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全文_2018年宁波市江北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时间:2021-09-30 00:00:00 工作总结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北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工作回顾

2017年是江北在建设中发展、转型中提升、创新中奋进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监督支持下,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八八战略”,主动融入“名城名都”,围绕区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统筹推进创新高地、美丽之城、文化强区、开放都市、幸福家园“五大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建设又迈出坚实一步。

一年来,我们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江北经济”稳中有进

经济增长态势强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要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经济增速连续三年领跑全市的基础上,2017年“双底线”考核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4亿元,增长9.7%,增速在全市各区(县、市)中保持第一;完成财政总收入108.0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增长1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0亿元,增长11.1%。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11.3亿元,增长11.7%,增速在全市各区(县、市)中排名第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9.6亿元,限上商品销售额1081.7亿元,增长40%。三次产业占比优化为1.8:34.6:63.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保持全市第一。连续两年入围浙江省区域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创新力30强榜单。

核心产业发展壮大。对接宁波“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1+X”经济政策正向激励明显,金田集团入选宁波市千亿级工业龙头企业培育名单,奥克斯、华翔引领核心企业群建设,爱柯迪主板上市,柯力、康赛妮成为国字号单项冠军。银亿邦奇、金山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项目落户,完成工业投资40.2亿元,增幅排名全市第一,工业强区(县、市)全省综合评比快速上升至第27位。实施新一轮现代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港航物流、现代商贸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回升,金融服务、商务中介、科技创新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0.6亿元,增长10.5%。电商经济发展喜人,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60%,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销售额、进出口总额等5项指标实现翻倍增长,前洋E商小镇客厅项目启动验收,宁波北城市客厅形象初显。都市休闲旅游业加速发展,荣获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入选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年接待游客数及旅游总收入继续保持15%以上增长。

创新驱动导向鲜明。搭建创新平台,推进浙大宁波工研院二期和宁波工业物联网学院建设,新增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31万平方米。培育创新产业,“一网一膜”高新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挂牌宁波工业物联网特色产业园,承办光电膜材料2017宁波峰会和全市工业物联网发展现场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8%、13.2%和13.9%。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9.2%。集聚创新主体,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和“创新2025”重大科技专项行动,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和研发中心7家、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全区R&D经费投入预计达到11.9亿元,发明专利授权587件,蝉联省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称号。引育创新人才,“侨梦苑”成功授牌,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新引进“国千”“省千”人才各2名,人才总量达到13.7万人。

一年来,我们统筹兼顾抓建设、优环境,“江北形象”提质提靓

城市空间有机更新。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多规融合,完成核心区空间品质提升规划研究,组织甬江北岸等18项规划研究和城市设计。推动征地拆迁,全年征收集体土地1060亩、征收房屋55.6万平方米,13个征拆项目实现“清零”,新增土地收储2300亩,完成土地供应2800亩。推进“城市双修”,13个棚改项目全面启动,李家村、孔浦村完成旧村改造,压赛村、冯家村等5个旧村改造顺利推进,海田南侧地块成为全市首个棚改出让地块。全年拆除各类违法建筑264万平方米,成功通过省级“基本无违建区”验收,慈城新城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城乡建管水平提升。区块开发翻开新篇,甬江北岸地块整理、路桥建设等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姚江北岸市奥体中心“三馆”主体建成,滨江商住项目得到市民青睐;湾头、老外滩延伸段、慈城新城等重点区块建设提速。立体交通初具规模,洪大路北延、压观线改造等工程完工,云飞路三期、大庆北路拓宽及环城北路西段拓宽等工程开工,中兴大桥、三官堂大桥建设顺利,轨道交通、慢行系统及交通治堵同步推进。品质城区展现新貌,业态整治、夜景美化和“三江六岸”提升有序推进,大庆南路、宁镇公路等主干道综合整治全面实施,农村保洁“一把扫帚扫到底”和农村垃圾“一站式”外包模式全面推开,智慧城管二期完成建设,成功助力宁波摘取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二号首长

