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品6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总结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

2.导入课题

这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出示幻灯片3)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齐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资料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能够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明白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但是隔着几座山而已,能够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明白?(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明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样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齐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此刻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透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资料;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透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取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这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忙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透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取适宜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八):

这首诗透过描述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回顾描述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透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用心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齐来。透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潜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构成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板书)

透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潜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的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学生动笔,完成以下的巩固练习。避免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的现象,透过练习检查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接收信息反馈。

总体上讲,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必须的努力:

1、挖掘诗句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用心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

3、抓住重点剖析,进行扎实的训练。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九):

设计理念:

基于人文教学思想,本课设计坚持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打破传统的串讲古诗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用心参与,自读感悟。

设计特色:

激发主体情趣,自读感悟,入境悟情。

设计目标:

1、透过正确流利朗读诗文,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透过想象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

3、感情朗读背诵,体会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我们从课文中,从《诗文赏读》中已学会了很多古诗,此刻我们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次古诗背诵擂台赛。看谁一下子背得多,背得熟,他就是这天擂台赛冠军。

2、这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谁预习了,已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积累,透过创设情境让平时喜爱诗文的同学有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二、自由朗读,初解诗意。

1、揭题讨论:

⑴你明白“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那里指什么?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3、结合插图、注释,自解诗意

看看插图,能够用简笔画表示诗意,也可根据注释说说诗意。同桌可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自读诗句,观察画面,感悟诗意。既能够以画表示诗意,也可说说诗意,使古诗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而为愉悦的自学自悟活动。以学生自己对诗歌资料的领悟代替教师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代替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喜欢这句?

重点品析“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歌讲了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描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境。作者的故乡这么美,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认为还能够用哪些词表示?把这些词放入诗句读读、想想,想象一下画面体会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品味词句,一改传统的古诗教学之法,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这一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想意悟境,入境悟情。

1、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又会讲些什么呢?把你所想的,所要讲的说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想意悟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加深对诗情画意的理解,入境悟情,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采用以下步骤: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透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在那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十):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明白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能够怎样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能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样说?

8、从“一、只、数”能够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能够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样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就应怎样?(靠家近就应还)

11、用“靠家近就应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那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样说?能够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就应还;离家久,怎样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样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样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样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就应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样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样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十一):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1.透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透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去学习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读”是学习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资料、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习法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必须的学习潜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仅能够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潜力,

课前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

(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这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样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习状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①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这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习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样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能够读作Po(第一声)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此刻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样明白的(预设:学生:看注释

对,看注释对于我们学习古诗词很有帮忙,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习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

(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样来决定)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此刻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检查自由读的状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能够是一个词,也能够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习状况而定,

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

(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

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此刻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习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习,“间”的读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

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

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

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

你们此刻明白“间”是读第几声了

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样来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学习课本24页中的资料袋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此刻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1.学了那么多,此刻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你们的水平都能够当配音员了,此刻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播放视频]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能够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这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1页课文注释:①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钟山:今

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此刻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见,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

当孩子们沉浸在改诗取得的成就感时,我话峰一转,引回到本课的教学中,我问道:“为什么诗人不用你们刚才所说的字,而要用这一个‘绿’字呢”学生又炸开了锅的讨论起来。我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诗人是什么季节离开家乡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一问,学生就更明白了,原先是春天来了,吹风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样学生对于“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选取用“绿”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种教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十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

2.导入课题

这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出示幻灯片3)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齐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资料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能够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明白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但是隔着几座山而已,能够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明白?(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明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样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齐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此刻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透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资料;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透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取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这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忙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透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取适宜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幻灯1:泊船瓜洲课件幻灯2:江南春

1.图片欣赏江南春景图6幅

2.王安石简介

3.诗题

4.诗歌

5.瓜洲、京口、钟山位置示意图

6.《乡愁》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