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_探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规律(5)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探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规律(5)

文章来自:爱师网

探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规律

一、解读考纲。

二、剖析样卷。

三、能力迁移。

一、解读考纲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具体要求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情感态度)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价值观)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审美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篇)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线)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点)

二、剖析样卷(一):

传记阅读

常识与术语

传记:

(一)、自传。

(二)、他传(叙述性传记、人物评传)

自传特点:第一人称。作者即传主。展现心智历练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叙述性传记特点:第三人称。展现思想脉络、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人物评传特点:第三人称。“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传中有评,评中有传。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公正。

传记阅读示例

《居里夫人自传》(节选)

16、请找出最能概括居里夫人在战争时期行为的指导思想的一段话,并作简要分析。(4分)

前一问(分析综合)

后一问(鉴赏评价)

“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都应该义无反顾地尽其所能,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我们当然也不能例外。”(筛选信息)

这句话是居里夫人思想认识的核心,是居里夫人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国难当头时刻的体现,它表现了居里夫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和我国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类似。(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即从传主身上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

17、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居里夫人是怎样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学识,为国家作出贡献的?请用摘要原文编写提纲的方式列出居里夫人所做的主要工作。要求提纲显示三个层次。(5分)

(分析综合)

提纲:提供X射线检查,负责组织战地医疗队。

(1)装备设施:a创建和改造200多处X射线医疗站。

b装备20多辆流动X射线医疗车。

(2)培养技师:a建议在护士学校增加X射线照相科。

b培养150名X射线照相技师。

(整合文中信息)

文章来自:爱师网

探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规律

一、解读考纲。

二、剖析样卷。

三、能力迁移。

一、解读考纲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具体要求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情感态度)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价值观)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审美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篇)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线)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点)

二、剖析样卷(一):

传记阅读

常识与术语

传记:

(一)、自传。

(二)、他传(叙述性传记、人物评传)

自传特点:第一人称。作者即传主。展现心智历练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叙述性传记特点:第三人称。展现思想脉络、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人物评传特点:第三人称。“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传中有评,评中有传。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公正。

传记阅读示例

《居里夫人自传》(节选)

16、请找出最能概括居里夫人在战争时期行为的指导思想的一段话,并作简要分析。(4分)

前一问(分析综合)

后一问(鉴赏评价)

“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都应该义无反顾地尽其所能,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我们当然也不能例外。”(筛选信息)

这句话是居里夫人思想认识的核心,是居里夫人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国难当头时刻的体现,它表现了居里夫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和我国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类似。(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即从传主身上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

17、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居里夫人是怎样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学识,为国家作出贡献的?请用摘要原文编写提纲的方式列出居里夫人所做的主要工作。要求提纲显示三个层次。(5分)

(分析综合)

提纲:提供X射线检查,负责组织战地医疗队。

(1)装备设施:a创建和改造200多处X射线医疗站。

b装备20多辆流动X射线医疗车。

(2)培养技师:a建议在护士学校增加X射线照相科。

b培养150名X射线照相技师。

(整合文中信息)

,

文章来自:爱师网

探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规律

一、解读考纲。

二、剖析样卷。

三、能力迁移。

一、解读考纲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具体要求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情感态度)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价值观)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审美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篇)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线)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点)

二、剖析样卷(一):

传记阅读

常识与术语

传记:

(一)、自传。

(二)、他传(叙述性传记、人物评传)

自传特点:第一人称。作者即传主。展现心智历练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叙述性传记特点:第三人称。展现思想脉络、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人物评传特点:第三人称。“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传中有评,评中有传。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公正。

传记阅读示例

《居里夫人自传》(节选)

16、请找出最能概括居里夫人在战争时期行为的指导思想的一段话,并作简要分析。(4分)

前一问(分析综合)

后一问(鉴赏评价)

“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都应该义无反顾地尽其所能,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我们当然也不能例外。”(筛选信息)

这句话是居里夫人思想认识的核心,是居里夫人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国难当头时刻的体现,它表现了居里夫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和我国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类似。(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即从传主身上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

17、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居里夫人是怎样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学识,为国家作出贡献的?请用摘要原文编写提纲的方式列出居里夫人所做的主要工作。要求提纲显示三个层次。(5分)

(分析综合)

提纲:提供X射线检查,负责组织战地医疗队。

(1)装备设施:a创建和改造200多处X射线医疗站。

b装备20多辆流动X射线医疗车。

(2)培养技师:a建议在护士学校增加X射线照相科。

b培养150名X射线照相技师。

(整合文中信息)

