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阶段的建议|高考冲刺阶段复习指导(9)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总结
高考冲刺阶段复习指导(9)

文章来自:学优网

高考冲刺阶段复习指导

黄丰收

进入高考冲刺阶段,是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时期,要做的主要是三个方面,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总结,提升规律,总结方法,在做题的时候对命题要求能有深刻全面的领悟,准确运用已知条件;对自己出现问题的细节进行准确的总结,回归课本,对知识点有准确的深刻的理解领悟,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做出准确的答案。做好心理调节,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确保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高考这阶段比拼的是仔细认真,比拚的是心理素质。很多同学因为粗心大意,审题不准确,没有看清楚已知条件,书写失误,每科丢分几乎达到十几分。

面对高考,我们都想能够准确作答,作出标准答案。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相比较,就是有很大的差距。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清楚高考的基本要求: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那么高考命题的思想和要求是什么?我们如果能够完全理解高考的命题要求,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和高考命题人的想法达到高度一致,自然就会作出标准答案。

通过对题干内容要详尽准确地掌握理解,对题干中的关键字用圈圈画出来,思想中明确理解回答什么内容,答题格式,内容要点。高考第一卷阅卷老师又看不到,画得再乱也无所谓。但能让自己清楚如何回答问题。

第一:我们应该有几种最基本的思想认识。这也就是高考的潜规则要求。

1、高考考查的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不是要我们去研究。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对语言表面含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含义,领悟感情思想。切忌胡思乱想,想得太多,想得太偏。抓住字面含义理解、分析、概括答题,就能做出准确答案的。

2、运用逻辑思维,一步一步进行分析,组织完美的答案。

3、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必然考查的是基本规律,不会是特殊事物的特殊思想。我们最基本的是运用通式通解的思想。对语文而言,就是根据生活的常理去理解内容要求,根据文化规律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4、高考是语文知识的规范化考试,必须按照语言的规范化表达要求去判断、思考并作出答案。

5、对关键内容的理解,有三个根据去分析:根据诗文的中心主旨,时刻围绕中心主旨回答问题,根据生活常理,根据整句话的含义,分析出关键字词的含义。

第二、现在的高考模式化已经基本定型。就是几大板块,每一板块的做题思路都要了解清楚。对每一板块在做题是存在的问题和正常的做题思路要明确,都要一种具体化的可操作的答题模式。

第一板块:社科文阅读板块:区间对照化。也就是对照区间辨别主要强调的意思是否相同。

这个题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找不到主要对照点。

第二板块:文言文翻译:整句化。也就是对整句话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要理解清楚,据此才能够推断关键字词的含义的。

复习到这个阶段,同学们对翻译的基本问题已经都能够掌握,直译的要求,一一对应,字字落实,词类活用,句式特点都能做的表较好,现在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关键字词的翻译。

文章来自:爱师网

高考冲刺阶段复习指导

黄丰收

进入高考冲刺阶段,是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时期,要做的主要是三个方面,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总结,提升规律,总结方法,在做题的时候对命题要求能有深刻全面的领悟,准确运用已知条件;对自己出现问题的细节进行准确的总结,回归课本,对知识点有准确的深刻的理解领悟,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做出准确的答案。做好心理调节,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确保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高考这阶段比拼的是仔细认真,比拚的是心理素质。很多同学因为粗心大意,审题不准确,没有看清楚已知条件,书写失误,每科丢分几乎达到十几分。

面对高考,我们都想能够准确作答,作出标准答案。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相比较,就是有很大的差距。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清楚高考的基本要求: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那么高考命题的思想和要求是什么?我们如果能够完全理解高考的命题要求,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和高考命题人的想法达到高度一致,自然就会作出标准答案。

通过对题干内容要详尽准确地掌握理解,对题干中的关键字用圈圈画出来,思想中明确理解回答什么内容,答题格式,内容要点。高考第一卷阅卷老师又看不到,画得再乱也无所谓。但能让自己清楚如何回答问题。

第一:我们应该有几种最基本的思想认识。这也就是高考的潜规则要求。

1、高考考查的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不是要我们去研究。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对语言表面含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含义,领悟感情思想。切忌胡思乱想,想得太多,想得太偏。抓住字面含义理解、分析、概括答题,就能做出准确答案的。

