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生平_《潘光旦的人文情怀》阅读答案(2)

时间:2021-09-30 00:00:00 自我鉴定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爱师网

现代文人物传记阅读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⑴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⑵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⑶“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突出的是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⑷1946年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

⑸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1935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严守校规,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他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不怕得罪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

⑹对于学生运动,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为可信:“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⑺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费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费视他为活词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词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白。

⑻潘光旦的最爱是藏书。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

⑼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费孝通说潘光旦“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⑽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鼓动土家族知识分子和群众找中央要求自治”。这实在是不白之冤、是笑话。他是社会学者,民族学家,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作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向上级作如实反映,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而已,岂有他哉?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

⑾这期间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他只能蜷曲在小披屋的水泥地上,没有被子,还是费孝通把自家没被封存的被子送来御寒。6月10日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

⑿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

⒀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摘自《人物》杂志,有删改)

文章来自:爱师网

现代文人物传记阅读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⑴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⑵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⑶“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突出的是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⑷1946年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

⑸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1935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严守校规,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他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不怕得罪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

⑹对于学生运动,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为可信:“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⑺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费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费视他为活词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词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白。

⑻潘光旦的最爱是藏书。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

⑼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费孝通说潘光旦“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⑽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鼓动土家族知识分子和群众找中央要求自治”。这实在是不白之冤、是笑话。他是社会学者,民族学家,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作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向上级作如实反映,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而已,岂有他哉?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

⑾这期间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他只能蜷曲在小披屋的水泥地上,没有被子,还是费孝通把自家没被封存的被子送来御寒。6月10日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

⑿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

⒀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摘自《人物》杂志,有删改),文章来自:爱师网

现代文人物传记阅读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⑴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⑵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⑶“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突出的是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⑷1946年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

⑸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1935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严守校规,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他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不怕得罪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

⑹对于学生运动,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为可信:“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⑺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费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费视他为活词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词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白。

⑻潘光旦的最爱是藏书。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

⑼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费孝通说潘光旦“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⑽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鼓动土家族知识分子和群众找中央要求自治”。这实在是不白之冤、是笑话。他是社会学者,民族学家,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作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向上级作如实反映,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而已,岂有他哉?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

⑾这期间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他只能蜷曲在小披屋的水泥地上,没有被子,还是费孝通把自家没被封存的被子送来御寒。6月10日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

⑿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

⒀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摘自《人物》杂志,有删改)文章来自:爱师网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关于潘光旦的研究已经掀起了热潮。

B.他拒绝请托维护清华制度与后文在处理学生运动时“为当局说话”的行为表明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学者,其思想有困惑与矛盾的一面。

C.为支持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潘光旦参加了“同情罢考”,并拒绝写悔过书,甚至牺牲出洋机会也据理力争。

D.潘光旦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说明他很有生活情趣又不乏文人雅士的情调

E.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学者的风范。

(2)文中提到潘光旦“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他的“人文情怀”的,请简要分析(6分)(原创)

(3)本文在介绍潘光旦的同时,多次引用闻一多、费孝通、钱伟长等人的话,试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分)

(4)文章说“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请结合他的表现加以阐释,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14.(1)(5分)AB

(2)(6分)答: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为人处世、做学问两个方面(2分)

为人处世方面:⑴潘光旦是仁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⑵他爱校如家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⑶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亦师亦友。⑷忧国忧民,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答出任何2点2分)

做学问方面:⑴新人文史观,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⑵有文人雅趣。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⑶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答出任何2点2分)

(3)(6分)①侧面烘托(1分)突出了传主的精神和性格特点,表达对他的钦佩。如闻一多,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说明对他十分敬佩;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说明他知识渊博,成就卓著。(3分)

②增强传记文学的可信性,真实性。使作品生动,增强文章感人力量。(2分)如用钱伟长的话再现史实,费孝通费“将他拥入怀中对传主坎坷命运的惋惜,表现朋友真挚情谊,(1分)

(4)(8分)答:他牢牢记住,衷心信服孔子的中庸之道,即尚调和,不走极端,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体现出温良谦让的君子美德。(2分)①“一二?九”运动时,他与校长梅贻琦联手一面与军政当局周旋,一面劝阻学生“稍安毋躁”,有时还为政府说话,缓和政府与学生的矛盾,实质是一种保护和爱。(2分)②1957年的反右,他虽被打为右派,蒙不白之冤,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2分)看法: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既要发展自己的个性人格,又应控制自己,妥善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过激,不怯懦,寻求个人的恰当定位和发展之路。(2分,根据表述情况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