文章来自:爱师网

1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中断了伟大的镭的研究工作,而去做普通的战地救护工作;“自传”顾名思义,应当写自己,可传主却用了许多笔墨写读者不一定想知道的医生、护士、学员、伤员和工作人员。请你就此二事谈谈居里夫人这样处理的得失。(6分)

(探究)

首先,国家危难当头,居里夫人把国家需要摆在第一位,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战地救护工作,充分体现了一名有良知的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虽然因为战争推迟了镭的研究,但保卫了国家就从根本上保住了镭的研究。(主观分析)其次,事实上,德国向法国宣战以后,居里夫人主持的研究所,其他人员和学生都上了前线,现实不容许那个时候继续从事镭的研究。(客观分析)

(主客观辩证分析)

居里夫人并没有游离于“自传”之外写别的不相关的人物,而是在记叙与自己战时与工作相关的医生、护士、学员、伤员和工作人员等人物。不写这些人物,无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而通过写这些人物,侧面反映了自己一段生命过程,展现了一幅法国人民团结对敌的历史画面。(个人与群体、祖国的辩证关系)至于赞美这些人的无私、勇敢和智慧,不是虚言赘笔,而是居里夫人开阔胸怀谦虚品质的自然流露。她赞美普通人并从他们身上吸取精神力量,这是她的伟大之处,(平凡成就伟大。“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值得我们学习。

(个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

总结规律:

(一)言之成理的几个要素:

1、观点鲜明。

2、“观点”(正题、反题)在题干中,“论据”在文本中。

3、辩证说理:内外因因素,主客观因素,把个人放在时代中,把伟大放在平凡中,说理婉转留有余地。

(二)对人物(高考选材可能是正面人物题材)的探究评价:

辩证分析

1、主观思想——客观成就

2、先天禀赋——后天历练

3、个人——时代(集体、祖国)

4、平凡人生(不拔高)——伟大人格(不溢美)

三、迁移训练(一):

《巴金的道路》(人物评传)

(1)、作者是怎样评价巴金的?请在文中找出这个核心句,并分析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印证这一核心的。(5分)

(分析综合)

①“巴金毕竟是难得的一位具有理想和道德感的作家;虽然在思想方面,欠缺应有的深度。”(2分)

②巴金是“五四”时期反对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解放的重要作家。《家》和系列人物传记的撰译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高峰。

③四十年代巴金的创作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创作和译著主要反映了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困境,缺乏思想深度。《寒夜》就是一个例证。

④经历“文革”之后,巴金创作的《随想录》恢复了一个正常中国人的良知,但就它实际达到的思想界域而言,并未超出一般民众的见识。

(2)、《巴金的道路》是一篇人物评传,作者紧扣“道路”从哪两个角度展开了评述?本文行文有什么特点?试由此概括人物评传的一般写法。(5分)

(鉴赏评价)

①思想轨迹,创作历程。(2分)

②先分析思想轨迹,再展示创作历程。有评有传。(1分)

③分析思想行为,叙述生平事迹,展示人生道路。/紧扣传主特点,有评有传。/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任答两点即可。2分)

(3)、有人说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作者在谈到巴金创作《随想录》时却说,《随想录》“其实不过恢复了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良知”,你认为这样评价巴金中肯吗?为什么?(5分)

(探究)

答案一:这样评价中肯。文本中的“其实不过恢复了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良知”是指《随想录》的创作,并没有涵盖巴金一生的创作。虽然“以《家》和系列人物传记的撰译为标志,巴金度过了他的作为一个人、一个作家的英雄主义的全盛时期”,经历“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有所觉悟,有所忏悔”,但“也是有所保留的”,“就它实际到达的思想界域而言,并未超出一般民众的识见”。所以,用“恢复了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良知”来评价巴金晚年特别是《随想录》的创作,是中肯的。

答案二:这样评价不中肯。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这是学界公认的说法。“以《家》和系列人物传记的撰译为标志,巴金度过了他的作为一个人、一个作家的英雄主义的全盛时期”,在经历了“文革”之后,他倡导说真话,真诚的忏悔,“写出为大家所盛赞的《随想录》”“作为作家的正义与良心的见证”。虽然“也是有所保留的”,但“指出巴金言说的语境的严峻性仍然不是多余的”,“至少,他的关于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建议,迄今仍然不能为时代所接受”,这些胆识说明巴金的良心远远超过“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良知”。所以,用“恢复了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良知”来低调评价巴金,这是站在“后人”的高度苛求“古人”,是不中肯的。

文章来自:爱师网

小结:

