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曲剧团|剧团副团长优秀事迹材料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剧团副团长优秀事迹材料

他爱党、爱人民,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能够以马克思主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该同志从事文艺事业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刻苦钻研业务,任劳任怨,顾全大局,服从领导,团结同志,作风正派,品德高尚,在单位享有崇高的威信。

为艺术,两次拒绝热门工作

他自幼爱戏,后来如愿考入戏校接受专业训练,因刻苦努力,每学期考试都名列第一。毕业进入剧团后,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不管是什么行当、什么角色,他总是在一旁认真地观看学习,仔细琢磨。也许是因为这份灵气,这份辛苦,他在舞台上的扮相英俊潇洒、表演细腻传神、演唱委婉动听,无论是小生、须生还是丑角,他所塑造的戏曲人物特别受观众的欢迎,随着连续参加了全省、全国戏曲调演并获大奖,又接连主演了几部电影、电视连续剧,一时间,他成了晋南乃至全省舞台上的名人。

近些年来,戏曲一直处于每况逾下的状态。尽管在舞台上他气宇轩昂,风光无限,但生活中低调做人的他一直落寞清贫。看到这种情况,1987年,当时他父亲的一位朋友介绍他调到法院工作,这里工作稳定、收入多、权力大,并且社会地位高,在当时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他却在几天后告诉父亲的朋友说:“谢谢伯伯的好意,生活穷我不难受,但不演戏我会很难受”。

1996年,当时戏曲已经举步维艰十分困难了,十分喜欢看潘**戏的一位局长朋友不忍看他每日为生活而奔波的样子,就想把他调到当时朋友主管的大红大紫的煤炭系统,并且出任办公室主任。但潘**还是苦笑着拒绝了好友的美意。那位朋友十分坚决地说:“我再等你三个月,你要能撑下去就撑着吧”。三个月后,他依然每天是练功、演戏、吊嗓子,气得朋友大骂他“傻子、不识好歹”。他告诉朋友,演戏是我的天职,我的生活。我离开了舞台,我不知道我该怎样生活?

为观众,四次伤别父母妻子

潘**痴戏迷戏执着努力,他的学戏快,悟性高,技巧熟,入团以来一直挑着团里的大梁,几乎包揽了戏里所有的男主角。这让他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让他伤透了家人的心。

1987年,潘**爱人生孩子后需要住院,但此时他却在外地演出,没有及时回来,延误了妻子病情,最后只得做了手术。致使孩子一个多月就断了奶,不但给妻儿带来痛苦,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为此,他常对人说:“我欠了妻子孩子一辈子的债”。

1993年,潘**的岳父去世了。他正在离岳父家300公里以外的一个县城演出,当时已经成名的他早成了团里的一大品牌,许多人就是冲他来买票看戏的。可第二天就是他的戏,而且票已卖出去了,团里领导急的不知所措……。没想到潘**二话没说,只说一句我明天晚上准时演出。说完租了一辆车匆匆赶往岳父家里,守了一夜灵,等不到安葬岳父时,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回演出。

1999年,潘**在练功时不慎把膝盖摔伤缝了七针。当时下一个台口已经订好,为了赶上演出,他第六天拆了线,不顾妻子的强烈反对,不辞而别赶到现场演出。上场前,领导嘱咐他能演下来就行,别要求太高。他也满口答应,但一上场,他那“戏傻子”劲儿就上来了,每一个动作都要力求完美,结果一场戏还没演完,缝好的伤口又裂开了,鲜血直流,他吃着去痛片,强忍着痛疼坚持演出。结束后大家把他扶到后台时,全台演职人员都哭了。

2001年的一天,剧团正在乡下演出,潘**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说是父亲病了让他马上回去,他匆匆赶回老家时,一向健康才60多岁的父亲突发疾病已去世。但当天的白场晚场都是他主演的戏,是留下为父亲守灵?还是赶回去为观众演出?他跪在父亲灵前久跪不起犹豫再三。在心里默默祈祷后,他擦干眼泪,顶着家人的责备义无反顾的返回团里化妆演出……

为了演出,他没有赶回去参加爷爷的葬礼……

为了演出,他做了阑尾手术20多天就上了舞台……

正是有了这么多的付出,才有了潘**在晋南戏迷中长久的口碑。每到一处,百姓总是抢着点他的戏,而时时认真做戏的他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什么事情,他则成了团里最放心的演员——不闹情绪,不撂挑子,不误场子。

为《父亲》,百次走访民工大哥

天赋加勤奋,使得潘**在戏曲事业上道路越走越广,精益求精,逐渐形成了自己表演朴实,自然逼真、大方细腻、善于刻画人物的特点;在演唱上吸收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又不失传统的民族韵味,唱腔浑厚圆润,优美动听,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受到各个年龄阶层观众的欢迎。