2、运用逻辑思维,一步一步进行分析,组织完美的答案。

3、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必然考查的是基本规律,不会是特殊事物的特殊思想。我们最基本的是运用通式通解的思想。对语文而言,就是根据生活的常理去理解内容要求,根据文化规律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4、高考是语文知识的规范化考试,必须按照语言的规范化表达要求去判断、思考并作出答案。

5、对关键内容的理解,有三个根据去分析:根据诗文的中心主旨,时刻围绕中心主旨回答问题,根据生活常理,根据整句话的含义,分析出关键字词的含义。

第二、现在的高考模式化已经基本定型。就是几大板块,每一板块的做题思路都要了解清楚。对每一板块在做题是存在的问题和正常的做题思路要明确,都要一种具体化的可操作的答题模式。

第一板块:社科文阅读板块:区间对照化。也就是对照区间辨别主要强调的意思是否相同。

这个题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找不到主要对照点。

第二板块:文言文翻译:整句化。也就是对整句话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要理解清楚,据此才能够推断关键字词的含义的。

复习到这个阶段,同学们对翻译的基本问题已经都能够掌握,直译的要求,一一对应,字字落实,词类活用,句式特点都能做的表较好,现在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关键字词的翻译。

,

文章来自:爱师网

高考冲刺阶段复习指导

黄丰收

进入高考冲刺阶段,是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时期,要做的主要是三个方面,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总结,提升规律,总结方法,在做题的时候对命题要求能有深刻全面的领悟,准确运用已知条件;对自己出现问题的细节进行准确的总结,回归课本,对知识点有准确的深刻的理解领悟,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做出准确的答案。做好心理调节,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确保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高考这阶段比拼的是仔细认真,比拚的是心理素质。很多同学因为粗心大意,审题不准确,没有看清楚已知条件,书写失误,每科丢分几乎达到十几分。

面对高考,我们都想能够准确作答,作出标准答案。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相比较,就是有很大的差距。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清楚高考的基本要求: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那么高考命题的思想和要求是什么?我们如果能够完全理解高考的命题要求,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和高考命题人的想法达到高度一致,自然就会作出标准答案。

通过对题干内容要详尽准确地掌握理解,对题干中的关键字用圈圈画出来,思想中明确理解回答什么内容,答题格式,内容要点。高考第一卷阅卷老师又看不到,画得再乱也无所谓。但能让自己清楚如何回答问题。

第一:我们应该有几种最基本的思想认识。这也就是高考的潜规则要求。

1、高考考查的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不是要我们去研究。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对语言表面含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含义,领悟感情思想。切忌胡思乱想,想得太多,想得太偏。抓住字面含义理解、分析、概括答题,就能做出准确答案的。

2、运用逻辑思维,一步一步进行分析,组织完美的答案。

3、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必然考查的是基本规律,不会是特殊事物的特殊思想。我们最基本的是运用通式通解的思想。对语文而言,就是根据生活的常理去理解内容要求,根据文化规律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4、高考是语文知识的规范化考试,必须按照语言的规范化表达要求去判断、思考并作出答案。

5、对关键内容的理解,有三个根据去分析:根据诗文的中心主旨,时刻围绕中心主旨回答问题,根据生活常理,根据整句话的含义,分析出关键字词的含义。

第二、现在的高考模式化已经基本定型。就是几大板块,每一板块的做题思路都要了解清楚。对每一板块在做题是存在的问题和正常的做题思路要明确,都要一种具体化的可操作的答题模式。

第一板块:社科文阅读板块:区间对照化。也就是对照区间辨别主要强调的意思是否相同。

这个题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找不到主要对照点。

第二板块:文言文翻译:整句化。也就是对整句话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要理解清楚,据此才能够推断关键字词的含义的。

复习到这个阶段,同学们对翻译的基本问题已经都能够掌握,直译的要求,一一对应,字字落实,词类活用,句式特点都能做的表较好,现在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关键字词的翻译。