环境整治成效凸显。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深化“五水共治”工作,创新全流域综合治理,“八颗公章”联合执法成为全省剿劣样板,中马、白沙街道获评市首批“污水零直排”街道。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55个整治项目全面开工,慈城镇、洪塘街道规划整治方案获评省级优秀。坚持“以环境论英雄”,开展农村环境专项整治,打造“10+10”美丽乡村示范村。抓好污染防治,实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关停“低小散”及环保问题企业304家,完成整改117家,以全市最少的信访量顺利通过中央环保督察。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城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2%。

一年来,我们勇立潮头抓改革、促开放,“江北行动”蹄疾步稳

改革试点卓有成效。“江北改革”成绩突出,坚持以“最多跑一次”为龙头撬动各领域改革,96.5%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改革清单,企业“全生态”高效审批体系得到国务院督察组肯定,个人“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列入省标准化试点,行政审批服务群众满意度第三方测评连续24个月全市第一。小城镇改革成效明显,慈城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江北试点”亮点纷呈,深化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房不动产登记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成绩突出,文教、孔浦街道列入现场教学点。“江北做法”赢得点赞,先后承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个省级现场会,海绵城市、项目审批、窗口服务等典型经验获得中央级媒体聚焦报道。

招商引资全线突破。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不动摇。创新招商机制,通过招商资源共享、招商专员赛马和招商项目联动等举措和“五不限”工作机制,全面激发招商活力。招引重大项目,聚焦四大核心功能,发挥政策平台优势,中铁建宁波总部、中国五洲设计集团浙江分院、太平洋金融租赁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签约落户,全年新引进企业5074家,其中注册资本500万以上1693家。服务项目落地,重点项目建设换档提速,26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5.0亿元,完成率位居全市第一。全年实到大市外内资83.4亿元、浙商回归资金58.5亿元,超额完成市考核任务。

对外开放走在前列。主动融入宁波“一带一路”建设国家综试区创建。高起点建设老外滩国际开放平台,匈牙利等4个欧洲国家驻宁波商务代表处实现入驻,高标准谋划“网上丝绸之路”贸易试验区建设。成功举行第三届全球贸易信用大会,承办中国――中东欧贸易博览会和合作发展论坛相关活动。提升对外贸易水平,与中信保合作建立出口信用保险政府统保平台,全年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409.3亿元,增长44.8%,增速全市排名第一;实到外资1.3亿美元,增长25.9%。支持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实施项目42个,总金额2.2亿美元。山海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我们持之以恒抓民生、促和谐,“江北人居”更美更好

社会保障提质扩面。扎实办好实事工程,加大财政对民生保障的倾斜力度,全年民生支出突破43亿元,增长22.4%。把保就业、稳增收作为重要工作,打造江北“创业俱乐部”,全年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482元和32743元,均增长7.9%。稳步推进参保扩面,户籍人口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上升至96.7%和99.2%,在全市率先开展医保按人头付费与签约服务相结合的省级试点。深化养老服务,实施医养结合,推广政府购买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区级公办、民办康复机构数量及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实施住房保障工程,洋市、冯家、城庄等5个安置房小区交付,3860户群众喜迁新居;完成解危城镇丙类危房160幢、农村危房625户。

公共服务加大供给。加快教育现代化,创办宁大青藤书院,投用宁大附属学校,引进上海福山外国语学校,新组建江北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优化老年教育,推广终身教育,成功入选省“学习型城市”。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高标准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审,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全国百强中心和全国优质示范中心,市九院二期一阶段顺利投用,优质民营康复医疗机构发展态势良好。推动体育强区建设,市小球训练中心、江北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顺利,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宁波山马”成为全国首个中国田协参与主办的山地马拉松赛事,首届“横渡姚江”活动成功举办。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宁波音乐港入选省万亿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外滩时尚街区被评为省文化创意街区,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合唱节、第九届中华慈孝节、省音舞节和音乐宁波帮大会。

