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第一集感悟】感悟平语近人12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总结

感悟平语近人1篇

近期《“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一经播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节目中分享了总书记的各种讲话精神、经典名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生动阐释和广泛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每一名党员必须永不动摇信仰,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在各行各业中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通过科学的途径和程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党的共产主义事业中实现和贡献自己的价值。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总书记的爱民情怀借用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表达得即充沛又具有浓厚的文学艺术气息,深刻阐释了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如何为民,并用自己的基层经历和所思所想引发共鸣。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是基层的重心工作,党员干部要牢牢记住以民为心的情怀,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时刻把人民放在心里,为民办事要“不栽盆景”,不搞花架子,真正给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

感悟平语近人2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近期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深受广大市民喜爱,尤其作为我们这样的年轻社区干部,既学到丰富的知识、树立了更高的理想信念,更指导了我们前进的方向。记忆深刻的是10月18日晚播出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理想信念人安身立命和精神寄托之本,一个人确立了正确的、科学的信仰、理想、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对事业、对生活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辉煌的97年,从最初的几十个名党员发展壮大到如今的八千多万名,从带领深陷苦难的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到如今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消除贫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是的,作为共产党人,我们坚信凭着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党将一路披荆斩棘、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感悟平语近人3篇

近日,中央电视台在晚间播出《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中,由思想解读人,经典释义人,通过解读习总书记在各个场合中引用的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用生动易懂的节目形式,让人民群众一起学习经典,领悟习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感受平“语”近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正如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要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站稳人民立场,要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努力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为抓好党的政治建设夯实思想基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我们更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要时刻不忘学习,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本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放下架子,主动走听取群众意见,对于群众的所需所盼,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只有及时的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思群众所思,我们才能真正做好基层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贡献力量。

感悟平语近人4篇

央视一套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于近日开播,一集40分钟,也就是视频网站上最常见的娱乐综艺节目的时长,但制作水准与思想高度远超市面上其它的综艺文娱节目。几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解读思想、释义经典,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如此拥有中国特色精良制作的的语言类益智节目才是中国文娱的正确打开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等,人们爱听、爱读、爱看,而且一看就能看懂,一听就能记住。其重点原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引经据典,古代典籍、经典诗词信手拈来,以旁征博引给人启迪启发,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第一集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直指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04年的一篇《心无百姓莫为“官”》中提到,“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之道在于心系百姓,在各自的岗位上始终如一为民爱民,实实在在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努力办实事,做细民生工作,才获得党和国家的信任担负更大的重任。

节目中的梁家河老乡更是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习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当知道十亩果园是老乡收入的来源时,他一句“你发了呀”,让老乡暖在心窝,“再糙的饭都能咽下,再穷的老百姓他都看得起”。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更要把理论精髓用于人格培养、工作推动,努力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公仆。

感悟平语近人5篇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无论发表重要演讲还是在一些座谈会中,乃至与老百姓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总能娴熟使用经典用语,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不难看出,总书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是浮在表面上,而是融入血液中,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启发,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向总书记学习,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融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中。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忘却优秀传统文化。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能更深入地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感悟平语近人6篇

“咬定青山不放松”是清代郑燮《竹石》中的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我们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持之以恒地抓作风建设的决心。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播出,备受热议,引发多方好评。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借此来表达扎根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地志向和信念,此为“坚正”。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群众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正是因为拥有了这样一份理想信念,我们才能够在革命年代面对困难险阻前赴后继、百折无悔;才能够在建设年代,艰苦奋斗、激情燃烧;才能够在改革开放年代,敢为人先、勇立潮头。

中华民族从文明古国一路发展,历经数千年而不坠,正是因为兼顾了坚正与创新的哲学,两者相互搭配而持盈保泰。平“语”之所以近人,是因为一句句“平语”的背后,都有着踏踏实实的践行,都有时间成果的证明,同时,一句句平“语”,用“语”敢担当,也激发了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背叛根本,不忘初心,紧跟习主席的思想脚步,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平衡好“坚正”与“创新”的关系,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拼搏一生。

理想信念是人安身立命和精神寄托之本,一个人确立了正确的、科学的信仰、理想、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对事业、对生活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了主心骨,就会缺乏对事业和生活执着追求的和奋斗进取的精神力量,也就谈不上焕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我们身为共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路披荆斩棘、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新时代的发展给了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我们以《竹石》明志,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精神,用我们的工作韧劲去实现国家更加长远的发展。