(1)第三题是探究题。出题角度是“探究”部分的一个“点”,即“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其实间接考到了“线”和“篇”,即“探讨文本反映的人文文精神和时代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可见,做探究题,应该有“点”“线”“篇”联系分析的眼光。

“点”——“线”——“篇”

“点”不离“线”,“线”不离“篇”。

(2)论据从文本中来,或同一论据稍作变通,或有所取舍为我所用,此即为辩证思考。

小结:

(1)第三题是探究题。出题角度是“探究”部分的一个“点”,即“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其实间接考到了“线”和“篇”,即“探讨文本反映的人文文精神和时代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可见,做探究题,应该有“点”“线”“篇”联系分析的眼光。

“点”——“线”——“篇”

“点”不离“线”,“线”不离“篇”。

(2)论据从文本中来,或同一论据稍作变通,或有所取舍为我所用,此即为辩证思考。

剖析样卷(二):访谈阅读

常识与术语

访谈:

一、人物访谈。

二、专家专访。

人物访谈特点:

1、受访者是杰出人物或明星人物。

2、目的是展示人物重大成就、成长经历、情感及修养等。

3、访谈或抓住人物重大成就由果推因、逐层展开,或追问成长经历引导比较、适时应和,或叩开人物内心世界反问设疑、推波助澜等等。

专家专访特点:

1、受访者是具有话语权(见解正确、独到、深刻)的权威或专家。

2、针对热点、焦点、公众关注的问题。

3、访谈或紧扣主题(焦点、热点)、究果追因,或由浅入深、逐层展开,或单刀直入,倒金字塔布局。

访谈术语:

访谈,是以问(记者)答(被访者)的方式展开,因此,记者提问方式常常是出题点所在。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紧扣主题(焦点、热点),究果追因;

由果(成就)推因(成长过程),逐层展开;

引导比较,窥探心灵;

反问设疑,推波助澜;

单刀直入,倒金字塔布局。

要把握每种提问的方式的特点与作用。

剖析样卷(二):“专家专访”阅读

市一模实用类文本阅读

18、请结合访谈内容,具体说说这篇人物专访之所以成为一片优秀新闻作品的原因。(5分)

(分析综合)

(1)采访的关于中国作家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2分)

(2)采访的对象身份特殊,见解独特、深刻。(2分)

(3)采访者抓住要害,提问层层深入。(2分)

(以上三点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19、本文受访者马悦然先生对中国文学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5分)

(鉴赏评价)

热爱中国文学,关注中国文学。(2分)

文章来自:爱师网

(一)长期致力于研究、传播中国文学,特别是关注中国当代文学;

(二)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障碍是翻译太差;

(三)他亲自为山西作家翻译作品;

(四)他对中国文学充满期待,对浮躁的现状充满忧虑。

(结合文本分析3分)

20、从文本看,中国作家对诺贝尔文学奖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这种心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态?(5分)

(探究)

(1)、渴望,同时心态复杂。(1分)

(2)、主观原因:改革开放之后,综合国力促使民族自尊心增强,急功近利、浮躁思想也增强了,所以渴望得奖;客观原因:我们还没有得到这个奖项。

(3)、辩证看待这种心态:渴望得奖,希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可以理解,值得肯定;但不能因为暂时没有获奖而不屑一顾,更不能妄自菲薄。

总结规律(一)

对焦点问题的探究评价:辩证分析

1、主观愿望——客观需求

2、人为因素——社会因素

3、积极因素——消极因素

4、个别利益——公众利益

5、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6、零和思维——双赢战略

7、竞争——合作

8、传统文化——现代观念

9、继承传统——扬弃革新

10、人文思想——科学精神

剖析样卷(三):“人物访谈”阅读

广一模实用类文本阅读

15、本次访谈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请写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以及其中一个结论。

(分析综合)(4分)

(1)、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戴金星院士取得的巨大成果是什么?

②戴金星院士的成功因素是什么?

③如何看待如今报考地质专业的学生不多的问题?