社会治理夯实基础。加强社区建设,培养“全能社工”,打造品质社区,“村民说事”“我事我论”等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全面推广。夯实基层基础,成立全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推进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基层“四个平台”建设成为全省样板,区交通事故调委会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筑牢安全基石,提升安全生产和综合应急水平,妥善处置“11·26”爆炸事件,开展“治隐患、保平安、促转型”集中攻坚,连续12年荣获省级“平安区”称号,胜利夺取全省首批“平安金鼎”,成功入选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县、市)。

一年来,我们一以贯之抓作风、提效能,“江北铁军”戮力前行

法治建设持续深化。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建议121件、政协提案110件,满意或基本满意率达100%。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建立“三位一体”行政执法监督体系,落实重大行政决策规定,抓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成功申报全国法治区(县、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洪塘鞍山村列入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推荐名单。

行政效能持续提升。启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和职能划转。发挥重大决策执行监察平台作用,重大工作按期执行率达97.2%。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招投标管理监督办法,探索公共资源交易规范管理新机制。深入打造阳光政务,成为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单位,在全省率先完成试点领域标准化编制。

作风建设持续推进。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实施“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38个市级项目、108个区级项目攻坚完成率达95.3%,一批多年未破难题得以破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年作风追责11人次。

一年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妇女、儿童、工会、老龄、慈善、红十字会和地方志等工作不断进步,审计、统计、物价、档案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加强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地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江北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全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创新经济培育不够充分、有效投资增长不够稳定、高端项目招引不够突出,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还不够大,新旧动能转换还没有真正进入快车道。二是中心城区辐射能力不强,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三是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充足、生态质量好转趋势不够平稳、平安风险稳控基础不够牢固。四是少数干部的服务意识、担当意识还不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四风”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二、2018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依然复杂的内外发展环境,我们要找准历史方位、研判发展阶段,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一立足点,着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聚焦点,努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落脚点,让全区人民在“五大建设”进程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苦干实干、善作善成,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争做全市标兵。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南湖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区委有关会议精神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提升区域发展能级这一主线不动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高水平推进创新高地、美丽之城、文化强区、开放都市、幸福家园“五大建设”,加快构筑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为宁波“名城名都”建设贡献更多的江北力量。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0%,外贸自营出口额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等指标确保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拉高标杆、自加压力、主动有为,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着力打造实体新经济,建设更高质量的创新高地

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抢机遇、抢项目、抢人才,推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做到速稳质更优、提量更提效。

推动产业结构现代化。坚持“智能经济”主攻方向,深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北行动,突出“以创新论英雄”“以亩产论英雄”发展导向,坚决打破影响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加快实施核心企业群和优势产业群建设计划,支持金田集团打造千亿级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群,培育以“一网一膜”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群,全力打造宁波都市工业创新发展样板区。深化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重点引进资本、技术、人才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力争新投用商务楼宇50万平方米。大力推进电商经济发展,打造全国B2B电商集聚新高地。发展旅游幸福产业,推动慈城·保国寺5A级景区创建,建设一批集聚人气、创造财富的山水农旅项目,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全面落实省、市“凤凰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家,设立并购基金,引导上市企业做大做强;分类实施“小巨人”培育行动和小微企业提质行动,产值过亿工业企业数量争取破百。

推动平台建设高端化。发挥产城融合优势,完善产业平台建设运营体制。全力提升省级光电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能级,实现“小镇客厅”项目竣工运营,争取膜材料行业峰会永久落户。深入推进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建设,构建“一园两核多点”产业体系,打造全省工业物联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深化工业区“二次开发”,打好扶优汰劣引强组合拳,加快产业、人口和空间三大置换。推进泛老外滩金融保险创新港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保险、银行、证券、基金等法人机构,加速现代金融业集聚发展,实现中国保险博物馆开馆。加快特色小镇梯队培育,争取膜幻动力小镇首批通过省级验收,推进前洋E商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外滩时尚小镇、云创1986青年小镇、物联网小镇等特色产业平台建设。

