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94_大时代的写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时间:2021-09-29 00:00:00 导游词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时代的写家

——人民艺术家老舍

李伟

老舍是一个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都喜爱的作家。北京的百姓熟知老舍,就像熟知前门、大栅栏一样。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一个穷旗兵的家里。因出生日期临近春节,父亲便给小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舒庆春。父亲死后,养家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她靠为别人洗衣服换取微薄的收入。在小说《月牙儿》中,老舍有这样的描写:“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铺子里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至于吃,一天通常只有两顿饭。在《勤俭持家》一文中提道:“像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

老舍的一家,祖辈都是文盲,一个很偶然机会,他受善人刘寿绵的资助上了私塾,随后又考上了中学和北京师范学校。6年后,不满19岁的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3年后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

1922年,老舍辞去了劝学员职位,不久后,他在基督教会受洗礼并结识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易文思,后来经易文思介绍,他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在伦敦,老舍写作的师傅,就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第一部《老张的哲学》,便是仿照狄更斯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930年,当老舍回国到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师时,已经是著名作家了。

从英国回来后,老舍发现当时的文坛思潮与文学争论此起彼伏。对此老舍却置身事外,只做个旁观者。老舍不属于任何一边,他是独立抑或孤立的,既没有他趋奉的对象,也没有谁表示要与他同气相求。老舍始终坚称自己是“写家”,而刻意与“作家”称谓划清界限。他从不把自己的写作看多高,认为自己与“德成粮店的写账先生”是同等的“写家”。以一种“独立不倚”的精神状态屹立于文坛。

1936年,山东大学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也开始了学生运动。老舍借此机会,正式辞去了教职。过上了专门靠写作换取收入的日子。就在这段时间,他写出了《骆驼祥子》和《我这一辈子》两大代表作。到了1937年7月,抗战爆发,日军炮舰集结胶州湾。当民族生存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时,个人的悲喜变得无足轻重。具备救国济世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战的洪流。老舍也不例外,他成为了千千万万救亡者中的一员。他对臧克家说:“国难当头,抗战第一,我们不能老把个人和家庭挂在心头上!……”此时,老舍从一个向来只在文坛“边缘”弄笔的自由撰稿人,变成文坛上呼朋唤友的大忙人。

抗战胜利后,老舍受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一年。在美期间,他完成了《四世同堂》最后一部的写作。

1949年底老舍归国时,他直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他看到身边的底层人民翻身过上了新生活,生活虽然依旧困苦,但毕竟充满了希望。在“狂喜”之中,老舍开始全身心地以他的才华服务于新中国。很快,他便写出了话剧《龙须沟》,并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此时老舍在创作中一直真诚、执着地思考自己与人民的关系,自己作品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反映人民生活为己任,为此苦恼,为此焦虑,孜孜以求。

遗憾的是1966年爆发的“文革”,他带着心灵和身体的累累伤痕,自沉于北京西北郊的太平湖。

老舍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文字仿佛残留于世的碑文,他的作品见证了老北京的人间喜剧。不仅描摹了一道风景,而且也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里。(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以深沉凝练的笔触,全方位的展示了老舍的独特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一代大家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影响力。

B.老舍始终坚持称自己为“写家”,还戏谑地称自己等同于“德成粮店的写账先生”,体现了老舍把自己看得很低,很谦虚。

C.山东大学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开始了学生运动,老舍先生辞去了教职,这表明他追求一种“独立不倚”的精神。

D.老舍因为经历的坎坷,艺术追求的与众不同,创作理念的独到,所以他被边缘化,一度是文坛的“边缘人”。

E.本文开头反复引用老舍的小说,这些引用的文字让我们了解到老舍能对生活有深刻独到的感悟都与其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2)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结合文章说说老舍被授予该称

号的原因?