文章来自:爱师网

例1、咸阳市今年三模的试题:惟资公俸,食不兼味。

学生翻译的是:把自己的资产献给国家,饮食不重视口味。

(江革)只花费国家的俸禄,吃的东西都没有味道。

它只是领取国家的俸禄,食不知味。

这类错误叫张欢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是学生没有对整句话表达的内容理解清楚。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江革的清廉,他的生活状况很简单。

应该译为:江革只是依靠国家的供奉,吃得很简单。直译为:饭食没有两种食物。

例2模拟考试题: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学生对“不名”,翻译错得很多:不接见他;不叫他的小名;不慕名利等。

在这里主要要理解这是中国的一种礼仪文化,谦敬词的运用。爷爷对孙子一般是指呼其名的。但在这里是为了表达对子孙担任国家命官的一种尊重,根据文言文翻译的直译要求,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翻译为:不直呼他的名字。

例3、今岁饥,死者骨相枕于野,府君闭仓不恤,岂忧百姓意乎?

学生大多还是直译,死了的人的骨头互相枕着,在原野上。

这很明显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就像“固若金汤”,对形容词和修辞手法的翻译要注意,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只能译出它的深层含义:死的人很多,遍地都是。对这里包含的文化常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例4、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学生的翻译很乱,什么想法都有。不谈论是是非非,爱讲是非等。

在这里首先要明白,这句话整体的含义是讲师鲁这个人的如何给人讲道理,没有人能超过他。“是是非非”,是说他的态度很明确。两个名词连用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当谓语成分。

从这整体含义的理解中,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关键字词的含义。

他与人谈论问题时,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一定要彻底经清楚道理才罢休。不随便停止,也不随便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很少能够超过他。

例5、或以刍车至,咸曳车塞们,焚以战,贼乃解。

学生翻译为:有人驾战车到来,浑咸驾驶战车堵住城门,用火攻作战,敌人才战败。

翻译的时候,要抓住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把句子成分理顺理清楚。第一句的主语是“或”,谓语是“至”,后边句子的主语是“浑咸”,有几个谓语,“曳”“塞”“焚”。根据整句话的意思,是些浑咸怎样抵抗低兵,就可以准确翻译为:有的人驾着装柴草的车到了,浑咸曳着车堵住城门,用火烧柴草车来作战,贼兵就解围而去。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章来自:爱师网

第三板块:诗歌鉴赏:具体化。

对诗歌的相关句子进行详尽字面的具体解释,抓住其主语,抓住关键字词,明确整首诗歌的主题中心,明确这句话所写的具体内容,实写的什么内容,和诗歌的主题有什么关系,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就很容易理解它的写作方法,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样写的好处效果。也就是要弄清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一定要注意主语,写的是什么。抓住每个字,仔细阅读,读懂诗歌,准确理解感情思想。

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失分最严重的题目,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智力因素,一类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诗歌读不懂,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可是我认为这一方面的原因并不是主要的,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学生读过的、教师分析过的诗歌不下百首,而且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更会教授各种鉴赏诗歌的方法与解题思路,所有到高考时,学生都能基本读懂考题中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为什么诗歌的得分率不高呢,我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主要原因。在非智力因素中,首先是情感方面的原因,由于诗歌难读,学生本来就对诗歌没有太多的兴趣,况且每一年的高考分析中,诗歌鉴赏题都是学生失分最严重的,这些都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恐惧心理,最怕解答诗歌鉴赏题。第二就是学生的粗心大意,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所以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样丢分的现象在平时的考试中占了大部分,而且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丢分就显得非常可惜。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要和学生共同分析诗歌鉴赏题出错的类型及商讨应对的策略。

错误举例1:高考咸阳市三模:首联那个字用得最生动?