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化。围绕宁波沿江(三江)创新创业带规划,加快北高教园区建设。打造“数字江北”,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企业上云、智能诊断和江北智造“双百”行动,逐步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发明专利、研发机构“三个清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R&D经费投入力争超过13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8%。实现“全域孵化”,聚焦科技前沿和产业导向,重点引进培育科技孵化、成果交易类专业机构,新增孵化器及众创空间30万平方米。建设“北岸智谷”,抓牢抓实人才“引育留用”关键环节,提供“人才管家”服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50人以上,争取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宁波分院落户,推动浙大宁波工研院和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北部园区建设。

(二)着力改善城乡大环境,建设更高质量的美丽之城

始终坚持新型城市化的工作引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推进“全域都市化”“全域景区化”。

增强城区辐射力。牢固树立品质城市理念,争当宁波都市圈“北提质”先锋。深化城市设计和“城市双修”试点。高效率推动有机更新,高水平推进空间整治,加快集中招引一批城市功能项目。高质量推动区块开发,发挥核心滨水区极核作用,继续推进槐树路沿江棚改地块和老外滩功能形态扩容提升,谋划中央休闲广场建设,做大做强泛老外滩商圈。“两江北岸”重点实施路网加密、征拆扫尾和功能项目引入,湾头区块、慈城新城加快展示整体功能形象,万达商圈项目全面启动。高标准构筑交通框架,保障轨道交通3号、4号、5号线建设,继续推动“五桥十二路”重点路桥项目建设,完成西洪大桥、康桥南路北延前期工作,启动百里姚江滨水绿廊贯通提质美景工程,实施主干道整治、输变电工程及污水管网建设,推动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试点。

提升环境美誉度。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五水共治”,深化“河长制”“湖长制”,打通“断头河”,建设“美丽河道”,文教、孔浦等街道完成“污水零直排”创建。打赢“蓝天净土”保卫战,推进“五气共治”和土壤污染防治。持续推进“三改一拆”,提高拆后土地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开展省级“无违建区”创建。实现城乡管理与城乡发展同步提升,推进道路业态整治,深化小区物业管理,提高城乡保洁、市政养护、综合执法等工作水平。全面启动“垃圾革命”和“厕所革命”,力争三年内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新改建公厕750座。

实施乡村大振兴。以城乡融合为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民宿经济,打造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提升农村环境品质,以“三线五区”为重点,启动首批10个A级景区村创建,打造美丽家园、多彩田园、休闲农园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加快姚江干堤、姚江二通道、江北大河等“智慧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田园湿地改造,推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创建。改革农村体制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打好低收入农户增收攻坚战,力争低收入农户增收10%以上。

(三)着力构筑文化软实力,建设更高质量的文化强区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着力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打造一流的城市软实力。

打响文化金品牌。始终把“文化江北”作为展示特色、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坚持文化保护,推动“活态利用”,挖掘“句章故城”历史价值,抓好慈城古县城、半浦古村等保护开发,打造老外滩历史文化展示区,加快白沙历史街区建设。坚持文化传承,深入挖掘慈孝文化、外滩文化、海丝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提升“中华慈孝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影响力。坚持文化筑基,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城市文化公园、社区文化家园和农村文化礼堂,搭建公共文化产品集成平台。

发展文化新产业。加快“三港”建设,保持宁波音乐港发展良好势头,办好“国际海丝音乐节”和“中国合唱年会”,打造现代音乐产业体系;争取宁波文创港建设实质启动;以“城市客厅、文化沙龙、时尚商圈”为导向打造外滩时尚港。促进文化消费,建好各类演艺平台、艺术中心和文化沙龙,招引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文化体验项目,培育本土文化消费品牌。推进文化交流,加强与先锋团队、先进地区及友好国家的文化合作,积极推动江北文化“亮起来”和“走出去”。

