30 00:00:00 工作总结

班主任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方法的重要无与伦比,方法得当,阅读的效果才明显,可从以下方面指导:

(一)朗读方法引导

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

模式的理论根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为什么读书这么重要?因为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根本在于习得语感,语感的获得就是读、读、读。叶老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御文字。”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领悟。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直觉性,一般不需要理性思维作中介,就能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与情味,正误与优劣。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的,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而非教师的讲授灌输中接受的,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读出语言的味道,在读中受到感染、熏陶,体现语言艺术的真正魅力,在抑扬读顿挫、轻重疾徐的朗读中可以听出作者字词句篇的划分,语修逻文的处理。

诵读的具体方法;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语言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代替老师的枯燥的条分缕析,还语文的本来面目。

诵读符号:逗号、顿号停顿(1拍) 分号、句号、省略号停顿(2拍) 段与段之间停顿(3拍) 连续(⌒ )重读(▲)轻音(△)升调(↑)降调(↓)快速(——)慢速(---)等等,有了这些符号,学生便于确定基调、处理轻重、调节停顿、控制语速,更准确地传达出自己对于言语的外部形态和内蕴品格的感受和理解。

(二)、粗读浏览与精读细研、快读与慢读,齐头并进

浩瀚的知识海洋展现于我们眼前,若想每一本书也不放过,步步为营,就会葬身于汪洋大海;若对每一本书只想跑马观花,也可能一无所获。所以必须把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才能撷取丰硕的果实。

略读是针对快速浏览信息而言,可以是书目、文章标题,也可以是文章内容,主要是对有用的信息筛选。速度可达到500字/分钟

精读则是针对当确定了重要的信息后,对精词、妙句、好段的揣摩、鉴赏,速度应是200字/分钟。

(三)、作阅读笔记,积聚知识宝库

阅读讲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足见写在阅读中的地位,教会学生做阅读笔记是重要的,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

1、 卡片式

便于归类整理、管理、使用,主要记录经典的语段,收藏价值大的史实、事件。

2、 摘评式

在摘抄过程中注评,发表自己对人、事的看法、观点,阐释理由。可通过此方法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3、 剪贴式

主要是针对整篇文章而言,摘抄费时,文章又确有保存价值,采用此法。收藏资料可按下面的类别整理:祖国新貌、国际风云、海外风情、历史空间、科技长河、当今体坛、动物世界、书林画苑、音乐无限、军事天地、风流人物、异域珍闻、生活常识、名人轶事等。

(四)网络阅读

上网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最佳途径。在网上不仅可以大量阅读,还可以发帖、跟帖、回帖,及时阅读反馈,交流思想,升华感悟,大大提高阅读效率,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题材。

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知识库存,写作时不会再为“无米之吹”而愁,可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文章自会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四、分配阅读时间,保障积累到位

若没有时间的保证,阅读很可能善始不能善终,不仅校内每周要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节假日也需坚持,“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阅读要有成效也该如此。当然,积累并非阅读的终及目的,阅读——积累——应用——阅读,这是一条循环链,阅读、积累是吸收、消化,活动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应用于实际,在应用中会发现缺陷,于是又在阅读中吸收营养。知识和能力逐渐增强和提高。可通过下面的活动起促进作用:

(一)、佳作交流展评,阅读材料的选择再现

合作学习是新世纪的学习形式,交流合作可取长补短,通过阅读材料的交流评比,分出优劣,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学生的阅读果实获得师生的承认,会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读书心得座谈,阅读材料的概括分析

若只看不思,看得再多都无收益,“学而不思则罔”。让学生就阅读所思发表看法,一起磋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初中阶段是最具叛逆的时期,也最具效仿力;爱表现自己,也有独立的见解。让思维的火花碰撞,灵感跳跃,学生的睿智绽放,每位学生是具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潇洒,能对韩寒现象各抒己见。

(三) 、辩论创作,阅读材料的加工创新

阅读积累要转化为应用能力,进行综合测评,演讲、辩论、7是最好的途径。阅读、积累是吸收、消化,演讲、辩论、创作是表达、创造。若长期坚持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综合素质会全面提高。

班主任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广泛而深远。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去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的人物等。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淘气包马小跳》能畅销全国了。

2、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纯净学生的精神世界

阅读名家名篇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名家名篇的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名家名篇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就会感受到名家名篇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其实,我们并不期待名家名篇能教会学生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二、探求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

