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流浪地球》有感_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1

2019年春节期间,火遍各大影院电影就是是《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有这样一幕,深深印在我的脑海:在地球即将撞击木星的危急关头,中国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有数十万吨燃料的空间站主控室撞向木星,从而使地球得以摆脱木星引力而获救。这种为人类命运慷慨以赴的家国情怀,是直击中了人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家国同心情怀。

《流浪地球》写出了人对地球的珍爱和不舍,在灾难面前,我们往哪里去”?这个问题抓住了观众的心,拨动了人类内心深处最弱的弦。我们不能放弃,不能放弃对地球的情感,我觉得这也是这部电影特别打动我的地方。与此同时,我想这部影片还告诉我们中华文化为什么可以绵延五千年。抵御外敌用长城,贯通水系用运河,中国人一直靠自己的努力去跟大自然抗争。当毁灭来临时,美国人想的是建造诺亚方舟逃离地球,而我们中国人选择带着地球去流浪。地球从开始流浪到安全要多久呢?要2500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气魄和胆识,像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可能不会这样去想,也不敢想,而中华民族五千年,我们就会想到用2500年来实现地球从太阳系抵达恒星新家园,2500年的流浪,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底气,靠自己的双手付出汗水以及心血来表达这种不服输和永远相信希望的精神。

原著者大刘说是:《流浪地球》有着历史片般的厚重感。这是一部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上的科幻电影。它很好诠释了我们中国人对家园、对土地的情感。这部电影作为中国第一部硬科幻作品,充满着中国人独有的人文追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家庭”延展到“家国”再到“家园”,同时又在影片中开拓出了中国式的亲情关系和根植中国人心的“恋土”情怀。每个人生存生活与家国紧密相连,因此中国人爱国爱家,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深沉的心灵底色。

当前也许在一些领域,标准和前沿乃至话语都掌握在先发达起来的西方人、西方文化手里。以至于很长时间内,我们以为好的东西就是他们所树立的那个样子。但是作为青年基层工作人员,我们中国的年轻人一定要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因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里有情义、有情结、有情怀。从《流浪地球》的热播和好评来看,现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也正日益成为世界的主流。譬如影片中最终的任务虽然说是由中国人提出并且来实施和完成,但是整个《流浪地球》计划是全人类群策群力的结果,也是这个片子的主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这句话,“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点燃了许多人内心的家国情怀。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要与家庭、家园、家国同心,永远不抛弃、不放弃。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2

看完《流浪地球》这部影片,笔者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如此渺小。如果说,地球犹如浩瀚宇宙中的一粒沙,那么人类便是更渺小的存在了。影片开场,由于太阳灾变,全球有一半的人面临死亡。没能进入地下城的这群人,当知道自己将迎来死亡的那一瞬间,也只剩无奈与绝望。虽然,太阳急速老化是科幻出来的,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依赖于自然生存的人类,面对生态环境的崩溃,是多么的渺小与脆弱。南极洲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尼亚加拉大瀑布被冻住……诸多自然现象显示,人类肆意的污染和破坏,已让脆弱的生态系统逐渐崩溃。频发的极端天气,造成大量死亡事件,人类终究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恶果。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作为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在绿化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上,中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这份责任,中国体现出了大国担当。近年来,我国一直默默地做着很多努力,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建造防沙林……这些实际行动,为地球带来了好的转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推特表示:是中国和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计其数的中国人用汗水与努力,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将碧绿还给山林,把蔚蓝还给天空,我们在生态保护道路上的每一个脚步,都指向伟大与光荣。

相较于人类的渺小,影片无处不彰显着人类的伟大。当太阳系不再适应人类生存,人类制定出“流浪地球”计划,这是人类“智慧”的伟大;当地球被木星引力干扰濒临毁灭,人类不惧牺牲全力以赴地拯救地球,这是人类“勇气”的伟大;当全球陷入生与死的共同抉择时,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通力协作,这是人类“团结”的伟大。对比千篇一律的个人英雄主义大片,《流浪地球》强调的是灾难面前全人类跨越种族不同、摒弃国家差异的团结,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当看到各国正在撤退的救援车辆集体掉头时,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一刻,家庭、国家凝结成了家园,人类缔结为“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蕴含着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与依存也日益加深,与此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非常突出。面对层出不穷的各式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流浪地球”计划的实现依靠的是各国的团结协作,没有这个基础,全球人类恐怕也只能坐以待毙了。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倡导中,中国展现了“以义为利、舍我其谁”的境界与担当,通过一带一路、生态治理、脱贫攻坚等实践,以自身发展带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擘画了亚洲乃至世界发展的光明未来。

