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感_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自我鉴定

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篇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旨在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当然,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体现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

通过观看《平“语”近人―― 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其中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让我感触颇深,节目从 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就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服务,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我们不仅要嘴上说着老百姓,更要心里想着老百姓。要做百姓的贴心人,要带着感情下服务群众,带着感情去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百姓的困难,真正做到想群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扎根基层,奉献国家,估计是对人生最美好的诠释。总书记处处为群众考虑,我们有什么借口不努力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平语近人第五集国之本在家观后感5篇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解说词《平语近人》观后感17篇平语近人观后感—心得13篇

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2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经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观看了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 ,有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他的讲话、文章、论述当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样的中国古代利民思想,经常被提及。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没有百姓就没有国家,没有百姓生活的安定,就不会有和平的环境;没有衣食的生活就不会有团结的发展。在孔子看来,为政者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是使百姓先富起来,然后在富民的基础上教化民众,使其台能够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孔孟的这些为民、安民、惠民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成为他们治国理政的理念和亮点。

本集旨在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3篇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经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近日观看了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

节目主旨精准,设计精妙,制作精致。所展现的内容结构既有“原声微视频”,又有“思想解读”,既有“经典释义”,又有“现场访谈”,既有“互动问答”,也有“经典诵读”,六个环节丝丝入扣,将总书记用典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让人在学习思想和领悟经典中获得教益、提升境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本集旨在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晚节目的主题围绕着“仁政”两个字展开,让我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仁政”就体现在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仍然在吸吮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奋斗积累起的这些文化养分。在总书记的讲话、文章、论述当中,像“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样的中国古代的利民思想,经常被提及。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人民被提到了203次,可见“人民”这两个字的分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是重于千钧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接地气、有底气、更有人气。无论发表重要演讲还是在一些座谈会中,乃至与老百姓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总能娴熟使用经典用语,不难看出,总书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是浮在表面上的,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启发,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向总书记学习。

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4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中主要谈了“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问题。如何做好“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应常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重民生,要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要解决,大学生村官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服务者,是老百姓民生问题的解决者,要扎扎实实办好事,办实事,更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

兴民德,要让老百姓的素质越来越高。就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耻、教民以诚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伦。作为大学生村官,应积极通过“三会一课”等党内活动或者社会活动向群众宣传明礼诚信等知识,用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和道理去感染群众、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刻群众头脑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得民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要牢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亦是衣食父母。一是不可脱离人民,在工作中、生活中要时刻紧密联系群众,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二是要勇于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就是一面镜子,做得好群众爱戴,做得不好群众自然不满意;三是要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作为大学生村官,要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群众生活越来越好,群众就会爱党拥党,党的事业,就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5篇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就是爱人,由此推导出为政者对于百姓的关切,进而再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关切。所以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

一直到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结合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想谈三个问题:

第一,重民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当然,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体现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

第二,兴民德。说到兴民德,我想起了两千多年以前中国有一位非常伟大的思想家叫管子。他说过的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物质财富对一个人的重要。你饿着肚子讲道德、讲文明、讲礼仪,不现实。 “兴民德”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有大德,也有小德,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国家的德。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民共同认同、遵循和恪守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得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6篇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台》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节目围绕“仁政”两字,通过专家学者解读引用典故,深入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传统仁政思想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重民生,带着深厚感情为百姓做事。群众工作千头万绪,党员干部要牢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群众观念,对群众充满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要在思想行动上与群众打成一片,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把群众冷暖安危记挂在心上,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重实干,在实践中探索为民服务新方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需要广大干部扑下身子,学会在干中学、学中干。“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深入基层一线和艰难困苦的地方,在吃透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加强调查研究,搞清楚新时期要着重解决什么问题,善于从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拿出有底气、接地气的措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提高克服各种困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重创新,善用创新思维创造性开展工作。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自身在知识上的弱项、视野上的局限,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走进前人未涉及的领域,敢于克服自身的懒惰和恐惧,在探索中不断突破。拿出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敢当排头,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拓展自己知识领域,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不断提高敢担当、善担当、能担当的勇气和能力。