1、开放性的阅读方式

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对待学生的阅读方式,我们要宽容一些。于是我采取开放性的阅读方式。如果学生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如果翻动了书本的三页,还不能吸引住学生的目光,那就不能责怪学生,只能是书本身的问题了。如果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学生一旦被吸引住了,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就算你想阻断也是阻断不了的。比较折衷的办法是:老师开列书目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开列书目,其目的是通过阅读摄取全面的文化养料,这些书籍的内容应涉及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等学科的诸多领域;而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是为满足他们的自我选择性心理需要,发展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开放性的阅读方式,除了在看与不看方面可以自由选择外,在阅读的量上也应以宽容的标准来对待,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规定是不少于145万字,其中小学第一学段是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是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是不少于100万字。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学生的阅读量有增有减:比如有的学生一学期能读十本书,并且还有余力,我们就鼓励他继续读;有的学生一学期只能读三本书,但是他读得很认真,我们也会表扬,因为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达到了他的目标,也会有成就感。

2、放松学生的阅读负担

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是教师检测学生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显性行为,当然也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干涉行为。

我们认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倡作摘抄,写读后感,但是不能强求。引导和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宁愿让学生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也不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因为写读后感而产生无形的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形成了,同时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也形成了;二是暗示,可以养成习惯,还能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等等。但也可以很简单,阅读的习惯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

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最好是朗读有故事情节的、蕴涵一定道理的文学作品。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持续默读,简单的讲就是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一般为10至15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或报纸独立默读。

为此,我们推行了两种朗读制度:一、晨读。鼓励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佳作美文、古代诗词等;二、下午上课前15分钟,提倡学生持续默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实践证明,学生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阅读习惯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三、尊重学生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

1、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学生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例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学生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学生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学生读到的是友情,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

面对课外阅读中存在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即认为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学生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同时,我们还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即允许这种解读的差异的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2、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阅读了《哈利?波特》以后,有的学生喜欢手持小棒指指点点,有的学生变得喜欢沉思,有的学生会聚在一起热烈的交谈书中的情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是学生阅读后的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于自抑的表现。学生都做过“过家家”的游戏,这不也是他们阅读了生活这本大书以后的一种表现吗?

从促进学生持续阅读的角度来看,有表现就是最好的,有表现就是有热情、有兴趣、有欲望。过去我们总是把课外阅读的教化功能看得过重,认为阅读是一件很高尚的事,阅读应该能够导向人的行为变得“健康向上”。现在看来,这种看法实在是太功利了,阅读首先是一种享受,因为得到享受所以喜爱阅读,阅读的表现只要是没有危害的就是正常的,就是应该被允许、鼓励的。毕竟,表现愉悦是可以有很多方式的。

四、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保持学生的热情,保护学生的兴趣;其次是我们给学生的书是否具有足够的魅力;最后才是方法和技巧。那么能让学生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的,应该就是氛围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个喜欢阅读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

当然,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如:

班级读书会 主要的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学生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学生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挑战性阅读 为生活和命运而阅读,是一个很诱人的阅读理念。如果我们的学生能面临这样的阅读情境,那么课外阅读会变得很光明。“挑战性阅读”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的一种课外阅读指导方式。首先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挑战”,这种挑战的任务是需要学生去补充知识的或经验的空白的,那么,阅读就形成了。例如社会的重大事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学生也是一样的。如雅典奥运会刚刚结束,我们不是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奥运会的起源、发展等方面的书籍吗?或者,是相关的历史书?这不是绝好的机会吗?

影视主题活动 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现在已经有很多名著被搬上银幕或荧屏了,比如《西游记》、《水浒传》,还有动画片《宝莲灯》、《海底总动员》等,学生都会特别喜爱。看电影电视对阅读兴趣很有帮助,如果能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学生喜欢游戏、喜欢表现、喜欢攀比,利用游戏可以创设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比如设计各种游戏式的活动:朗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等等。谁做得好,谁就获得公认的优秀成绩,并能赢得全班同学最热烈的掌声和老师的赞扬及一定的奖励。当然,这样的游戏活动中要多设擂台,多设奖项。让学生捧着“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和笑声,学生的阅读愿望更会欲罢不能,将会更积极主动地飞到浩瀚的书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