(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老舍生于寒门,长于贫困,历经战乱,从小胡同的苦孩子到蜚声文坛的作家,从大杂院走向世界文坛。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结合文本和生活感悟,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2.(1)(5分)E3分,C2分,B1分。选A、D不给分。

(A项,“全方位”有误,文中选择老舍重要的人生阶段,有侧重点的展示;D项,“边缘人”是因为他不屈从、依附于任何人,以独立不倚的姿态屹立于文坛。)

(2)

①老舍出身于一个穷旗兵的家庭,父亲的早逝,家中的困顿让他深刻领悟到了人世间的艰辛,对人间的悲辛有一种彻骨的体会,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聚焦于下层百姓,作品常常表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他成为了普通群众的代言人。

②1937年7月,抗战爆发,日军炮舰集结胶州湾,民族危难之时,他成为了千千万万救亡者中的一员。他从一个自由撰稿人,成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实际负责人,积极投身到抗战的大潮中。

③1949年底老舍归国时,他直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国家充满了希望,老舍开始全身心地以他的才华服务于新中国。此时老舍在创作中一直思考自己与人民的关系,自己作品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反映人民生活为己任。

(3)内容上:①

“他的文字仿佛残留于世的碑文”运用比喻手法,“见证了老北京的人间喜剧”运用了拟人手法,这两句说明老舍的文字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底层百姓的悲欢离合。“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里了”说明老舍的文学创作来自普通百姓的生活,对生活加工、提炼之后,极富生活韵味地呈现出来,读者可从其作品中发现生活的影子。②“见证了老北京的人间喜剧”该句化用了巴尔扎克的小说《人间喜剧》的标题名在此,将老舍的文学成就与巴尔扎克相媲美,也体现作者对老舍老舍作品的高度评价,对老舍由衷的赞美。

结构上:这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并且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大写家”。使结构浑然一体。

(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4)观点一:①困难虽带给老舍心灵上的创伤,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使他的思想更加深邃,意志品质更加坚定。②苦难成就了老舍。生于寒门,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历经战乱,饱经忧患。正因为此,使他成为广大下层市民中的一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百姓,看到行行色色色的人物,对生活有真切的体会。为其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③看到下层百姓的贫瘠,体会到他们的悲辛,激起他对下层百姓的同情,从而在作品中刻画普通百姓。所以他成为了普通百姓的代言人,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观点二:如果老舍生活在一个宽舒的环境中,以其写作上的禀赋,敏锐的捕捉生活的能力,也一定能在文学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尤其是在文革中,受到凌辱,精神上的摧残、折磨,他才会自杀。如果在一个宽舒平和的环境中,他的文学成就远不止于此。

(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答案:

雪夜阅读答案选自《三国志·典韦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现代文阅读答案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铁阅读答案武松兄弟为何一高一矮阅读答案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文言文阅读答案神木阅读答案摘自陈鹏举《诗与歌词》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阅读答案不染阅读答案留侯论文言文阅读答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阅读答案温暖的村庄阅读答案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界河阅读答案选自《围棋与国家》围棋与国家阅读答案菜虎阅读答案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惠州西湖一日阅读答案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文言文阅读答案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选自《文艺研究》神话“是人类心理在最基层水平上的象征和形象的表现”阅读答案我只欠母亲阅读答案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文言文阅读答案“末日即将来临!”阅读答案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阅读答案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食其,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文言文阅读答案月,阙也阅读答案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再认识阅读答案政治主观题阅读答案梅格与人格阅读答案张福勋《梅花诗话》奥林匹克精神的背离阅读答案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阅读答案文学中的那座祠堂阅读答案形神兼备方能“以文化人”阅读答案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阅读答案谈写字沈从文阅读答案礼仪本身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阅读答案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阅读答案中国瓷器艺术阅读答案王府井新华书店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与之相邻的多是时尚餐厅--阅读答案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阅读答案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阅读答案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阅读答案诗歌批评庸俗化阅读答案外行人的古董鉴定法阅读答案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阅读答案中国文化中的“饥民特征”阅读答案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样红阅读答案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