这明显是考查“炼字”的问题,那我们就从本质上明白,最生动的意思指的是,能充分恰当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一般首选的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也有可能是虚词。

回答的模式:解释字的含义,解释这句话,领悟描写的什么氛围,烘托的诗人什么感情。

第二题:“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请指出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赏析其作用。

学生答案:这句化无行为有形,将抽象事物具体化,“我推不开这浓厚的愁思,一不小心就被它侵入。”写出了诗人的愁思之深。

还有的学生写成:颈联融情于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其渲染了凄凉孤独的氛围,体现出了作者贬官后孤独与无助之情。

这很明显是对这句诗歌本身没有详尽的解释理解。这一句是写自己驱赶不走愁,愁来寻找自己;和衰老来没有什么约定,衰老已经一天天的到来,容颜已老。

答案很容易理解清楚:这句诗用的是拟人的方法。中间对这句诗歌进行解释,表达的是诗人的失意与愁苦的感情。

例2:《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诗歌颈联在构思上很有特点,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的答案:

作者游历五月,时逢深秋,落木纷纷,北风冽寒,遥想起故乡温暖怡人的曲子,(襄水曲的理解错误)却山重水复,难以回归,描写“落木,南飞雁,北风,寒江”等物,营造寒冷衰败的气氛,表现作者身在外的寂寞孤独之意,从而更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者没有写漂泊天涯的伤心,却写乡泪已在多年羁旅中流尽,构思精巧,内容深刻,更衬托出常年在外的愁苦颠沛和深深的思乡之情;同时想要回家,却只能遥看天际的归帆,空有一强项情难以排遣。两句结合,将作者的羁旅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想象着有一天可以乘着回到家乡的船回家。衬托出作者在外漂泊,更能渲染气氛,烘托出离乡的痛楚与归心似箭的感情。

再写看着归去的帆船飘向天际的景象。

学生的这种错误,我开玩笑称为某某某现象,目的向对犯这样错误的同学有个特别的提醒。这叫张悦现象。

这样的错误的答案的原因是,学生对这句诗歌的主语没有抓住,也就没有理解这句诗的含义,不能理解其表达方式。

第一题,“请简要分析”,思想的感情都能准确理解,但要让我们进行分析,如何分析?那就看每一联如何写的,诗歌是从几个部分来表达复杂感情的。这样的答案就会层次清楚,要点明确。能想到答题的模式,由这样的模式能分析如何在文中找出答案。

第二题,这里要理解到诗人表达感情思想的时候有一种文化意识,写了静态的景物,就会再写动态,这样才能给景物赋予动态;还要进一步写人的活动,这样的景物才会有生命力;写景物是手段形式,表达感情思想是诗歌的根本目的。

古人如果写了视觉方面的,就会写触觉,感觉等方面,一般不会只是从一个方面单调的进行描写。

这句诗歌前一句写的是自己漂泊他乡,眼泪已经流尽;第二句就写的是家乡的亲人眼巴巴地望着自己坐船从遥远的天际回家。那我们就明白这是对写的方法,是从自己的亲人两方面描写。写自己是实际情况,写家乡的亲人是想象,这又是虚实结合的方法。

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将思念的内容落实,彼此呼应,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文章来自:爱师网

例2: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请结合全诗,赏析“青山空复情”一句。

学生的错误是对这句诗歌的内容没有理解清楚,青山没有感情,是无情之物。

我们应该看着两句,总写的是“送别”,那写到的“山”,自然是写送别时所借助的景物,自己和友人送别,“山”也在送别。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青峰伫立,含情送客,恋恋不舍,空有无可奈何之情,借山写人,情致婉曲,不说自己依依不舍,而是通过青山依依不舍写出自己不忍分别得无可奈何的感情。

例3、一些学生对问题缺乏具体分析的意识,语言表达习惯于使用概括的词语,不能结合原诗展开分析,结果回答往往空泛而不切实际。如:《晚春唐-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题示例: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

这个答案中“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准确的答案可以是: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例4、诗歌评价题型在近年的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得分率却是最低的,所以我们要分析这种题型出错的原因。

诗歌评价题型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判断失误造成全体失分,阐述理由不得要领又失分。其中前者失分又是主要的,一些学生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便想当然地进行答题,结果因为一念之差判断失误,造成无为失分。

答题时还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就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时那同还是形式,是全文还是局部,是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然后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分析评价,努力做到点面结合,不进行空洞说教。如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后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的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所以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各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

正确答案示例: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联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是“半瓣花上说人情”。

例5、诣红楼寻广宣不遇偶留题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诗歌的第二句那个字用得最妙?试简要赏析。