感悟平语近人7篇

以史为鉴,以人为本,观看了央视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之后。思绪万千,感慨之心久久不能平静。非常喜欢节目里提到的清代名家郑板桥的那首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小小的七品县官。郑板桥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官职卑微放任自己,随波逐流。而是以关注民间疾苦为己任,体恤民间的疾苦,“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就要把老百姓的一点一滴的小事放在心上。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境界,通过这首诗,无疑不是一种淋漓的表达,不由得让我们由衷敬佩。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去学习。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治国有常民为本”为切入点,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心中有民才能得民心。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我们党要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我们的事业要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落实到位才能得民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要落实到位的前提是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当前,有的党员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嘴上天花乱坠,做事推诿拖延,对群众敷衍了事。有的党员干部做事简单粗暴,不切实际,对群众颐气指使,呼来喝去。更有一些人,想法设法从中牟利,将黑手伸向群众利益。不但将党和政府的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办成了损民害民的坏举措,更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以及党和政府的信誉。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只有让老百姓得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待遇,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

改善民生才能得民心。无论经济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不管改革发展遭遇多少阻力,民生建设只会加强不会削弱,民生改善只会前进不会停滞。筑牢社会主义的发展基础,必须在发展经济同时大力推进民生改善,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让民生项目含金量真正转变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度。

民生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再看“民生清单”又将踏上新的征程。愿各级领导干部在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把握好这个“指南针”,紧握好前进的“方向盘”,以极大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落实好每一项改革举措、惠民政策,积极回应人民热盼,让人民群众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提升,共同分享改革成果,不断增强发展信心,让百姓获得更多“幸福感”。

感悟平语近人8篇

书记常提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德”具有强大力量,精神文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根本支撑,“德”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似无形,实则不可或缺。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就是在强调修养、品德对于国家治理、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多次提到党员干部要立政德,作为奋进在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尤其应“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自觉以更高的标准约束自己,将德”之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帯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释放以道德为载体的精神力量。

作为党员干部,必先守住作为内心精神指之“德”,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发挥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强化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召力。“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党员干部明大德,就是要坚守信仰,立一颗忠于人民、忠于党的衷心,立一颗新时代伟大事业业的必胜的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一路前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特有的公德。“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真抓实干是砥砺品德、检验政德的最好方式,党员干部要始终担当为民,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第一

位,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民生情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担当精神,用实干的脚步叩响民心,用过硬的实绩检验公德。

书记提出,一个人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品质与习惯。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才

能固然重要,但在人オ”二字中,人在才前,如果无视道德、不守规矩、缺乏内心涵养及个人修养,那即使八斗之才,也难成真才,唯有高尚的道德,才能做好事、做成事。严私德是一个漫长的蓄力过程,需要每名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醒意识,不断见贤思齐、自我净化、砥砺品行,便能为成长蓄内在助力,为事业蕾精神动力,为民族蓄进步合力。

党员干部应以身作则,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涵养崇德尚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奋进。

感悟平语近人9篇

看了近期百家讲坛开播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作为一个从教十五年的教师,习总书记提出的“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也是我长久以来在思考的问题。但百思不得其解,这次有幸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我豁然开朗,知道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

总书记提出了“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听了蒙曼教授和主持人的解说知道了:学问像弓,才华像箭头。有了弓,有了箭,再加上见识做引领,这样才能够一举中的,射中目标。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箭镞”没有那么锋利,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让“弓弩”变得更有力量,这样箭射出去也会非常地有力。回顾我们自身,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更是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强自身的知识才干才能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而我们往往在工作之余选择了休息而忽视了给自身充电。总觉得干了一天的工作,晚上就是休息、聊天的时间,总找不出时间去学习、去充电。通过这次学习,看到了习总书记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每晚都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顿感惭愧,总书记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都能坚持学习,而我们在灯火通明的时代却选择了以电子产品为伴。以总书记时的环境相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不去充电。

对于学习,总书记还提出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蒙曼教授解读说,独学就是一个人学习,没有朋友跟你一起切磋琢磨,那就会有两个后果:一个是孤陋,第二个是寡闻。一个人既学识浅薄又见识不广,就很容易成为井底之蛙,就会固步自封,就会夜郎自大,就很难再进步了。不禁让我想到了每周在我们的教研活动,本来大家在一起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学习。但实际操作下来,大家对于问题的讨论只处于表面状态,实际性的东西少之又少,都不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生怕别人学会了,自己就亏了。听了总书记的见解,突然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了。