坚守文化主阵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促进区级媒体融合发展,加强网络综合治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一批扬正气、有温度、接地气的文艺作品。推进家风家训和诚信建设,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突出全面创建、全民创建和全域创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

 

(四)着力打造改革先行区,建设更高质量的开放都市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敢于先行先试、推动全域开放,努力将改革和开放进行到底。

增加改革试点落地率。对照中央及省、市改革部署,紧扣 “中国制造2025”、保险创新、跨境电商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发展布局,谋划一批重点改革项目,真正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发展红利。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工作机制,推进办事窗口“物理整合”和数据共享“化学融合”。坚持顶层“指路”和基层“探路”相结合,争取农旅融合发展、工业区“二次开发”、土地二级市场等重点领域改革有突破。全面推动“标准地”制度创新,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化解“两链”风险,积极推动各类国资平台实体化运作。

扩大对外开放交流面。紧密对接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和宁波“一带一路”建设国家综试区创建,实施新一轮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一带一路”样板区,构建国际交流、海铁联运、网上丝路“三大平台”,建设国家级“侨梦苑”侨商产业集聚区,努力在“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列。打造国际交流门户区,依托老外滩国际社区建设,建设中东欧国家创业创新和公共服务中心。打造跨境电商试验区,实施新一轮外贸实力效益工程,力争自营出口额突破270亿元。

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大力推进产业招商,聚焦江北产业特色和发展谋篇,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大央企、大外企、大民企、上市公司和有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全年引进“大项目好项目”10个以上,“6+6”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占总招引资金的80%以上。高度重视楼宇招商,探索以“楼长制”为核心的招商和服务机制,争取“税收亿元楼”“从业千人楼”数量有新突破。全面提升有效投资,深入实施空间资源利用提升专项行动,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加快项目谋划和落地开工,确保85个市区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持续完善招商机制,坚持全域招商和行业招商相结合,统筹推进地块招商、基金招商和以商引商,巩固完善大招商、招大商的新格局。

(五)着力增进群众获得感,建设更高质量的幸福家园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质量提供民生供给,在幼有所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多得、住有安居、老有善养、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

优先发展公共服务。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高标准争创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加快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教育人才激励政策,提升教师队伍和校舍标准软硬件水平,提高集团化办学能级,打造终身教育特色品牌。开展“健康江北”建设,实施“名医名院名科”培育工程,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分级诊疗体系,启动市九院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创建,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城乡体育硬件设施布局,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提高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深化品质社区建设,优化社区协商机制,强化“全能社工”建设,以社区协商、垃圾分类、物业管理为重点,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社区品质。

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实施“转型·育才”培训升级计划,建设“技能江北”新型智库,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实施社会保障精准扩面,推进驻点银行就近提供社保卡服务,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体系,加强妇女儿童保障,发展残疾人事业,引导多元化主体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稳步推进住房保障工程,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全覆盖。

全面促进安全稳定。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深化街道(镇)“四个平台”建设,发挥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社会治理综合信息系统作用,深化基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发挥居民公约、乡村民约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强势推进“治隐患、保平安、促转型”集中攻坚行动,加强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监管,夯实消防、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道路交通等安全基础。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北。

三、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新征程,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始终坚持为民、法治、勤政、廉洁原则,不断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争创人民满意型政府,争当宁波铁军排头兵。

(一)努力做到为民服务有实绩。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重大决策上尊重民意导向,在工作部署上回应民众需求。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化“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继续推动一线破难、集中攻坚。

(二)努力做到依法行政有作为。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建议提案。深化复议体制改革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完善“三位一体”行政执法监督机制。高标准推动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试点领域实现“五公开”,建设更高层次的“阳光政务”。

