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材料|经验交流;医患交往的技巧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经验交流;医患交往的技巧

即使认识到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也不是都能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因为其中有很多交往技巧。

(一)认识医患交往过程

建立一般良好人际关系要经历五个阶段:互不相识、开始注意、表面接触、建立友谊和关系亲密。发展到第五阶段的医患关系是极为罕见的,处于前四个阶段的情况是很多的。

第一阶段:互不相识,彼此陌生,医患的双方均未注意到对方的存在。就诊次数较少的病人,或住院时间很短的病人,与医生的关系都处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开始注意,双方注意到对方的存在,也可能知道对方的简单情况,但双方接触很少。看病次数较多或住院时间稍长,或经历过医生特殊治疗的病人,与医生的关系可能处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表面接触,受到双方某个因素的吸引,双方彼此接近,有了较多的表面接触,吸引对方的因素可能是医生的品德、技术、态度或病人的病情及在医院的特殊表现。这是形成第一印象的时期,有的医患双方都形成了关于对方的良好第一印象,交往尚可发展,有的只是一方第一印象较好,或双方第一印象均为一般,交往到此为止。第四阶段:亲密关系时期,双方视为知己,愿意与对方分享有关的信息、意见与情感。至此,双方建立友谊,成为朋友。有的长期与医生打交道的病人,受到医生的品德、技术、待人接物的感染,觉得医生是救命恩人,知恩图报。医生对于这类病人确实下过功夫,看到治疗成果内心高兴,加上病人的个人品德,所以医患关系日趋密切,结成朋友。

(二)把握医患交往的要素

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各种疾病治疗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必须认真分析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切实把握,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

近年来,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曾举办过一项大规模问卷调查,调查作为益友的因素,收回问卷四万余件,经统计分析发现,多数人公认的益友条件,依序排列出11个因素(括号内数字为填写问卷者百分比):①值得信赖(89%);②待人忠厚(88%);③热心且富有感情(82%);④爱帮助人(76%);⑤诚恳坦率(75%);⑥有幽默感(72%);⑦肯花时间陪我(62%);⑧个性独立(61%);⑨健谈(59%);⑩有智慧(58%);⑾有社会良心(49%)。据研究,除了第6、8、9三项因素之外,其余的8项因素,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时,都是医生必须具备的。

(三)言谈举止适度

为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医生的言谈举止都有一定的要求。

1.善于运用口语不同情境,不同病人,采用不同策略,使用不同的口语,这样,才便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有时可以直言不讳,这是相信病人,公开坦诚的表现,使病人放心,否则,结果就会大大不同。例如,有一位丈夫每次出门时总是对妻子说:“我有点事需要出去一下。”如此不相信妻子,妻子怎么想?同样,如果医生总是对患者说:“你的病需要研究一下,再告诉你,请你不要着急!”患者会怎么想?直言不讳还是具有自信心的表现,充分相信自己,能服务好病人,能治好疾病。所以,直载了当地与病人交往。例如,医生对一位新入院的病人主动地说:“我叫×××,是您治疗组(护理组)的,有事请找我。”这是对病人的安慰,使其立刻产生温暖,信任的情感。

有时,可以委婉缓和,医生交往中出现“情”与“理”不一致是常见的,当医生的认识(理)正确,而病人的“理”不太正确,这时的说话就应对“情”而发,在“情”中包含着“理”,以便“合情合理”。如果硬梆梆地固执其“理”,对是对了,恐怕影响以后的交往。例如,病人请医生赴宴,医生认识到这是不对的,但仍然回答说:“谢谢,这次怕是不行了,下次再说吧!”也可以回答:“不行,这是要犯错误的。”前一种回答好象更好些。有的病人没有遵医嘱,还强词夺理,医生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不要强调理由!”其二,“不要强调理由嘛!”前句说的全是“理”,后句多一个“嘛”字,既坚持了“理”,又增加了“情”。

有时,可以含蓄模糊,人际交往中,有时要依靠体会、揣摩,才能理解对方不便直说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用含蓄模糊的语言,才能收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60年代初,记者问陈毅“中国人用什么武器打下了美国U-2型高空侦察机。”陈毅没有说:“无可奉告”。而是用双手对着天空作了一个“捅”的动作,同时说“我们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这句含蓄模糊的语言表现出陈毅高雅的修养,表现出既保密,又免于尴尬的机智。

如果有的病人向医院表示,不想让××医生替自己做手术,这时医院就可含蓄地对病人说:“我一定反映你的要求,不过他最近一连作五例类似手术,都十分成功,很多病人还点名要他做呢!”

2.善于使用美好语言“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每说一句话,都应想一想可能产生什么效果。要想获得预期的效果,得到听话者的响应,就必须按照对方的脉搏说话,对准听话人的需要和当时的心境说出应该说的话。医生要善于说出病人爱听的话。首先,善于使用礼貌言语,善于使用安慰性言语,这既是尊重病人的人格与自信心,又是安慰病人,有时会使病人感到温暖肺腑,终生不忘。对待不同的病人,使用安慰语应该不同,例如对待慢性病人说:“既来之,则安之,吃好睡好心放宽,病就会慢慢地好起来”。对事业心很强的病人说:“治病急不得,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对于挂念丈夫与孩子的女病人则说:“安心吧,也许他们会更好地照顾自己,尤其是孩子,也许会长得更快呢!”其次,善于使用鼓励性言语,新入院的病人对于疾病,对于病房,对于新的环境,都会产生一些焦虑、恐怖情绪而感到不适应。医生应该对他们说:“像你这样的病,我院治好了很多例,请放心吧。”

有的病程较长,产生一些抑郁情绪,心中闷闷不乐,医生应该对他们说:“治病总得有个过程,乍看起来,病是一下子到来的,其实不然,它有个较长的过程,治病也应有个过程,一口吃不成胖子,心急对于治病是不利的。”这些话看起来很平常,对于病人犹如冬天的太阳,春天的微风,对于疾病的治疗,对于病人的心身健康,都会起重要作用。最后,在特定情况下,对于特定的病人,应该准确地使用指令性言语。例如:“不许动!”“不能进食!”静脉点滴时,指令病人:“不准随便调快速度!”“一定要……”“肯定……”。

3.医生举止应适度人们的举止包括手势、动作、姿势、眼神笑容、站立距离等。在人际交往中,这些内容都起重要作用,医生善于利用这些举止行为,就能促进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善于运用手势、动作与患者沟通。巧妙、准确、明了的手势,可以增加传出信息的清晰性。

医务人员如果给予患者以合适的手势与点头、摇头、撅嘴等姿势,往往可以增加其信心,引起其愉快情绪,帮助他们战胜病魔。医务人员适当地运用眼神、视线、微笑等非言语手段,对于促进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与病人的接触中,医生还应善于把握与病人的空间距离。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反映他们之间的感情亲疏、关系远近、性格特征、地位级别等。正确地利用这一点,对于促进医患关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人际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种:亲密关系,双方相距45厘米以内;朋友距离,双方相距45~120厘米;社会距离(讨论会、宴会等)相距1.2~3.6米;公众距离(集会、中途招手等)相距3.6~7.0米。医生对于儿童病人,老年病人和孤独病人应适当缩短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