请找出三四句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妙在何处。

学生的答案:“倚”原意是轻靠的意思,这里是说碧蓝的天空像清澈的江水一样靠着红楼,以“倚”这一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朱红色大楼的巍峨高耸,气势雄伟。

一定要注意,根据诗文的中心主旨,时刻围绕中心主旨来思考回答问题,这里的中心落脚点是写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必须总结出这是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红楼景色的喜爱之情。

“觅户钩”为细节描写,诗的第三句是说隔着窗子的竹子没有人照看,第四句是写诗人向邻近的居民找开门的工具即钥匙,这一细节描写,更加真实化了竹子无人问津的事实,使文章的意境与行文更加细腻。

文章来自:爱师网

学生这样的答案很明显的没有掌握诗歌的中心主题,寻找朋友没有遇到,当然主要是表达他们友情的亲密深厚。特别是相邻家找钥匙,这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结合生活常理我们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一般人看到朋友不在家,自然是只好回家,但诗人不但没有回家,还向邻居寻找钥匙,这不符合常情的行为,一方面是因为喜爱竹子,另一方面是写出和朋友的亲密深厚的感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一种无理之妙。

虽然学生不会写出“无理之妙”的专业术语,但能把道理讲清楚就可以了。

请欣赏中唐诗人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一首闺怨诗,以白描手法描摹出少妇的口吻和心声。前两句在平实无华的叙述中谈出自己的人生悲苦。后两句陡然翻转,传神地表达出这位少妇的怨情:潮涨潮落尚然有信,后悔当初不如嫁给弄潮之人(即船夫)。

请看下面两首唐代五绝: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刘采春)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

前者写夫婿外出,由秦淮乘船而去,经年不归。抒情女主人公思念丈夫心切,于是对江水江船怨恨不已。后者写少妇想作个好梦,飞到辽西边远之地与从军的丈夫相会,于是先排除环境的干扰,把枝头黄莺打跑了——恐怕莺啼会扰乱春梦。二诗都深切地抒写了少妇的闺怨,但牵怒于江水、江船、黄莺,却是没有道理的。诗好就好在把少妇天真、执着又带着几分单纯幼稚的性格点染的活灵活现,使人感到其人如在目前。二诗皆“无理无妙”,妙在风韵天成,充满动态的生活情味。

特别注意: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②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③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比喻),估计今年诗歌鉴赏中修辞考察分量不轻。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阅读技巧:(1)先读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

(2)再读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3)再读注解,寻找诗歌内容的线索。

(4)通读全诗。通读时要特别注意每句至少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要发挥想象,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结合诗题、描述、议论、抒情推断这首写什么内容。注意格律诗起、承、转、合结构。

第四板块:小说阅读鉴赏:文体要素化。

小说如果问相关作用的问题,那么这些描写作用就是对小说的三要素而言的,从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标题,这些方面分析其作用。这样就会思路清晰,做出的答案要点也会很准确的。

同学们的主要问题在于不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思考回答,写了一大片,而没有重点,条理也不清楚。

这主要是在探究题。

探究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二是针对这些内容,自己有什么样的思考理解启发。

探究题最难的地方在于对文章中半酣的很多文化性的含义难以理解。

小说探究题探究内容及答题模式

1.探究人物

①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a.提出观点。

b.选准探究的角度(情节、主题等)。

c.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某某为主人公的依据。

②探究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

a.根据文中相关的内容指出人物的身份。

b.结合文中相关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2.探究情节及结构

文章来自:爱师网

①探究情节

a.表明观点(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b.从人物身份性格、情节安排及文章的主旨出发,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②探究结构

a.表明观点。

b.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为自己的观点找出依据。

3.探究主旨

a.表明观点。

b.通过分析人物身份性格、情节安排及社会背景来分析文章的主旨。

4.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a.审清题意,明确探究的方向。

b.认真分析,寻找探究的角度。

c.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及相关的背景分析归纳。

例1、本文写了与稻草人有关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①父亲倚重稻草人:反映了上辈人对土地、粮食感情深厚,而这种情感却得不到后辈的理解。