对于学什么,总书记提出了“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二是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书籍;三是古今中外,特别是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徐川老师把这三个方向总结为三句话:把牢定盘星;锤炼金刚钻;守护传家宝。更好地栓释了总书记学习理念。回顾我们自身,往往为了养家糊口好像都能被动地学习一些工作必备的知识,而其他两项好像与我们无关。听了徐川老师的解说,才知道自己把定盘星和传家宝给丢了。

对于怎样学,总书记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蒙曼教授解说,博学,就是广泛地学习;审问,就是仔细地询问;慎思,就是努力地思考、谨慎地思考;明辨,就是清楚地分辨;笃行,就是忠诚地践行。作为一名家长和一名教师,听到这我突然觉得,这些年,我总要求学生、孩子在学习上该怎样做,却忽视了自己该怎样做。每当给孩子书架上添书时往往会忘记给自己书架添上一本,要求孩子多思多想的时候自己总在旁边发呆,在要求孩子认真踏实的时候,自己总在一些事上犯糊涂。与孩子相比,突然觉得自己不如孩子了。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人如果不学习那生命就会像荒凉的戈壁,没有希望,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都不刻苦学习,跟上时代脚步;就无法教育学生、无法立足于教育战线了。我们应该为学习感到快乐,这样我们才会尝到成功的滋味,得到丰满的收获。

感悟平语近人10篇

近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切关注和喜爱,形成了巨大反响。通过这档节目,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经典名句、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感悟到了习总书记在执政中体现出的大智大爱。

执政为民,要爱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是习总书记非常喜欢引用的诗句,折射出了习总书记以民为本的仁心。早在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的时候,他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在当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后,习总书记也时刻不忘老百姓,发出了精准扶贫的号召。对待困难群众,他总是强调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三个“格外”字字千钧,寓意深刻。

胸怀祖国,要爱国。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说过:“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习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勤学、明辨、笃实,以此修德,何愁国之不兴,人之不立呢?

廉洁齐家,要爱家。古代先贤孟子曾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就是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而每一个家庭的根本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好人,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够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而家庭和谐美满了,那么国家才能够做到秩序井然,天下才能够太平。作为新时代共产党人,我们应当要树立良好的家风。对待权力,要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对待事业,要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对待家庭方面,要廉洁持家、甘于清贫。良好的家风可以给后代带来不尽的正能量,相反,则会贻害无穷。

历史长河气势恢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别具一格的平“语”植根于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迸发出勃勃生机,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也道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

感悟平语近人11篇

看了这一系列节目,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了。泱泱华夏五千年来文明传承与积淀形成的深厚底蕴,是我们具备文化自信的底气;而像总书记这样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精神内涵、灌注强大的生命力,将之阐释出来、传播出去并以之指导几乎全领域的各类工作,则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力实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文化的发展亟待跟进。为此,中央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要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要实现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要出现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显著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总书记平“语”近人的讲话风格,就是他带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体现。作为踏入社会才一年有余的“小年轻”,我决心以总书记为榜样,既要投身于人民群众的琐碎当中,也不能把书本丢掉,通过不断学习与感悟,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思想根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感悟平语近人12篇

习总书记常提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德”具有强大力量,精神文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根本支撑,“德”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似无形,实则不可或缺。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就是在强调修养、品德对于国家治理、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习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多次提到党员干部要立政德,作为奋进在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尤其应“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自觉以更高的标准约束自己,将“德”之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释放以道德为载体的精神力量。

作为党员干部,必先守住作为内心精神指引之“德”,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发挥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强化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召力。“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党员干部明大德,就是要坚守信仰,立一颗忠于人民、忠于党的衷心,立一颗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必胜的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一路前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特有的公德。“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真抓实干是砥砺品德、检验政德的最好方式,党员干部要始终担当为民,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第一位,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民生情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担当精神,用实干的脚步叩响民心,用过硬的实绩检验公德。

习总书记提出,一个人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品质与习惯。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才能固然重要,但在“人才”二字中,人在才前,如果无视道德、不守规矩、缺乏内心涵养及个人修养,那即使八斗之才,也难成真才,唯有高尚的道德,才能做好事、做成事。严私德是一个漫长的蓄力过程,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醒意识,不断见贤思齐、自我净化、砥砺品行,便能为成长蓄内在助力,为事业蓄精神动力,为民族蓄进步合力。党员干部应以身作则,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涵养崇德尚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汇聚精神力量。

有关平语近人的文章:

平语近人第一集集体学习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学习心得体会10篇观《平语近人》有感13篇平语近人感悟10篇平语近人1--12集;观后感:心得体会24篇平语近人1--12集心得体会12篇

感悟平语近人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