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7篇

“治国有常民为本”,出自《淮南子·氾论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利民呢,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治国有常民为本”,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为官、为政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思想,对咱们今天的治国理政,对我们今天的实际工作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民生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发生的小故事,可以窥见一斑。

2012年12月29号,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驱车来到了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连夜就听取了省市县主要领导同志的工作汇报。第二天一大早,习近平总书记便冒着严寒来到了几个贫困村,走访贫困群众。他走进贫困群众的家,盘腿坐在炕头上,仔细地询问群众,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过冬的棉被有没有?一年的粮食够不够吃?取暖的煤炭够不够用?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难不难?习近平总书记问得非常地仔细。

习总书记身体力行的在告诉我们“治国有常民为本”这项政策要落地,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而不是只给老百姓一张“空头支票”。只有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那么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那么要如何落实?实际上它前提就是说,政府的每一个命令出来之前,都要充分地考虑到利民,而且要做充分的调研。要让一个命令下达,它就是可以推行的、是符合实际的、是能够施行得下去的。这样“治国有常民为本”就能够落地。

“治国有常民为本”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作为一名党建工作者我们深入学习“治国有常民为本”的同时应该把了解学到的贯彻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8篇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 ,有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他的讲话、文章、论述当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样的中国古代利民思想,经常被提及。

仁政爱民以民为本,这句话是儒家亚圣孟子的思想学说。今天看来应有现实意义,儒家思想在中国成史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八大以来,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结合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没有百姓就没有国家,没有百姓生活的安定,就不会有和平的环境;没有衣食的生活就不会有团结的发展。在孔子看来,为政者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是使百姓先富起来,然后在富民的基础上教化民众,使其台能够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孔孟的这些为民、安民、惠民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成为他们治国理政的理念和亮点。

与古人相比,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更加注重人心向背,更加倚重人民主体地位,更加看重民意民情,更加尊重人民追求幸福的权利和愿景。这一切不仅写在党章和党的重要文件中,更体现在党的领导人的全部价值追求和治理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只有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

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9篇

《淮南子·氾论训》有言:“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利民,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古往今来,中国人笃信“过日子”的淳朴逻辑。不管是一家一户的小日子,还是国家民族的大日子,大家都期待通过奋斗过上更幸福的好日子。从米价菜价到药价房价,从教育公平到社会保障,百姓生计的方方面面,刻录着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检验着施政者的政策取向。一切与百姓实际生活相关的工作,说到底都属民生范畴。以百姓之心为心,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一点一滴的细微具体之处抓好民生问题。

当然,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体现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一句话,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更多的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把民生工作做到位,要坚守民生情怀。民生情怀就要少一些“差不多就行”的敷衍将就,时刻把民生“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做到“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用实际行动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真正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考察时,看到为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墙壁上贴着“不知道,你问我,我问谁”等服务忌语,语重心长地说,对群众没有感情就会说忌语,把老百姓看成父母、兄弟姐妹,就不会说忌语。真正将百姓当成自家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才是最真诚、最质朴的民生情怀,才能以实实在在的业绩真正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

动之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之以行者,其应必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以民生情怀推动各项工作开展,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来,人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全国上下凝聚起了奋进前行的磅礴力量,“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

“治国有常民为本”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第二集的主题,这期节目强调了仁政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仁政思想,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工作实践中切实做到了“治国有常民为本”。

在这期节目中,中共中央党校的王杰教授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方面对习总书记在民生问题上的系列讲话思想进行了解读,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则结合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对讲话中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三句用典进行了阐释和说明,通过两位教授的讲解,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对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也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我国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习总书记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把人民的需要作为首要任务来满足,把人民的问题作为要务工作来推进,把人民的困难作为重要使命来解决,从深化改革到反腐倡廉,从精准扶贫到一带一路,从基层考察到广纳民意,在习总书记心中民生问题重于千钧,他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致力于民生工作,用自己的行动为基层党员干部做出了典范和表率。

“治国有常民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基层百姓的需要,通过深入考察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能够满足百姓需要的大政方针政策,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治国有常民为本”,也是要善于自省、勇于改过,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改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治国有常民为本”,还是要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平语近人第五集国之本在家观后感5篇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解说词《平语近人》观后感17篇平语近人观后感—心得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