(三)努力做到真抓实干有担当。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开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集中调查研究,找准短板弱项,解决实际问题。大力推进政府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通过专题培训、对口实践和优化配置,增强干部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完善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大力推行项目化、清单式管理,亮绩赛马、亮榜争先,锤炼一支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勇立潮头的江北铁军。

(四)努力做到清正廉洁有形象。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纠“四风”、正作风。深入开展“打通中梗阻、提升执行力”专项工作,落实机关工作人员作风问责办法,大力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支持监察体制改革和审计体制改革,坚决查纠各种不正之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使命光荣重大,新的征程任重道远。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的作战图已经绘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让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激情创业、实干担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奋力将江北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

名 词 解 释

1.“八八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在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的面向未来发展的八项举措,即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

2.“名城名都”:在宁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宁波未来的发展战略定位是“国际港口名城、东方文明之都”。

3.“双底线”考核:宁波市对各区(县、市)实行的一种经济指标考核管理方法,具体监测指标均以市平均水平和市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作为“双底线”。

4.“一网一膜”:即以工业物联网和膜材料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集群。

5.“侨梦苑”:国务院侨办推出的侨商产业聚集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创业聚集区示范品牌。

6.“3315”计划:宁波市自2011年启动的人才计划,计划用5-10年时间,引进30名列入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人才,300名列入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才,1000名列入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才,5000名海外创新创业储备人才。

7.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

8.“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宁波市列入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主要试点区域为姚江北岸和慈城新城。

9.“五水共治”:浙江省提出的重大专项行动。包括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五方面工作。

10.“10+10”美丽乡村示范村: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全区打造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其中10个打造精品示范村。

11.“最多跑一次”:旨在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要求时,能够少跑、跑一次甚至不跑,实现一次性办成事,是“放管服”改革的浙江“升级版”。

12.“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13.基层“四个平台”:是指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四个平台,逐步向镇村基层延伸。

14.“三位一体”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是指政府法制机构、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共同开展行政执法监督。

15.“两学一做”:指的是“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16.“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即2017年5月,宁波市委决定开展“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实施重大功能平台、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专项任务、重大改革项目、重大难题破解等“六大攻坚行动”。

17.“四风”问题:指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方面作风问题。

18.“一园两核多点”:指工业物联网产业布局,其中“一园”指宁波市工业物联网特色产业园,“两核”指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和甬江片区两大发展核心,“多点”指各个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主题式产业生态圈。

19.智造“双百”行动:力争100家企业完成智能化诊断, 100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技术改造,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技术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20.科技创新“三个清零”:计划用三年时间,到2020年全区所有规上企业,均实现研发投入(R&D)、发明专利和研发机构这三个方面“零的突破”。

21.“五桥十二路”:江北区“十三五”拟重点建设路桥项目。“五桥”指常洪大桥、中兴大桥、三官堂大桥(院士桥)、邵家渡大桥、西洪大桥;“十二路”指大庆南路北延二期、世纪大道快速路、中兴大桥连接线、邵家渡大桥连接线、西洪大桥连接线、大庆北路拓宽、环城北路拓宽、宁镇公路拓宽、云飞路、姚江东路、梅竹路南段及彩云路。

22.“三线五区”:指北部近山、东部近郊、南部近水三大农旅融合精品轴线,以及鱼米港埠、都市田园、甬上慢村、城市庄园、康养北山五大示范区块。

23.“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即推动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24.“标准地”制度:是指土地出让时把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标准、能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产业导向标准、单位产出标准等予以明确。

25.“16+1”合作:即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指中国和中东欧16国共同开展经贸等领域合作。

26.“6+6”产业项目:即列入江北“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中的明确的新材料、高端装备、工业物联网、高端金属合金、高端汽车零部件、生产性服务业等六大特色产业;以及列入“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的航运物流、金融、现代商贸、商务中介、电子商务、文化健康旅游等六大主导产业。

27.“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8.“四个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9.“五公开”: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的要求,即对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的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