虽说《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片,但从影片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引发的深层思考来说,它都是当之无愧的票房冠军。希望观众在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能以小见大,感受其中的中国担当,并对个体、对集体有更深入地思考。最后,笔者将影片中“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我们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能多一分坚定与勇气,向未来迸发。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3

近期最火的电影莫过于《流浪地球》,这应该算是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它的作者也曾因这本小说而获得国际大奖。这部电影的出现也是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在这之前,中国电影多以情感、历史、搞笑等主题呈现,科幻电影基本为零。而电影院里基本上都是欧美的科幻电影,制作精良,富于想象,场面宏大。《流浪地球》的出现,很多人感叹,也很多人感动,中国自己的科幻电影出现了,即使它还不是那么尽善尽美。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地球在若干年后,将不能继续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家园,人类必须尽快寻找新的家园。近年来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让人们感到惶恐,联想到侏罗纪时代恐龙的灭绝,人类也为自己的命运深深的担忧。所以保护我们的地球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电影最后,有人牺牲,有人受伤,但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携手,众志成城,最终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所以在灾难面前,即使人的作用是渺小的,但只要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一定可以战胜困难,不留遗憾。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4

《流浪地球》作为2019年贺岁档的一匹黑马,已经以一骑绝尘的气势冲过了40亿票房大关,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二高票房的电影。它作为一部几乎是前无古人的硬科幻国产电影,给中国观众带来了未曾预料到的惊喜与感动,即便是已经浸润美国好莱坞高水平制作的科幻电影爱好者们也不由送上一声赞叹与鼓励。

电影改编自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在不久的将来,太阳急速老化,迅速膨胀,并将吞并整个太阳系,地球上的人们为了继续生存,不得不启动“流浪地球”计划,将地球驶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正是在如此前路茫茫背景下,电影拉开了帷幕。整部电影的特效确实出色,尤其是宏大的场景下,给人以巨大的震撼,无论是冰封的地上世界,还是巨大的行星发动机。细节也做得非常到位,无论是开头各国新闻的背景介绍,还是中国运载车上的佛像,都足以看出制作者的用心和努力。

人物故事方面,可能由于删减,造成了一些人物的单一和情节的突兀。但总体是上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充足人文关怀的故事。赖以生存的家园即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作为故土难离的中国人选择带上地球,带上家一起流浪,这是东方大河文明;而流浪只是一个开始,去向哪里,以及能不能最终去到,又是巨大的未知,这又充满了冒险精神,更由于勇敢无谓的探索和充满希望的航程,使流浪地球计划有了一丝浪漫色彩。人们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即使要用上2500年,100代人的时间,即使还要遭受许多突发危机,今天是除夕,地下的人们也要舞龙舞狮,吃一碗饺子。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5

2019年2月20日,中国首部重工业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国内票房正式突破40亿元,仅次于《战狼二》的票房位居中国电影票房榜第二名。

曾几何时,中国人在外国科幻电影中的形象要么是勤劳的工人,要么是沉默寡言的书呆子,拯救世界永远是美国英雄的专利,中国相近类型电影以粗制滥造的特效,敷衍生硬的剧情而为大众所知。而今《流浪地球》横空出世,不仅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国的大国智慧得以宣扬的重要载体。《流浪地球》中,拯救地球的并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团体,而是全世界共同的努力,其中的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献出自己的力量,宣扬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世价值观念。

2月14日,钟声署名文章《《流浪地球》折射源自现实的未来感》于人民日报上,文章评价,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中国凭此片一举跃入科幻电影领域,展现出该国电影人日益雄厚的制作预算和信心,他们已有能力挑战这一曾经由好莱坞垄断的题材。”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如是评论。4年筹备时间,100年编年史设计,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流浪地球》背后的这些数字,令很多被好莱坞大片“熏陶”多年的中外观众感叹:中国电影工业竟在不经意间达到如此高度。

2月21日,中宣部《流浪地球》研讨会上,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指出,《流浪地球》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它树立的价值标杆和占据的道义制高点。影片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国人民不计功利、天下大同、共克时艰的精神境界,诠释了中国传统价值和当代价值,宣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战胜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提供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方案。

当然,《流浪地球》的成功绝不仅仅是极高的格局和立意带来的,更是因为其自身的品质,若不是主创团队每一个人日日夜夜的辛苦工作,团结奋斗,《流浪地球》将仅仅会是平庸之作。其主创团队克服了资金不足、人员不足、经验不足等种种困难,将制作精良的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展示于观众面前,这不仅仅是中国式价值观的胜利,更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的胜利,若不是每个工作人员“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流浪地球》无法创造现象级的票房奇迹。《流浪地球》票房成功,至少证明了几点:一、自助者天助,任何一个平凡的个体是可以通过辛勤工作,努力生活来实现价值、创造价值;二、理想是可以通过奋斗来实现的,并非完全的遥不可及,确定方向,努力朝着方向前进,制定规划,终有一天能看见成果。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6

