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的大头|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爱思范文23http://fanwen.is97.com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制定许多惠农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005年,全国实行农业税全免等惠农政策,农民增收的有利条件更广、更多。但要确保农民收入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一)中央惠农政策优势明显促农增收。据农村住户调查显示:2006年,汝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23元。全县发放粮食各类补贴资金405万元,农民从财政人均受益13元。

(二)传统农业项目经营扩大促农增收。2006年,汝城县农民收入中,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1489元,占到总收入份额的72.4%,而种植业收入又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57.3%以上。工资性收入为473元,占总收入的23%。其它收入为93元,占总收入的4.5%。由此可见,种植业仍是汝城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究其原因,一是种植面积增加。二是良种率高。三是粮食产量增加。

(三)果业生产形势喜人促农增收。近几年来,在果业开发的过程中,实行品牌化建设、规模化经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2006年全县水果总产量达3.6万吨。汝城县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并将给农民的长久增收提供保证。

(四)外出务工收入稳步增长促农增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有很大一部分转向非农产业,这是一种必然。鉴于汝城县相对人多地少,邻近珠三角和沿海地区,外出务工成为汝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在汝城县农村基本形成了“一户非农,带动全村;外出一人,致富一家”的良好局面。据调查,2006年汝城县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为6.47万人,占农村人口19.6%,农民人均务工收入为233元,占到纯收入的14.35%。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一)传统农业生产能力有限,粮食生产增产增收潜力不大。一是农民想从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达到增收的潜力不大。多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最高比重,几乎到了极限。因此,今后农民想增加水稻种植面积达到增收目的的空间很小。二是农民通过提高粮食单产达到增收比较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提高粮食单产的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二)传统农产品太多,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现有果业和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不能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要。农产品的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力较弱,加工增值少,大量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低价出售,有部分甚至由于滞销而损毁。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少、种植大户不多、农产品市场较窄,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未能真正形成农业生产的有效产业链, 因而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益及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能力后劲不强。近年来,政府对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抗灾能力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病虫害监测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有些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老化。因管理不善,一部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或因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不能正常工作。农业生产能力弱化既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又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

(四)农村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低。一是民间合作经济组织少,普遍缺少中介组织。农民“单兵作战”,导致市场信息不灵,产品销售不畅,造成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承担较大风险。二是经费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牲畜病虫防治和检疫体系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一)稳定和完善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政策力度,切实做到已经实行的政策不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减,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把农民增收当作全面建设新型农村的中心任务。爱思范文http://fanwen.is9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