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推进常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推进常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余勋伟

常德有602万人口,其中465万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常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政府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经济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机遇,作为农业大市的常德,更应积极主动采取科学措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推进常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的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加快推进常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常德的必然要求。作为农业大市的常德,没有和谐农村,则根本谈不上和谐常德;没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就没有常德的稳定和发展。2005年常德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43∶1扩大到3.02∶1。因此,在构建和谐常德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它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又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构建和谐常德,就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把常德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繁荣农村经济,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目前常德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200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322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恩格尔系数仍高达50%,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可有效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现代农业、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的重大举措。常德是传统农业大市,全市粮食、棉花、油料、牲猪、蚕茧和水产品的总产均居全省之首,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和鱼的生产基地。全市九个区、县(市)中有8个国家商品粮基地县,2个商品棉基地县,5个商品鱼基地县,1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县,1个综合农产品优质商品基地县。但长期以来常德农业结构不优,效益不高,农业生产潜力远未得到发挥。目前全市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储备不足,推广机制不活,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许多农活还靠人力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科技贡献率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往往凭经验种养经营,经营管理粗放,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能力不强。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常德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与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