今年春节期间,电影市场可谓异常火爆,既有国外的热门佳片,也有国产的多部优质影片,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首部由中国人制作拍摄的《流浪地球》。截止到2月24日,《流浪地球》已经取得了43.32亿的票房,稳居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二名,第一名仍然由吴京导演的《战狼2》保持,这也使吴京成为了中国首位“百亿影星”。可以这么说,《流浪地球》不仅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更是中国电影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充分体现出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

影片《流浪地球》设想太阳某一天发生灾变,将烧毁地球,为了逃离这场灾难,人们将地球装上发动机变成宇宙飞船,让它离开太阳系。在这个故事的内核中,人类并没有像好莱坞科幻电影那样逃离地球,而是选择带着家园、带着地球去流浪。与目前占据主流市场的西方电影不同的是,西方电影尤其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科幻电影,都是以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为表达方式,即通过个人的方式拯救危难。而《流浪地球》则以人类主体为框架,同时表达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体现了中国人民不计功利、天下大同、共克时艰的精神境界,诠释了中国传统价值和当代价值,宣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战胜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提供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方案。

 

当然,不仅电影本身通过价值观的表达取得了极大成功,就影片本身而言,也体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广阔市场,曾经被国人吐槽的中国电影特效差,演员演技不到位等情况,在这部电影中完全没有出现。制作方通过选用国内团队进行特效打造,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全体制作者卯足劲完成了电影制作。和以往科幻电影靠电脑后期合成不同的是,《流浪地球》制作方搭建了大量的实景,并且制作了大量道具,在预算受限的情况下,演员们自降片酬甚至自掏腰包,就为了能够将电影拍好搬上荧幕。

可以说,2019年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流浪地球》的成功,既给未来的电影市场树立了榜样和目标,同时又给电影市场培养了大量的制作团队,过去许多年,由于技术和叙事等方面的缺陷,科幻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的软肋,而随着《流浪地球》的出现,人们称之为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它也昭示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未来,随着国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电影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优胜劣汰的趋势将更明显,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国产优质科幻电影会涌现出来,给观众们带来更加精彩的观影体验。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7

电影《流浪地球》在2019年的春节杀出重围,成为一匹黑马,赢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在观影现场被宏大的特效场面所震撼的同时,其中所展现的世界观、愚公移山的集体精神等也引起了热议,对于习惯了国外大片“套路”的观众,《流浪地球》剧情的“反套路”无疑令我们印象深刻,某些地方值得我们年轻干部细细体会与学习。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整个人类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太阳极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地球即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挽救全人类的命运,人类在地球表面制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奔向新的栖息之地。然后,当地球接近木星时,4000多台发动机全部熄火。为了重启它们,让地球脱离木星引力完成逃出太阳系的计划,全球150多万人同时运送7万个火石进行救援。

年轻干部要有“饱和式救援”团队们的勇气。面对极度恶劣的天气、极度危险的环境、亲人同伴的牺牲,团队成员们始终朝着目的地前进,用尽力量完成救援任务。年轻干部在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时,同样应当敢于负重前行,愿意去啃最难的骨头,用毅力、用决心去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年轻干部要有“饱和式救援”方法的意识。在主角团队抵达之前,苏拉威西的发动机就已经被其他率先抵达的救援队成功修复重启了。电影中对这一点的原因也进行了强调,在极多的不可控因素情况下,联合政府选择了翻了几倍的队伍同时完成任务,以保证万无一失。俗话说,“有备无患”,年轻干部对于处理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的工作时,也要学会考虑全面,多做备案以应对突发情况,投入比所需更多的精力做好工作准备。

年轻干部要有“饱和式救援”的团队精神。救援团队中的每个人分工协作,各自发挥自己所长,共同推动任务的完成。“众人拾柴火焰高”,年轻干部要积极与团队协作才能把一项项工作落实得更加出色。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我们干事创业的过程中,不能“个人只扫门前雪”,而是要互相配合,集思广益,共同把工作做好。

年轻干部要有“饱和式救援”的无私精神。在救援道路上,无论是电影中的主角团队,还是其他仅仅一闪而过的救援团队,都冒着生命的危险前赴后继拯救全人类的命运。每个小队尽管知道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团队在完成同一任务,但他们丝毫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年轻干部同样要有无私精神,牢记责任重于泰山,面对挑战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险敢于挺身而出,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8