(2)、对应的结论:

①提出了“煤成气”理论,并由此发现了大批大气田,使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并推动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②略。③略。

16、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访谈的质量。你认为本访谈提问的质量如何?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鉴赏评价)(5分)

(1)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分析略)

(2)善于引导,环环相扣。(分析略)

(3)适时应和,便于沟通。(分析略)

17、戴金星说“我还是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并希望年轻人也能像他当年那样作出“选择”。你对戴金星的“不后悔”是怎样看的?对戴金星的“希望”又是怎样看的?请作简要阐述。

(分析探究)(6分)

(1)对“不后悔”的看法:

①正因为当年的选择(主观志向),才成就了今天的一番事业(客观成就)。

②正因为当年的选择(主观志向)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为神州争了“气”(客观成就)。

③把自己的人生选择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个人与祖国),值得学习。

(2)对“希望”的看法:

我们应该像戴金星院士所希望的那样,为祖国打开地球的奥秘,为人类寻找更多的能源。

我们应该像戴金星院士那样选择,即只要是献身祖国、献身科学,都值得肯定。

我们不必都如戴金星院士那样选择,个人兴趣不同,志向有别,只要是国家需要的选择,都值得肯定。

(以上答案各三点,分别答对一点即为满分。)

(思考角度:或求同,或存异。)

(价值判断: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个性张扬不背离公共道德。)

文章来自:爱师网

迁移训练(二):人物访谈文本阅读

人物(王洛宾)访谈文本阅读

(1)与①、②两节相比,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提问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提问的目的是什么?(4分)

①、②两节,记者针对被访者相关问题直接提问,③、④两节记者主要以常人怎样、您怎样的方式提出问题,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其目的是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此题考的是“对文本特色的深度思考”。访谈的提问方式及其术语要牢牢掌握并灵活运用。

(2)在这篇访谈中,王洛宾对音乐有怎样的看法?(5分)

①王洛宾认为尽管音乐给他带来一生的坎坷,,但音乐是可以陶冶的人的性情的,尤其是在挫折、痛苦中,音乐是心灵的抚慰,给人以激励与鼓舞。②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音乐抒发的是民族的情感,展示的是民族的心灵。

此题考查人物的思想感情倾向与认识,需要从整体把握,筛选信息,推断整合。

(3)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后面的问题。王洛宾,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北京,三四年肄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三七年投身抗日救亡宣传,辗转千里,驻足青海。四九年参加解放军进入新疆。乐坛耕耘六十余载,创作歌剧六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千余首,出版歌集八部。情音怡神,中外沸扬。殊才饰疆,懿范流光。洛宾名重,其歌获国家金唱片奖。《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为二十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达坂城的姑娘》和《阿拉木罕》等歌久唱不衰。他多次赴国外办音乐会与讲学,联合国总部展示其民歌成就。洛宾谦逊。对民谣之父、音乐大师、西部歌王等称谓淡然处之,却将新加坡友人赠其“传歌者”三字视为珍宝。洛宾爱国。两次铁窗之苦,未断云游乐海、振兴民乐之梦,终生致力于让中国民歌流行世界音乐五百年之宏愿。(节选自《王洛宾墓志铭》,有删改)

在②节的访谈中,王洛宾就记者“辉煌”的提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王洛宾有没有想过拥有辉煌?请结合上面的资料,说明你的理由。(探究人生价值6分)

有。①每一个有追求的人,都有其理想与目标。材料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指的是把民歌的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一追求的过程与目标的实现就是一种辉煌。②五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回答记者关于“辉煌“的提问,意在说明辉煌来源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表明被访者心中是存有辉煌的,只是对辉煌有着理智的认识。③在补充的材料中,谈到了“洛宾名重”,从结果看,他用一生的追求实现了人生辉煌;另这则材料中还谈到他“终生致力于让中国民歌流行世界音乐五百年之宏愿”,表明他一生有着“辉煌”的梦想与追求。

没有。①王洛宾被民歌的美所吸引,醉心于去表现这种美,让更多人感受分享这个美,他追求的是生命的内含而不是最终辉煌的结果。②他引用小和尚的故事来回答记者关于“辉煌”的提问,透露出他注重追求的过程,而不一味关注辉煌的结局。③补充的《墓志铬》材料中提及五洛宾对“民谣之父”、“音乐大师”、“西部歌王”等称谓谈然处之,却将新加坡友人赠其“传歌者”三字视为珍宝,可以看出他醉心的是音乐的本身而不是最后的成果与荣誉。

这是道探究性试题,紧扣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

(1)此题和《巴金的道路》第三题命题角度一样,解题思路还是由“点”入手,联“线”到“篇”。

“点”——“线”——“篇”

“点”不离“线”,“线”不离“篇”。

(2)论据从文本中来。所谓辩证分析,体现在论据的使用上就是,在文本中挑选为我所用的论据。

小结:

(1)此题和《巴金的道路》第三题命题角度一样,解题思路还是由“点”入手,联“线”到“篇”。

“点”——“线”——“篇”

“点”不离“线”,“线”不离“篇”。

(2)论据从文本中来。所谓辩证分析,体现在论据的使用上就是,在文本中挑选为我所用的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