②侄子焚毁稻草人:体现新生代具有众生平等的观念和率真善良、敢想敢做的品格。

③稻草人存废问题:表现三代人在思想认识、生存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④我的“惶惑”:显示一贯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村人在社会转型时期,一时找不到生活方向的复杂心理。

例2、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8分)观点一:雕花烟斗是小说的线索。①标题是“雕花烟斗”;“雕花烟斗”贯穿小说所有情节,使结构谨严。②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画家雕刻烟斗,赠送烟斗,为烟斗而悔;花农欣赏烟斗,接受烟斗,临终带走烟斗。③雕刻得最精美的烟斗应该属于心灵最美的人,画家的悔恨,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纯美和人性弱点的重新审视。

观点二:凤尾菊是小说的线索。①贯穿小说所有情节,使结构谨严。②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③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物化,象征善良、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表现了作者的对美好感情的歌颂。

例3、(4)“白纸黑字”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①表面上看“白纸黑字”就是一张写着字的纸条,这是小说的线索。(2分)

②从深层上看,普通的“白纸”上朴实的“黑字”代表着人间大爱,“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后屏障”,表达了“爱是一种苦难中的依靠”的主题。(3分)

文章来自:爱师网

③“白纸黑字”作为一个成语,更代表着中华民族重承诺、守信用的宝贵品质。虽然丈夫去世,单位破产,她下了岗,“但不能让丈夫昔日白纸黑字的承诺化作一纸谎言”的信念支撑着她完成了超越生命的承诺。这是这篇小说着力突出的主题。(3分)

例4、小说以“落价”为题,但主要内容却是写小方的事情,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观点一:这样安排非常合理。(2分)从情节上看,小方先想学习知识、再到给我们买东西、最后说知识不值钱,体现了知识“落价”了;(2分)从主旨上看,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小方的言谈举止的变化体现了对轻视知识重视金钱的思想,突出知识“落价”了;(2分)从人物形象上看,小方重视金钱轻视知识的青年形象恰好阐释了题目“落价”的现实问题。(每条2分,答其他可酌情给分)

例5、情节类探究题示例

(09辽宁)《遗璞》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例6、《阿庆》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6分)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探究要点: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需结合阿庆形象探究。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例7、分析小说的标题《魔盒》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例8、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文学作品的意蕴一般分为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去发掘;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如果只把自己的观点定位在“平常人的寻常事”,虽也探究,可能得分不高,因为这种答案本身就说明了该生的阅读鉴赏和探究水平的低下。

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收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例9、《伞》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学艺要先学做人。徒儿成功,便要过河拆桥,算计师傅,岂料师父更有一手,将徒儿击毙,这就是高低之分。一个徒儿,只学武功,无人格可言,此人必败。学武功,首先要学会做人。历史上功成身败的例子还少吗?现代社会只,只重技能,不重人品,亦难立足社会。(2)教徒应先教做人。老师傅功深德高,但教徒不力,使徒儿学了武艺却没有修得武德,也没有领会刀法真谛,被迫要亲手将爱徒击毙,这是为师的失败。现代教育同样要警惕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倾向。

文章来自:爱师网

(3)哲学人格大于武功。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中国文化的芬芳。中国武术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击敌和自卫,更含深深的哲理和人生哲学。学中国武术岂能只学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只有哲理和武功结合学武功和学做人并重,才能学到真功夫,才能达到高境界。(4)人不能失其本心。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望恩负义,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往往会失其本心,疯狂追名逐利,结果没有几个不身败名裂的。(以上几点供参考,持之有故,不脱离文本即可。说出以上“道理中的一个方面即可。本文主题的正确概括,其它言之有理的道理亦可。联系现实,看法正确即可。)

例10、(2010·安徽卷)阅读小说,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考生需要通过自己对小说的感知、理解,表达出自己对本篇小说的认知见解。答案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看,叙说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磨难。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韧,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首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和,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第五板块:实用文体阅读:提炼化

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实用文体的现代问答阅读,这种文体比较好做,题目回答的内容基本上都在文章里面,不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得那么多。

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查的侧重点和考察目的不尽相同:“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和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但高考阅读绝对不会让你把原文的话一字不漏的抄上来,一定要读准题干,明确要求,从文章中进行提炼概括,这是必须做的。

