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在产业上的讲话_“支部建在产业上”的调查――农村基层党建的新探索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编者按:近几年来,重庆市黔江区根据农业产业加速发展的需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区情,打破传统的党组织设置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将单一化的行政村党支部设置模式向产业支部为代表的多功能设置模式拓展;党员嵌在产业中,对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新的探索。爱思范文23http://fanwen.is97.com黔江区的实践,求实、创新,生动、鲜活,深入、系统,找到了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此探索可贵,成果宝贵。

重庆市黔江区地处渝、鄂交界的武陵山区腹地,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区县,也是国家新一轮重点扶贫开发区县之一。“支部建在产业上”,是黔江区近年来进行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探索,具体而言,它指的是顺应新时期农村发展形势,突破地域和行政区划限制,将党组织区域性设置向功能性设置拓展,让每位农村党员都能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创业中找到发挥作用的舞台的一种组织设置模式。这种设置模式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成为一种经验,正在不断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支部建在产业上”经验的形成过程

黔江区“支部建在产业上”的做法,作为农村基层党建的新生事物,源于基层实践创造。发展至今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支部建在产业上”作为一种理念的由来,起源于“专业致富”党小组。早在2001年黔江区村组建制调整时,金溪、水田、太极等乡镇党委,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的要求,鼓励党员打破行政组别限制,按照党员的兴趣、爱好和所从事的不同致富项目,组建了一些“专业致富”党小组。

探索阶段:2003年初,黔江区濯水镇在组建蒲花社区(农村社区)党总支时,借鉴设置“专业致富”党小组做法,根据产业布局、规模,按照党员自愿和从业情况,设置了核桃、蚕桑等5个产业党支部和8个产业党小组,使“支部建在产业上”由理念付诸于实践。

推广阶段:蒲花社区“支部建在产业上”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引起了黔江区委的高度重视。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黔江区委于2003年底起,在全区农村学习推广蒲花社区“支部建在产业上”的做法。截至2005年8月,黔江区共建立了产业党支部214个,设置了烤烟、蚕桑、食用菌等10大门类、20余种产业党小组517个,参与党员7000多名,占全区农村党员的82%。产业党组织,带动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1580元增加至2004年的1960元,两年净增388元,成为多年来增速最快的时期。

黔江区“支部建在产业上”原因分析

“支部建在产业上”,是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的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嬗变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着新型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只有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发展面向市场的产业,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才有前景。

破解基层难题的需要

2001年底,黔江区顺应农村深化改革的需要,合村并组调整村组建制,精简了村干部职数,优化了村干部队伍结构,减轻了群众负担。但与此同时,基层党组织传统设置上面临的问题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三难”:一是党组织开展活动难。二是党组织的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点难选择。三是党员作用发挥难。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兴产业”势在必行。

基于客观现实的必然选择

农村党组织要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新要求,就必须改进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推进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濯水镇蒲花社区,过去干群关系紧张,是出了名的“刁村”。2002年,蒲花社区党总支走村串户,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发现农民需要的是党组织“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富”。党支部决定借退耕还林的机遇发展产业。可动员时,农民提出了新问题:谁来带头?谁提供技术服务?万一有风险谁来承担?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把支部建在产业上,让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由此社区形成了“支部(公司)抓基地、基地连党员、党员带农户”的组织形式。爱思范文http://fanwen.is9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