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县乡干部队伍建设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当前县乡干部队伍建设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若干问题的决定》,近期我们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总体来看,县乡干部对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决定非常欢迎和拥护,他们纷纷表示看到了希望、振奋了精神、增添了信心,同时也自加压力、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当前县乡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挫伤了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县乡干部中普遍存在着一股怨气,若处理不好,将影响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主要问题

1、收入差距大,干部怨气重。

近年来,县乡干部收入水平虽有所提高,但与市级部门比较,差距却明显拉大。一是不少地方县乡干部应该享受的国家政策性奖金、福利无法兑现。特别是丘区县和山区县,每人每月99元的地方津补贴、菜蓝子补贴、公务员考核称职后每年一个月的奖励工资,长期无力发放;年终目标考核奖励标准也非常低,如三台县多年来年终目标奖最高只有420元。二是市级机关实行“阳光补贴”本意是要规范补贴发放标准,杜绝灰色收入,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市和县乡干部收入差距显性化,县乡干部怨气非常大。同样的级别,市上干部的月收入比县乡干部至少高出1倍以上,如县乡正科级一般为800-900元,而市上则为2100-2300元。三是由于财力极度紧张,许多地方的公业务经费,仍然执行的是90年代初的标准,致使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尽管如此,一些干部有时还不得不借垫资金开展工作,有的区市县还由财政统一借支职工工资以支持企业改革和确保建设项目开工,使本就很少的收入变得更少,生活艰难,工作热情不高,精神面貌较差。

2、上升空间小,干部进步难。

一度时期以来,我们的用人导向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省市下派了大量干部到区市县担任领导职务。勿容置疑,这些下派干部的到来优化了县级干部的结构,对促进当地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上级下派到区市县担任领导职务的越来越多,本地干部提拔起来的却越来越少。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当一个地方好不容易腾出一个领导干部位置,众多的基层干部正翘首以待,突然间上级下派的干部填补了这个位置,瞬间浇灭了众多基层干部的希望。基层干部在当地得不到提拔,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异地交流上,而近年来交流到外地任职的也很少,上升空间变小,进步希望渺茫。一些地方主要领导变动频繁,影响了长远发展;个别下派干部,综合素质不高,业务不熟悉,政绩平平却官气十足、霸气逼人,基层意见很大。另外,干部任职期满,下派领导普遍都能上调任职,而本地领导和干部只能转任同级领导或非领导职务,工作情绪受到很大影响。

3、乡镇改革难度大,改革成本难承担。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和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弱化,乡镇改革确有必要,但难度很大。一方面,乡镇干部年龄构成“中间大、两头小”的矛盾突出,5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较少,30-50岁年龄段的居多。随着乡镇个数、领导职数和干部编制的减少,将有约20-30%左右的干部需要分流,其分流政策的制定和分流方案的拟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县乡难以承担改革成本。改革过程中,人员分流必须为其建立养老保险、补交社保基金,了断干部职工身份,具体到每个县少则几百万,多则数千万,大多数县和乡镇无法承受,尤其是财政困难县根本难以安排,处于两难境地。

4、市级业务部门感情淡漠,对区市县帮助支持不够。

在区市县的发展过程中,多数市级业务部门非常注重基层业务部门的建设,给予了有力支持和帮助。但是,基层反映也有少数部门特别是一些权力部门,对基层感情冷漠,不理解基层工作,不关心基层发展,办事效率低,业务指导少,信息不畅通,服务不热情。突出表现在:布置任务要求多,积极主动、具体帮助少;传达文件会议精神多,帮助基层出主意、出点子、加强业务指导少;要求上报项目多,帮助基层争取立项少。具体办事人员高高在上,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还有一些同志凭个人感情办事,不讲原则,一不如意,动辄“制裁”、“处罚”,大耍权威,基层无可奈何,甚是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