只要我们想到对答案内容要提炼,就会做到答案的模式化,分几个要点概括,每一个要点都是一个模式:先是一个词义概括,然后是精要解释。

部分考生在答题时缺乏兼顾全文的整体意识,可概括为“眼有单句,胸无全文”,所以会出现失误。

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讲究“主题辐射”原则。因此,相应的解题思想之一就是:用文章的宏观主旨去“辐射”文后的具体设问。

其具体的学习方法为:首先是宏观把握,找出中心思想;其次,看看围绕中心意思使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又是如何为中心思想服务(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的等等。

其具体解题步骤为: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准确把握文章核心思想;其次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原材料,精心组织后再回答,牵扯的信息点要尽量周全。只要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观点就不会错,同时,只要观点对,就会给分。

例1、文章最后写道:“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请你结合何泽慧的一生,从“朴素”和“信仰”中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8分)

文章来自:爱师网

观点一:朴素

朴素是一种简单、纯粹的生活态度,可以使人心无旁骛,坚定执着。(2分)

①何泽慧在物质生活上极尽简朴,她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事业上,在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②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事业追求之上,一生风雨与共,相依相携,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朴素而久远。

③何泽慧对祖国的热爱朴素而真挚,她没有豪言壮语,但一生的选择与奋斗都自觉地、主动地与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

(每一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信仰

信仰是一种人生追求,信仰是激励人奋进的动力。(2分)

①何泽慧中学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就是她一生的人格追求。

②何泽慧对祖国的热爱,成就了她事业上的卓越成就,她为母校百年校庆的题词“爱国奋进”即是她一生奉行的信仰。

③何泽慧对事业的执着也体现了信仰的力量。她九十岁高龄还在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而奋力工作,对科学的信仰,支撑着她奋斗到生命的终点。

例2、周有光本来是研究经济学的,却改行研究语言学,成了汉语拼音之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8分)观点一:周有光有勇气转向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非凡成就,值得学习。①由于周有光对语言学一直很有兴趣,所以在国家需要时毅然改行;②转行之后,深入研究,撰写有价值的文章和专著;③使文字改革成为一门学问,积极探索汉语拼音与时代、世界接轨。(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观点二:周有光舍弃已有成就的经济学,实在可惜。①建国初期,国家最缺乏经济建设人才,应坚持经济学研究;②周有光在经济学领域已经颇有造诣,曾身兼三职,且创办有影响的刊物;③坚持经济学研究,成就会更大,转向新的研究领域,要耗费更多的精力。(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第六板块:语言表达题:规范化。

仿句,概括等(三题)

①审题要仔细:仿句要细到标点符号;概括要注意信息点的把握。

②条件要符合:如果是一句话新闻的概括,注意“报喜不报忧”的特点。

③形式要限制:仿句要注意修辞及字数的规定;概括要注意字数。

④内容要创新:不要照搬照抄,开拓思维,注重积累。

⑤上下要协调:尤其是结合语境的句子,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暗示,使上下协调。

★如果有对话,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

高考必考的是两大块,成语和病句。

这块是高考每年都会出新变化的地方,人们称“试验田”。对于新题型,应该使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准确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甚至要明白它的深层要求含义,以不变应万变。

成语最重要是对不常见成语的理解。挖耳当招,把别人举手挖耳朵的动作当做和自己打招呼,比喻期待的心情非常迫切。

一方面我们要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另外一方面我们还要考虑成语可能包含的文化含义。比如:春秋鼎盛,春秋在这里指的是人的年龄,春秋几何?也是问人的年龄的。

病句板块,最主要的方法是抓住主谓宾主干成分,看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符合不符合句子成分的组织规范。

这就能看到谓语和宾语之间,是不是搭配,是不是缺少宾语等。

是不是缺少主语,介词结构掩没主语。

句子是不是一套主谓宾结构,否则就是句式杂糅。

句子主干成分之间没有问题时,我们进一步看附加成分之间搭配是不是规范,这就能看到状语之间的顺序是不是正确,修饰谓语是不是包含关系正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