《流浪地球》上映大热,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更重要的是电影用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人类面临困境时的大智大勇,其中所展现的担当、魄力、创新等优良品质也值得年轻干部学习。

年轻干部要有《流浪地球》的担当。在地球生命到危急关头,中国人扛起重责,主导地球流浪,保存人类火种,这是一种大担当。托尔斯坦曾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年轻干部作为干部队伍的生力军、后备力量,承载着希望与未来,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前,必须树立责任感、紧迫感,勇于担当,在担当中进步,在担当中成长。

年轻干部要有《流浪地球》的魄力。《流浪地球》最令人叹服的是其宏大的想象,这体现的是一种伟大的魄力。年轻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培养处置事情的胆识。“胆大心细、多谋善断、敢闯新路”,要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大刀阔斧地干起来。同时“既要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要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只有学识、才华、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才可能临危不惧、当机立断做出决策,也只有如此,才会有敢于为人民群众的作为与担当。

年轻干部要有《流浪地球》的创新。《流浪地球》纯属中国人的“自主创新”,从剧本到导演都是“本土化”,突破了以往中国电影的界限,值得总结和推广。立足实际,年轻干部大多从事的都是基层工作,处于创新发展的“第一线”,各种新事物、新理念层出不穷,更不能思想僵化、固守不前。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勇于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在探索中不断突破,要善于在工作中融会贯通,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把创新精神贯穿工作始终,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大胆尝试。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9

我是一个来自普通县城的社区工作者,平时很少走进影院。连续两年的春节,吴京导演的两部大片,《红海行动》和《流浪地球》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引发了本地群众极大的热情,让我们这些平时很少走进影院的人都能享受了一顿激动人心、让人久久回味的视觉盛宴。

《流浪地球》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非议它、诋毁它,说它只不过是蹭嫦娥四号年初登月的热度,模仿好莱坞大片拍出来的伪大片、圈钱片,还说中国人永远拍不出真正的科幻片。事实证明真是这样吗?笔者也是带着这样的疑惑走进影院的,但当看完《流浪地球》后,发现所有的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都发现无论从电影的剧本、制作还是音乐,影片选题、内容和主题思想来看,都是一部制作上乘,立意深远,令人振奋的影片。另外,我还觉得这个影片特别适合向学校的中小学生推广,我觉得它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很精彩的,富有想象力的,正能量主旋律影片。

影片的几个场景让人影响深刻。第一个场景,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在儿子刘启四岁那年前往国际空间站,和其他国家的宇航员们一起作为领航者,担负起保护地球的重任。“当流浪地球的计划启动第一天起,爸爸就注定回不去了”,这句台词说出来,就让在场的人眼眶一红。第二个场景,刘启带着妹妹拿着外公的驾驶证来到地表驾驶汽车,被警察抓起来关着,外公拿着礼物来求情,被严词拒绝。第三个场景,当对地球的救援已经陷入困境,主人公妹妹那感人至深的演讲。第四个场景,中国宇航员刘培强为了整个地球的得以保全,舍命点燃自己,点燃木星,把地球推离了危险区域。

影片里感人至深、激动人心的地方还有很多,让人热泪盈眶过后,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以往我们经常看到的科幻片,大多是美国大片,里面主角是美国人,由个人拯救世界;这次我们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的做一次主角,宣传了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精神等中国特色价值观,同时也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并兼顾到了其他的国家,影片里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10

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截止目前为止,获得了很高的票房。

它的的结尾十分惊险刺激:眼看地球离木星越来越近,情况万分危急,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着燃料的空间站,点燃了木星上的氢气漩涡。地球由于接近洛希极限,导致行星发动机发生故障,地球即将解体坠入木星,人类面临灭顶之灾。

这里提到的洛希极限是指天文学中一个特殊的距离,如果一个天体与另一个天体离得太近,以至于后者的潮汐力可以将前者撕碎,这个距离就被称作洛希极限。这个距离极限值是由法国天文学家洛希首先计算出的,因此称为洛希极限。

地球与木星之间的洛希极限是科学上可计算的,但让地球靠近木星到如此近的程度,还只能算是幻想。

作为第一部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从影院之内,火爆到影院之外。

有人啧啧称赞,说它把国产科幻电影带到新高度。也有人“入戏太深”,跟电影中的科学设定较起真儿。

既然大家对其中的科学情节如此上心,我们不妨找科学家们来科普一番。相信搞明白它们,再回味这部电影时,会别有一番意思。

在茫茫的宇宙中,人类从一颗恒星到达另一颗恒星尚且需要几千年,在这个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人死去又出生,不断更替,而浩瀚无限的宇宙却永恒存在着。

人类的文明不过是宇宙时空荒漠中一颗微小的沙子。