2006年,**眉户团开始排演大型现代戏《父亲》,决定让潘**演主人公——民工牛耕田。从艺30多年来,潘**演过不同行当、不同年龄的角色,但大都是才子佳人或英雄模范,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即使离现在这个角色年龄最相近的《村官》,那也是一村之长。而现在,演惯了“大角色”的潘**一时找不到“小人物”的感觉。

为了演好“父亲”角色,真正拉近与角色的距离,潘**深入建筑工地,和民工拉家长,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高尚情操,反复雕琢、成功地塑造了“父亲”的伟岸形象。

戏排出来了,剧团照例请专家、同仁来做指导、点评,但这次却还有另外一支“专家队”——民工。潘**专门请他们看自己演的哪儿不到位,自己不对劲的地方应该怎么做,民工们为他提了不少好建议,使这个人物日臻完善。

四易其稿后,《父亲》终于打响了,在省城引起了强烈轰动。专家们认为潘**不但在表演、唱腔、技巧上有了新突破,关键是成功塑造了“这一个”新形象,并推荐他带着这一剧目参评全国梅花奖评选。而谁知道,为了演好这个小人物,潘**竟先后上百次请教民工大哥。

说起这些事情,潘**总是憨厚地一笑:“我爱戏曲,戏曲是我的全部生活,为了演戏,让我付出什么都行,包括生命”。

作为**市眉户团副团长,潘**着眼全局,积极主动配合剧团一把手,全面开展团里的工作,不越权,不抢功,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了许多实实在在、惠及全团的工作。尤其是在业务上,他广泛联系,积极交流,每年为剧团争取大半的演出任务,真正地解决了剧团的生存问题。

随**市眉户剧团“送戏下基层”,及时把党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送到这些最需要的地方,送到这些最需要的人心里,为社会和谐安定奉献着自己全部的力量。他说:“30多年来,我几乎年年都在田间地头搭就的舞台上摸爬滚打,已经习惯了基层老百姓的掌声。只要观众需要,我愿意随时为大家送上演出。” 繁重的工作及演出任务,使潘**在演出中患重感冒、发烧住进了医院,但是群众都点名要看他主演的《村官》,快要开演时,他二话未说,拔掉输液的针头直奔舞台……

人们用“戏德好”三个字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潘**的“戏德好”是圈内圈外公认的。他从不会恃才恃名、傲物傲人。对演戏,他敬业有加,信奉的是“戏比天大”的准则,带病演出,救场如救火的例子举不胜举;对观众他是不计演出场合,不计演出条件,不计劳务报酬,不计观众多少,永远对演戏一丝不苟的艺术家。他从不负观众,只要有观众看,只要观众想看愿看,他就会认认真真地去演,从不犹豫,从不打半点折扣。难怪戏迷观众会由衷地讲,“我们在地摊上看到的潘**和在舞台上电视里看到的潘**是一模一样的”。诚哉斯言,潘**就是潘**。

他不但光是演好自己份内的戏,而且还肩负着培养后备力量的责任。团里没有专职导演,他就勇于担起排练补角色的重任,特别是刚毕业的新学员和青年演员,在排练期间,他总是第一个到排练室,一招一势地给青年演员讲戏,示范辅导排练,连被辅导的演员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但他还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进行辅导,为**市眉户团青年演员的培养成长做出了贡献,起到了传、帮、带的模范作用。

潘**感叹:演了村官,就该学村官。

“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是潘**的人生信条。随着他演艺事业的发展,许多的荣誉和奖项也纷至沓来,他的头上有了一层层令人羡慕的光环,他成了在国内,省内颇有影响的“戏曲名家”。可以说知道**眉户的就知道潘**。他因**眉户而如鱼得水、**眉户因他而不断精彩。那么他在“戏曲名家”这出社会大戏中饰演的角色是否成功呢?

在山西省为欢迎载誉归来的梅花奖获得者举行的座谈会上,潘**表示,获奖不是事业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要和大家一起再接再励,塑造更多更好的艺术形象,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父老,让戏苑红梅越开越红!

从艺三十多年来,在舞台上塑造了四十多个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其中创作剧目十几个),主演拍摄了五部戏曲电视剧、一部电视剧和主演一部电影故事片。表演逼真、自然、细腻,苦于刻画人物,唱腔吸收了一些声乐发声方法和民族方法相结合。声音浑厚、圆润、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形成了自己一种外朴内秀的表演风格。

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电视剧“飞天二等奖”、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及省“五个一工程奖”。《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单本一等奖”,《山凹人家》获华北区“国际杯”二等奖,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一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

如今,不惑之年的潘**仍一如既往地努力着。他一直强调“艺术来源于人民,还原于人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他说,繁荣眉户事业是他毕生的追求。他要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文艺形式,责无旁贷地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把党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的思想带给全国人民。这是他首当其冲的工作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